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治诗理论:黄庭坚是十分有才华的诗人,那样,黄庭坚诗文认为是什么呢?黄庭坚诗文认为有什么特有的地区呢?黄庭坚诗论以“不错”为高标准,而要做到这类人生境界,他注重须多读书读好书,仅有“心中有读万卷书”,才可以“书中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读好书的注重,并非是为知识而大学问,而关键有三层含意:其一取决于努力学习、普遍汲取先人一切好的东西,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进行造就和发展趋势。当作一种学养的累积,以提升诗文的含义与蕴意,力去浅俗,取决于主观性涵养和性格的熏陶,塑造一种以儒家思想基本上精神实质为文化底蕴而又沧蓝流俗、别具一格个性化的气场,为人正直“不错”,才可以写下“脱俗拔俗”之诗。黄庭坚更为知名的诗文认为之一“点铁成金”其实也和他所注重的主观性涵养相关。
在前期,黄庭坚的诗或是比较关心社会现象的,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锐利地批判时弊。但遭到新老党之战,尤其因为写《神宗实录》而造成文字狱屡屡贬造成政冶里的挫败后造成额修其远祸的人生观,以后写诗逐渐降低,而且具体内容转为描绘人生感慨为主导。因为思想观念受儒释的危害,书法艺术里的巨大造就,都使他的诗充满了文人墨客气和书香气,反映着优雅的历史文化和高尚的兴趣。
初期黄庭坚喜在科学上制订青年诗人,赞同“其兴托宽广,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即认为诗文要有些寄予,要抨击实际,高度重视诗文思想内容和社会发展功能,如说杜甫“《北征》不可无”,杜诗“书一代的事”,可“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还觉得,“文章内容功能不经世,何义丝窠缀小露珠”。
二、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特点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他的诗歌创作未能像他的书法那样得到学界较公允的评价。自南宋严羽著《沧浪诗话》对宋诗大加贬抑之后,长期以来,黄庭坚的诗歌一直被斥为形式主义而遭冷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初,这种局面才有所扭转。但是,学界或针对黄庭坚“夺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主张争论不休;或对黄庭坚的哲学思想等褒贬不一;或就其创作得失加以评价,发表了不少论文,到目前为止却未见到一部专著问世。本书首次将黄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文艺观、感受、构思、传达、风格、趣味、文化七个环节,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研讨。它运用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以及某些现代批评方法,立足具体作品,特别是对黄诗艺术上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坚持“知人论世”的科学态度,对黄诗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艺术上的得失,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宋诗的美学特征,确立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对我们深入探讨、正确评价“江西诗派”特别是黄庭坚诗歌创作在当时及后世为什么会产生那么重大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至于黄庭坚的高尚人格、所示范诗法的可操作性等,无疑地,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文学创作,都不无借鉴意义。
三、简述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一个重要的流别,其影响相当深广,南宋许多著名诗人如杨万里、陆游等都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元代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甚至在清代江西诗派还曾风靡一时。
江西诗派成员
吕本中作《江西诗杜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射过、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五直方、曾善权、高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
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而与吕本中同时被推为该派重要成员的曾几、陈与义却未被列入“宗派图”内。稍后,杨万里以曾紘、曾思二人补为“江西续派”,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杜甫、韩愈、孟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江西诗派
四、黄庭坚诗歌理论主要内容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除陈师道外只有韩驹、饶节、洪刍、洪朋、洪炎、晁冲之、李彭、谢逸、谢薖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甚至湮没无闻。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五、简述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