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深水区泛指什么?
深水区是形容词,是相对以前改革比较容易阶段而言的,泛指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遇到的问题很艰难,很危险,特别是将涉及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政治体制的改革,比如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保等涉及重大民生项目的改革,这些如果没改好很容易出大问题,也就是会在“深水区”没顶,被淹死,所以既要特别慎重,又要勇往直前
二、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随着改革,会触及到各行各业的利益,例如,公务员的各种福利,奖金,隐形的各种;比如商人的,触及到商人的利益,必然也就是触及到商政两届的利益,当然就会收到很多人的阻挠,当然也会非常艰辛。
攻坚期就是 攻克 艰难 的时期;深水区 就是 水很深的区域 (牵涉到很多人的利益,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网。)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扩展资料: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三、“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什么意思?
“河中心”。
我们的改革开放只是进入了“深水区”,或是说到了“河中心”,但并没有到“河”的对岸,更不能说已经过了“河”,也就是还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作了深刻阐述,这是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的“总依据”。
把进入“深水区”混同于进入“深海沟”,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基本阶段的误判,同时也混淆了改革需要走向海洋、放眼世界与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两者不同的概念。
扩展资料:
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1、事非经过不知难。
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阶段的概括,形象反映了过去1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
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许多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此消彼长,中国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
2、10年间,身处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期,我们科学审视改革大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不仅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主义要公平。
3、10年间,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呈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改革进入“深水区”仍须“摸着石头过河”
四、“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什么意思?
改革触及的问题由浅层次逐渐转入深层次。前期的改革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容易办的问题,剩下的都是啃骨头工程,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凸显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改革的重点由体制外转向体制内。过去的改革把体制外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个体私营经济、资本市场等问题,有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最终根本的解决,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把改革推向了深水区。进入到体制内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干部任命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操作起来很难。有句俗话说“自己刀难削自己把”,难度逐渐加大,阻力也越来越大。
改革的导向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引导。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的导向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为改革带来的诸多挑战。过去政府是万能强势的大政府,改革一直在政府的设计、主导和推动之下,今后的改革要遵循市场化的导向,由市场化引导改革。美国总结虚拟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提出了再工业化道路。我国研究改革应该提出再市场化的对策,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且承诺到2020年真正建成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堪称改革的攻坚战。
改革的路径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理性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实质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这一理论也曾指导了初期和中期的改革。现在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依靠感性认识寻找改革的突破点的做法已经不可取,必须转向理性探索,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改革,更多地依靠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觉来引导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的方式由以下推上的典型示范转向以上带下的顶层设计。过去的重大改革都是群众在基层通过典型示范趟出路子、做出样子,形成示范效应,被中央发现后在全国推广,这是以下推上的改革过程。家庭联产承包就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把土地分田到户,后被小平同志首肯,在全国推广开的,这次群众首创的重大改革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农业稳定和发展问题,也引发和推动了城市的国企改革,成为全国改革的原发点。今后的改革要靠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谋划改革方案,采取以上带下的方式在全国推进改革,这是改革的新路径、新方式和新选择。
改革的对象由改别人更多地转向改自己。过去的改革更多的是改革的设计部门在研究别人的利益调整,今后的改革更多地是向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部门开刀,由过去更多的改别人转向改自己,削弱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这种改革好说不好做,操作起来很难,这也是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改革的阻力由过去的碎片化转向集团化。过去的改革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呈分散式碎片化状态。今后的改革要触动若干庞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比如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已经酝酿讨论了8年,至今尚未出台,其中工资制度的改革就因为垄断行业从中作梗而过早流产。这类改革大多涉及央企、垄断行业,这些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是中国改革的深层次阻力,是亟待破解的瓶颈和体制性障碍。
五、什么是改革开放深水区
深水区就是看不清的区域,就是容易滑来滑去的地方。改革深水区就是改革难度大,没有现成的经验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