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鸿胪寺的官员,主要是负责什么样的事务?
《庆余年》几乎成为每家每户都在谈论的话题,精彩的剧情和精湛的演出使得《庆余年》大有成为年度热播剧的势头剧中,范闲受庆帝任命,成为接待副使,与鸿胪寺少卿辛其物一起到鸿胪寺参与南庆与北齐的外交谈判,双方“文雅”的谈判可谓笑点频出,“放屁”一词更是载入庆国外交记录,不禁让观众们在想这究竟是权谋剧还是搞笑剧。不过,鸿胪寺其实并不是《庆余年》中所独创,而是在历史上有其原型,我们不禁会好奇历史上的鸿胪寺是怎么运作的。因此,今天就想以唐朝的鸿胪寺为例,和大家谈谈成为鸿胪寺官员需要具备哪些职业技能、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才能担任鸿胪寺的官员及其折射出朝廷势力的演变。这是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三个主题。
一、鸿胪寺历史变迁
既然要说如何才能成为鸿胪寺的官员,那么总得花个一分钟简单了解下鸿胪寺的历史变迁吧。
汉朝至魏晋时期
“鸿胪”二字作为官职出现在汉朝,但具体时间上却存在着争议。《史记》中认为是汉景帝时期设立了大鸿胪,但根据《汉书》记载,则是汉武帝时期将大行令改为大鸿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鸿胪作为一个部门的名字是出现于汉朝,负责接待宾客,主要处理中央朝廷与地方的王侯、藩国以及四夷等的关系。
汉初官职图
三国时期,尽管政权割据,但整体上还是承袭汉制,设置了大鸿胪一职,主要负责国与国之间的重要外交来往。不过到了东晋时期,东晋的统治者改变了大鸿胪作为常设机构的做法,
变成了一个临时机构,往往只有在有外交事务需要处理的时候才会设置,而待外交事务完毕后就会取消。
三国时期官职图
南北朝时期
从东晋将大鸿胪作为临时机构后,一直到南朝的梁武帝时期,才又开始将鸿胪作为常设机构,当时为了凑齐十二卿的数量,梁武帝下诏恢复了鸿胪。但这时候的鸿胪被去掉了大字,改称鸿胪卿,官品大概等同三品左右。不过北朝的话,倒是多有延续汉朝的大鸿胪的建制,从北魏的时候就设置了鸿胪,并明确其为九寺之一,成为了政府的重要部门。
隋唐时期
到了隋朝时期,由于隋朝国力强盛、版图不断扩大,国家的外事往来自然显著增多,设置了鸿胪寺,从此鸿胪寺开始作为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工作机构。当时其他国家与隋朝的往来文书都要先送交鸿胪寺,随后再转呈给皇帝。
隋朝官职图
到了唐朝时,基本承袭隋制,作为唐朝的九卿之一,不仅机构建制日趋完善,人员配备上也较为齐整,还专门设了典客署和司仪署等下属机构。
唐朝官职图
二、成为鸿胪寺官员所必备的高阶职业技能有什么?
