一、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间,什么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目的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但是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变法,也叫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目的是让中国变法图强,公车上书还有一个另外的目的就是反对同日本议和,1895年春康梁邀请各地举人掀起了公车上书,解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到9月,实行了百日维新,历时103天。

二、洋务 维新时间顺序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战败后。

维新:1898年

辛亥革命:1911年

清末:1840-1911

三、维新变法的时间是什么

戊戌变法的时间和维新运动的时间是——1898年。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1、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四、中国百日维新时间

中国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2、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后世影响: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

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五、洋务 维新 辛亥 清末的时间段都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洋务运动 1860年12月到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

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

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

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

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

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

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植

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

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

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

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

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

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

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

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

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

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

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

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

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

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

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

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

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

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的发展。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

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

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鸦片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

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

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

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

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

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

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

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

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它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死水塘中

维新:1898年

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是发生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

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

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

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

富强。

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联合全国18省在京

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绝《马关

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联络1300多举人签名,呈递都察院,都察院拒

绝代呈。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它是维新变法运动的起点。此后,康有为接连向光绪

帝上书,陈述受法主张。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开办学堂,为维新运动

制造舆论、培养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

文廷式出面组织了强学会,这是维新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该学会每10天集会一次,

每次都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11月,上海成立强学分会,但强学会遭到封建顽固

派的攻击、诽谤,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邀请梁启超担任主笔。1897年10月,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两报热情宣传西方资

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抨击封建专制统治,提倡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有力地推动

了维新运动的发展。1897年至1898年,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集湖南,

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出版《湘学报》(初名《湘学新报》)、《湘报》,创办

时务学堂,组织南学会,使湖南维新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至

1897年全国共有学会、学堂、报馆等共300余个,出版30多种报刊,表明维新运动具有

一定的群众性。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声浪日高。康有为迅速从广

东赶到北京上书,提出速行变法的具体建议。1898年1月,康有为应诏上《统筹全局

折》,建议仿效日本,全面变法。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京创立以“保国保种保教”

为宗旨的保国会。同时,保滇会、保川会、保浙会等也先后成立。士大夫经常集会,讨

论时政,变法空气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6月11日,光绪帝

接受变法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开始变法。在此后到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

动政变的103天中,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变法诏令,罢黜一批顽固大臣,擢拔

了一批维新分子,一时“欢声雷动”,维新运动达到高潮,史称“百日维新”。当时光

绪帝发布的这些诏令,属于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广开言路,提倡官民上书,不许任何人

阻挠;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冗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属于经济方面的主要

有: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

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

编制国家预决算。属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

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

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

学。属于军事方面的主要有: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实行保

甲。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

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

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

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

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进步意义的救亡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

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走不通的。

辛亥1911年

辛亥革命

--------------------------------------------------------------------------------

这场大革命把中国推向一个全新的社会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大地爆发了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冲垮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由于这一年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辛亥”年,历史上就把这次震惊中外

的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

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

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

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10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

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鼓舞

了各地群众运动蓬勃高涨。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

根据不平等条约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

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

革命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

了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

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长期艰苦的工作,逐渐控制了新军的领导权,到武昌起义前夕,

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军。1911年4月,广

州黄花岗起义失改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的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在同盟会总部

的推动下,实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大联合。同年夏天爆发了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

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在武汉的武力减弱,武昌起义的

条件已经成熟。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共同组织了起义的领导机

构——临时总司令部,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推文学社领袖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共进

会领袖孙武为参谋长,制订了起义计划。原定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

义,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10天(即10月16日)。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

宝善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俄国巡捕循声而至,搜去旗帜、符号、印信、

文告等物,并转交清政府,机关暴露。

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这命令还没有传达到基

层,清政府已将起义总部及其他机关破坏,起义领导人大批被捕、个别逃走。当晚,湖

广总督瑞澄杀害了被捕的起义领袖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3人,同时下令紧闭城门,

按名册继续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严重。

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决心奋起反抗,死里求生。10日晚7

时过后,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

该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他率领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

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各处闻声响应的起义士兵一齐拥

向楚望台,当即决定进攻督署,捕杀瑞激。但这时起义规模不断扩大,熊秉坤指挥不了,

于是找了工程营左队队长(相当连长)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在吴兆麟的指挥下,当

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1000余人

虽然以强大的火力阻击各路大军的进攻,但均未得手。午夜时分,革命军发起了第二次

进攻,瑞澄听见炮声吓得惊魂丧胆,从督署后墙打开一个洞逃跑。11日晨2时,革命军

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并于当天攻占武昌全城,武昌起义胜利了。

10月11日晚到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以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

都为之震动。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即于10月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于革命党人公认的

领袖孙中山尚在美国,黄兴又在香港,这次起义前推举的领导人或被捕、被杀、受伤,

或逃匿,群龙无首;加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社会

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织政府。于是,由吴兆麟等提议,把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

统(相当旅长)黎元洪找来当湖北军政府都督,把原来湖北咨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汤

化龙找来当总参议。黎元洪料想革命不会成功,便推托不肯上任。革命党人只好组织谋

略处,担负起军政府的领导责任。5天后,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了,他见清王朝大势已

去,才宣誓就职。他上台后,谋略处即被撤销,军政府被改组,立宪派公子及反动官绅

纷纷挤进军政府。革命党人虽然与之进行反复斗争,终究未能扭转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

僚、立宪党人控制湖北军政府的局面。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公

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

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此外,湖北军政府发布各种文告,号召各省起义,促进了革命的

继续发展。在外交政策方面,湖北军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

赔款、外债照旧按期偿付,各国在华既得利益“一体保护”,表示革命“并无丝毫排外

性质”,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极大震惊和恐慌。帝国主义各国迫于

革命形势,不得不宣布“严守中立”,同时又派军舰集结在武汉江面,作武装干涉的准

备。清政府则于10月12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两镇南下进攻革命军,14日再度起

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委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想趁机攫取更大更

高的权位,以“足疾未愈”为理由假意拒绝出任,直到清政府委他为钦差大臣,给他统

率水陆各军的大权,他才从河南彰德老家“出山”南下。10月17日,清军不断向刘家庙

增兵,于是爆发了阳(汉阳)夏(夏口,今汉口)战争。湖北革命军奋起保卫武汉,群

众踊跃参军,几天之内,军政府扩军达4万人。

新兵奋勇投入战斗,工农群众手持刀矛助战。10月19日,革命军大败清军于刘家庙,

首战告捷,汉口全市张灯结彩庆祝。

10月27日,袁世凯命第一军冯国璋部反攻,刘家庙复陷敌手。28日,革命军又退大

智门。清军纵火劫市,大火延烧3昼夜,汉口繁华之区化为焦土。11月2日汉口失陷。3

日,由上海赶来武昌不久的同盟会领袖黄兴受命为战时总司令。16日,黄兴率部偷渡汉

水,反攻汉口,未克,17日退守汉阳。21日,清军进攻汉阳,黄兴率革命军英勇抵抗,

终因寡不敌众,27日汉阳又告陷落。历时40天的阳夏战争结束。革命军维持住与清军隔

长江对峙的局面。

武汉地区的军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义造成的革命形势是反动力量无法扭转的。武

昌起义后,短短1个多月,全国24个省中就有14个先后宣告独立,成立了军政府。革命

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最后终于推倒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

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震惊中外的一次伟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树起民主共

和国的旗帜,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创举,也是整个东方文明史上的创举,在中国

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

迫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爆发立即在亚洲和世界激起巨大反响,它迎来了20世纪世

界各国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清末:1840-1911

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

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