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如何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切实加大旅游扶贫支持力度。

《方案》指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规划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乡村旅游扶贫减贫措施更加有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质量明显提高,特色旅游产品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推广,旅游综合效益持续增长,旅游扶贫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旅游在带动和促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中发挥有效作用。

《方案》提出,将通过组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攻坚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旅游扶贫精品开发工程、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工程等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拥有天然的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请回答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五种方式?

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以下5种方式:

1、旅游规划向扶贫倾斜。

在实际旅游扶贫中,很多地区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都有着重向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向倾斜。并且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做出详细计划。

2、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本设施。

乡村旅游扶贫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是花了大力气去执行的。比如乡村道路、水电网、农田灌溉设施、农产品物流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3、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融合。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载体,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举足轻重,已成为继交通、住宿、餐饮之后的拉动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4、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融合。

乡村旅游可以和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帮助农民向职业农民和服务业转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要用现代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5、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融合。

将传统农业中的农业生产活动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比如灌溉、收割、采摘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劳作,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

景区带动型扶贫:

主要是利用周边优势景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借助周边已经发展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景区,与其联合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脱贫。

重点利用重点景区辐射效应,通过吸纳剩余劳动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旅游接待等方式,促进景区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坚持以民宿发展为引领,组织开展“民宿走进”活动,搭建增收脱贫新平台。

依托优美山水资源,注重推动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拉动游客增长,力促群众增收。

三、旅游如何实现扶贫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国内财产的移动和再分配,旅游业实现了财富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旅游地区的很多人可从旅游的直接收入中得到益处。1991年贵州省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扶贫”的观念,几年来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一是景区周围农民普遍脱贫致富;二是活跃了农村经济;三是给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其他产业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通过旅游开发而脱贫致富的人口已有300万人以上,旅游业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热潮方兴未艾。国务院9号文件充分肯定了旅游业的扶贫功能,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扶贫试验区。2000年,国家旅游局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在有中国“贫困之冠”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随后,一批国定、省定旅游扶贫试验区相继成立,许多贫困县甚至乡村也都充分利用本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搞起了旅游业。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不少地方,如云南、新疆、四川、贵州、西藏、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地,都已经开发了一大批旅游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旅游发展对乡村扶贫和振兴的影响作用?

一、基础设施得到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有些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的吸引旅客,不断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增加建设,使农村的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功效进一步加强。

二、地方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改善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乡村旅游的发展传承了乡村农耕、村俗、服饰、餐馆、祠堂、建筑、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的乡土文化,不断推动着中国乡村的繁荣和强盛。

三、打造宜居的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也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被污水污染,那么乡村就找不到诗意美好的风景。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还可以提高乡村生态质量,为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发挥强大作用。

四川晟景文旅,围绕景区提升、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三大消费场景下的文旅资源,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构建起涵盖规划策划、品牌创建、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导视设计、文创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服务内容的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体系。

五、精准扶贫打开旅游企业发展新空间是怎么回事?

确实,对于落后的地方来说,最好的扶贫就是利用当地的资源,让他们可以生存!

国内最大的候鸟栖洞穴惠水羡塘燕子洞、布依族民族特色村寨好花红村、百鸟河数字小镇、九龙景区……在大众旅游、自驾游迅速发展中远近闻名的贵州旅游景区景点,是通过精准扶贫打开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生动写照。

这些景区景点,是我国旅行社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和中国旅行社协会会长单位中青旅的重点帮扶对象。近些年来,中青旅结合各业务平台,在旅游发展规划引领、产品线路设计夯实、景区投资运营带动、营销推广辐射等方面,抓旅游援疆援藏、厕所革命、“互联网+旅游”等具体项目,帮助贫困地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带动当地群众脱贫的同时,也有效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主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近日,由中国青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国明带队,由国家旅游局、广州团市委、中青旅相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一行,来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就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并与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黔南州惠水县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布依民歌《好花红》的故乡好花红村,调研组与当地村民倾心交谈,了解村民旅游收入构成,鼓励当地青年打响好花红旅游文化品牌,坚定旅游脱贫、旅游创业、旅游致富的信心,唱响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好花红绚歌。

作为“悟道之地、转折之地、腾飞之地”,贵州旅游资源富集,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旅游得天独厚,也为打开了新空间。目前,企业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是中国旅游行业领先品牌和综合运营商之一。“中青旅将按照《中青旅支持惠水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清单》的安排,发挥企业优势,将中青旅与惠水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落实到位。”康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