想必大家都在鸿胪寺的历史变迁中了解到这是个重要的国家部门,那么就如现在国家机关遴选干部一样,在唐朝想要成为鸿胪寺官员并履职良好,其实需要具备以下的职业技能:
熟悉外国风土人情、了解外国具体情况
这一点可以说是担任鸿胪寺长官所最不可缺少的才能。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的外交官员要做到熟悉国内地图及国外地图、了解城池建设及险要之地,甚至还要了解四方蛮夷内部的势力变化。为了外交谈判需要,这些官员还需要了解外国的特产和需求,以更好进行外交利益的沟通,尽可能为唐王朝争取利益。比如《新唐书》中就记载了对鸿胪寺官员的部分要求:
《新唐书·百官志》:掌地图、城险、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
外国使者到访大唐
擅长打探情报、牢守保密纪律、能约束下属
由于鸿胪寺作为唐朝重要的外交机构,外交中所涉及的问题自然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是否具有较强的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就成为一项很基本的要求,既要能在与外国使节的交谈中打探外国情报,又要能始终保守唐朝的国家要情,还要能对下属有约束能力,了解下属是否可能泄露要情,从而及时调整分工。这既是一项职业能力,也是唐律的要求:
《唐律疏议》: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
保密·口才较好、善于决断、文学素养高
鸿胪寺毕竟常年接待外交使节,经常要去不同来客打交道,而且往往对接的使节身份、背景不一,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口才来周旋于列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时候,往往在一些细节谈判上,皇帝并不会给出很具体的指示,这就需要官员们能善于在一些外交细项上能谋善断,比如开元年间的崔琳便是因为善于决断而成为鸿胪卿:
《全唐文》:鸿胪卿崔琳久历朝序,备晓政途,好谋而成,临事能断。
至于文学素养高倒不是说外交需要,而是外交文书、记录的需要,毕竟外交工作繁琐,如果不能简洁易懂,那么皇帝、大臣们等帝国核心统治者可能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外交工作。
三、唐朝时期的鸿胪寺官员:四大身份来源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变化
上文介绍了成为鸿胪寺官员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但这并不意味就能担任这职位。在古代封建王朝下,能力固然重要,但出身同样也不可忽视,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分析鸿胪寺官员的身份来源。
(一)鸿胪寺的人员编制
由于笔墨有限,这里所指的鸿胪寺官员是指狭义的鸿胪寺,而不包括鸿胪寺的下属机构人员。
不过为了让大家明确讨论的内容,简要介绍下鸿胪寺的人员编制,根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简要做了个官员层级和人员数量编制图,如下:
鸿胪寺官员编制图
为了更好说明主题,接下去所指的鸿胪寺官员主要指高级官员,即鸿胪寺卿和鸿胪寺少卿。
(二)鸿胪寺官员的四大来源
其实,如果我们看看历史上记载的担任鸿胪寺官员的人选情况的话,不难发现鸿胪寺的官员主要集中在这几部分:
鸿胪寺官员身份所体现出来的四大政治势力
位于皇权核心区域的李唐宗室成员
据《旧唐书》等记载,明确有记载的李唐宗室成员担任鸿胪寺官员的有15人。
这其实和鸿胪寺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当时国家的一切外交事务几乎都由鸿胪寺把关,并呈递给皇帝,
因此,选择与皇帝关系亲密、可被皇帝信任的李唐宗室成员也就成为应有之义了。
毕竟,接待外交使团时往往是其他国家的皇室成员或少数民族势力的首领等,李唐宗室的身份能够很好与来访的使节相匹配。
当时,若李唐宗室成员被安排到鸿胪寺任职,则基本都是担任“一把手”鸿胪卿,担任一把手的比例高达93.3%。
唯一的例外就是唐玄宗时期的戴国公李道邃,他当时担任的鸿胪少卿的职位,不过,整体来看,这些担任了鸿胪卿的李唐宗室子弟应该极少参与鸿胪寺所组织的外交活动,史料鲜有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文成公主入藏图
不过,对于史料中有记载的,李唐宗室子弟倒发挥了不错的外交水平,比如历史上为人所熟知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外交活动。
唐太宗时期,江夏王李道宗被李世民任命为鸿胪卿,在外交事务中表现突出,当时他担任了唐朝与吐蕃的和亲使,代表李唐宗室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一路上克服了诸多艰难情况,顺利与松赞干布会面,并接受了松赞干布的求亲礼。这次和亲极大的彰显了唐朝的国势强盛和雍容气度,展现了名副其实的大唐风采。
大权在握的外戚成员
在封建王朝中的大多数统治时间里,外戚势力始终是一个较为强大的势力,在李唐王朝时表现的十分明显。无论从武氏家族还是杨氏家族等,无不在朝廷上发挥着政治影响力。据《旧唐书》等记载,外戚担任鸿胪寺官员的数量其实也不少,有9人担任了鸿胪寺官员,不过从担任职务的平均层级来看,整体上不如李唐宗室。
这9个人中鸿胪卿的比例仅为55.5%,远低于李唐宗室的93.9的比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担任鸿胪寺官员的外戚必须都是朝中大权在握的,往往伴随着鲜明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特点,比如唐玄宗时期,杨贵妃备受皇帝恩宠,那自然杨氏家族占据了鸿胪寺一把手。
杨贵妃
精通外国事务、政绩斐然、文采非凡的官员
这些官员往往一开始是在鸿胪寺的底层出身,在多次接待外交使节中对外交事务处理日渐出色,逐渐为皇帝所赏识,逐渐成为鸿胪寺卿的。
与前面两种身份的人不同,这些官员任职鸿胪寺卿属于一步一个脚印,极少有空降的现象,这在唐朝前期显得尤为明显。
这其实也可以从一些例子中看出:唐高祖李渊时期,当时从突厥投奔唐朝的郑元璹(shú)其实一开始只是一般工作人员,后来因为熟悉突厥等势力的情况而逐渐被器重,担任了鸿胪卿。郑元璹可谓非常有外交才能,一方面多次出使突厥等国,完成外交任务,另一方面又能帮助探求情报、协助制定军事战略等,成为鸿胪寺卿也就成为了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有并非从外交起家的官员,不过这些官员往往政绩斐然。比如鸿胪寺卿刘子柔,在担任“一把手”前先后历任了荆州、扬州、益州等刺史、户部侍郎等。
军功彪炳、能征善战的大将
鸿胪寺既然主管外交,有时候却并不总是与邻国言谈甚欢的,领兵打仗自然有时候也是在所难免。这就决定了,武将出身晋升为鸿胪寺官员的人数不在少数,这一方面是因为常年打仗、熟悉边境情况,一方面也有威慑邻国使节的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大将担任鸿胪卿的比例是比较高的,甚至高于外戚,仅有4次没担任鸿胪寺一把手,一把手比例高达77.77%,这也足以说明军队势力的强大。当时诸如哥舒翰、高仙芝等、仆固怀恩等名将均担任过鸿胪卿。
哥舒翰
当然啦,对这些名将来说,鸿胪卿之位更多是一种荣誉性质,表彰他们的骁勇善战和赫赫战功,毕竟作为一方大将,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维持唐朝边境稳定上。
一般来说,除非是自己说对垒的外国势力前来外交,唐朝出于增加外交筹码、施加压力,否则这些名将是不太需要亲自履职的。
(三)鸿胪寺官员四大来源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政治势力演变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看出鸿胪寺的官员(此处指一、二把手)的来源出自于四类,但其实这四类在不同时期当选几率是不同的,这其中折射出四大势力的演变趋势。
在唐朝初期,李唐皇室实力强大,李世民等更是雄才伟略,所以李唐宗室子弟自然能够身居主管外交职能的鸿胪寺要位,且基本就是一把手的待遇,这体现了李唐王室的整体实力。
李世民驾崩后,唐朝尽管依然在朝着鼎盛迈进,但由于皇帝偏爱及政治才能等原因,外戚势力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做大,
甚至还出现了直接被武则天登基的情况,这段时间里外戚势力相对得到迅速增长。不过这段时间皇帝整体仍然是励精图治的,所以依然有些官员凭借脚踏实地、逐步从地方到中央、从底层到高层。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外戚势力强大,但占据鸿胪寺官员一二把手的比例却不如李唐宗室子弟。此外,外戚影响不如李唐宗室的原因还在于宦官专权的影响逐渐加深,到了唐朝中后期,鸿胪寺的职能一定程度上被宦官所掌握的礼宾院所架空。
到了唐朝由盛转衰时,另一个势力登上了政治舞台,由于中央逐渐示弱,节度使势力强大,武将成为鸿胪寺官员也就越来越多,这在唐朝中后期越发明显。
某种程度上讲,将手握军权的武将任命为鸿胪寺卿虽然有行政管理的需要,但更多是出于笼络这些一方军事大员的需要,至于他们能不能做好这个工作,反而不是唐朝统治者所考虑的事情。
四、结语与思考
与《庆余年》中让大家觉得忍俊不禁的鸿胪寺少卿辛其物相反,唐朝的鸿胪寺官员需要具备常人所具备的各种高阶技能,可谓既要懂得本国风土习俗、也要懂得外国异域风情,既能进退有据、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利益,还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刺探外国情报,为唐王朝的崛起和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鸿胪寺官员这些重要职位有时候会成为各种利益群体的工具,体现了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倒也给我们观察唐王朝各方势力演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鸿胪寺卿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首要负责人是鸿胪寺卿,为中央“九卿”之一的高官,相当于外交部长,但实际权力要比现在外交部长大。
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殿宇斋宫、器用仪物、陈设钱币之事。
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扩展资料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汉朝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
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明初设 侍仪司,洪武九年改设殿庭 仪礼司,三十年(1397)定设鸿胪寺。 正四品衙门。设卿1人,左、右少卿各1人。下设主簿厅,主簿1人,典收发文移。司仪、 司宾二署,各署丞1人,呜赞4人,序班50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鸿胪寺卿
鸿泸寺少卿比禁卫军大吗?
鸿胪寺少卿
官名。清代鸿胪寺之副主官。周代称小行人、下大夫,后汉称大鸿胪丞,至北齐始称鸿胪寺少卿。清沿明制, 设鸿胪寺少卿, 满、汉各一人,秩从五品,佐卿以治朝会、宴飨等礼仪,纠参违式等事。直白来说,就是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可以说是古代的外交官。
禁卫军
皇帝的直属卫队或宫殿卫兵的俗称。如中国的御林军和锦衣卫。
所以这一文一武,文指外交,武指护卫,无从比起。
《庆余年》辛其物有没有真本事,他怎么当上鸿胪寺少卿的?
庆余年鸿胪寺少卿辛其物,人家靠的就是真才实学,搞外交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察言观色,懂得审时度势,做出最佳的判断,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辛其物谐音星期五,大概意思就是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所以看到星期五大家都很开心(996除外)。而在电视剧里面,辛其物虽然有一些地方刻意搞笑,但并不影响人物的成功塑造。
调皮的辛大人。
辛其物第一次见到范闲,就一副趋炎附势忍不住跪舔的模样。当时范闲进京不久,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就是户部侍郎的私生子,对他看轻一眼。只有辛其物堂堂少卿,对着范闲礼遇有加,还堂而皇之的卖萌。
原因就在于辛其物从皇帝安排范闲旁听谈判一事,知道这个年轻人是皇帝器重的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私生子,所以跟他拉近关系,对自己百利无一害。
后来跟北齐使团谈判,辛其物作为主辩手,先是交给范闲一些礼数:
注意言辞,要有礼貌要客气,方能彰显我大国之气量。
然后进入实际操作程序,辛大人直接就翻车了,上来就是胡同串子的语言一通砸,一副我就是仗着国力强盛军队能打欺负你们,怎么滴,再废话接着打你信不信。颇有点世界警察的嘴脸,最近某国也是这种操行,弄得整个世界惶惶不安。
但闹过之后,范闲向辛其物请教,为何你让我注意礼貌,结果你这孙子却满嘴车轱辘话跟北京胡同大妈一样没素质呢。
辛其物回答,大国就是要强势,尤其是占着上风的大国。战场上打了胜仗,外交就是要乘胜追击,如果我们不强势,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不都白死了吗。
这就是几千年来的外交铁律,弱国无外交,强者是不跟弱者讲道理的。哪怕装出一副爱好世界和平,保护这保护那的,这都是打你的借口罢了。打痛了你,然后颖指气使的跟你和谈,其实就是列一份礼物清单,让你一一送我家去罢了,不同意,那行接着打呗,WHO怕WHO。
就像辛大人说的,要不然我们让军队接着打,等他们打完了咱们接着聊?
大国外交,就是这么傲娇。
宋朝鸿卢寺少卿是什么官
礼仪官。
鸿胪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
明朝鸿胪寺卿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明初设侍仪司,洪武九年(1376)改设殿庭仪礼司,三十年(1397)定设鸿胪寺。正四品衙门。设卿1人,左、右少卿各1人。下设主簿厅,主簿1人,典收发文移。其属,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1人,呜赞4人,序班50人。司仪署典陈设、引奏。司宾署典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使臣。呜赞典赞礼仪。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乾隆十四年(1749),以礼部满尚书兼管理大臣。下设满、汉卿2人,满、汉少卿2人,呜赞满14人、汉2人,学习呜赞4人,汉序班4人,学习序班8人,满、汉主簿2人,笔帖式4人,经承6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并入礼部。寻又分出。三十二年(1906)裁革,所属事务归并于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