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分别是?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就三国三大战役来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到了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战中,则是蜀汉和东吴的对决,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都在5万人左右,结果陆逊重创了刘备,帮助东吴笑到了最后。由此,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东吴参与了其中的两场,并且是两战全胜。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首先,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由此,对于东吴来说,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两胜,但是,之后的结果依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在蜀汉灭亡后,东吴最终被西晋消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方面,虽然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但是,在这两场战役之后,东吴并没有在实力上实现质变。换而言之,东吴在这两场战役之后获得的战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具体来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其毕竟牢牢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在经过一番休养生息后,曹魏依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势力。更为关键的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之前攻占的荆州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结果,在争夺荆州地盘上,反而是刘备一开始收获颇丰。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

对于刘备来说,本来夺取了荆州四郡,后来又向孙权借了南郡。在此基础上,荆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刘备夺取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而孙权和江东,主要是实现了自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凭借着荆州五郡,刘备得以攻占益州,再夺汉中,建立了蜀汉。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早一点占据了荆州,很可能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也即等到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已经无法通过荆州作为跳板来继续扩张疆域了。反而因为占据了荆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点进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军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

最后,等到夷陵之战时,孙权和东吴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结果这只是防御了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借此机会消灭蜀汉。换而言之,通过夷陵之战,东吴并没有能明显扩大疆域。如果孙权可以消灭蜀汉,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礼了。另一方面,就东吴自身来说,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东吴没能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蜀汉和曹魏的兵权,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将军手中,但是,对于东吴来说,实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个将军都拥有一定的兵力,而这,无疑影响了东吴大军的战斗力。比如在合肥之战时,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孙权十多万大军输给张辽等人的原因之一。综上,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全胜,东吴还是没能一统天下。

据说三国一共发生了三大战役,究竟是哪三大战役?

三国一共发生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袁绍与曹操,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夷陵之战交战双方是蜀汉与东吴

1.官渡之战

原因是: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与曹操争夺天下。时间是公元199年。

过程是:公元200年,曹操发起反击,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为曹操献计轻兵奇袭乌巢,得手后,用火烧掉袁绍的所有辎重,使其作战失去后勤保障。此时袁绍正在运送粮食,曹操立即采取行动。突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袁军七万余人被歼灭或遭坑杀。

结果是曹操大胜,以两万左右的人马生胜袁绍十万,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袁绍的主力被消灭了,解除北方危机,为今后统一河北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

原因是:北方曹操已被统一,因此曹操南下征战,准备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签署联盟协议,东吴孙权派周瑜与刘备组成联军。

时间是公元208年,地点是赤壁,赤壁(今湖北赤壁)与曹军决战

战斗形式是实行的水战,周瑜采用黄盖诈降苦肉计,火烧曹操的战船,大败曹军

影响:曹孙刘三分荆州,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又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案例

3.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是蜀汉与东吴

原因是: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时间是:公元221年东吴孙权派陆逊率军应战。结果是:蜀汉惨败损失巨大,战后不久刘备病逝。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大战,此战之后40年三国国土基本保持不变。

三国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三国三大战役分别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的影响。不可否认,赤壁之战的确属于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以兵事的角度来看的确可圈可点。但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消极作用甚大。 赤壁之战不仅直接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大幅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而且,此战为日后中国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巨大影响,三国期间内战不断,彼此都拼得精疲力尽。以至于,终于完成大一统的西晋,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攻势,造成了长期的南北朝分裂格局。

官渡之战的影响。官渡之战主要影响使曹操袁绍双方军事力量发生了转变,官渡之战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集团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经此一役,袁绍元气大伤郁结于心。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亡,北方彻底陷入内战当中,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夷陵之战的影响。发动这次大战,张飞因此遇害;蜀国直接阵亡的大将有黄忠、张南、冯习、傅彤等;黄权因为无法回归而被迫投降了曹魏。东吴方面也有精英甘宁、潘璋、朱然、马忠等阵亡。这次大战,使得吴、蜀两国国力大损,衰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诸葛亮在以后的几次北伐战争中多次是因为粮草不济,最终无计可施而退兵,也可以说是这次大战留下的总后遗症。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刘备彻底丧失了重新占有荆州的可能,使得刘备的蜀汉政权仅有益州一州之地,成为了三国之中实力最小的国家。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都是什么?有谁全部参加了吗?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刘备都参加了这三次战役。

0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次战役只有刘备一人都参加了。官渡之战双方主角是曹操与袁绍,当时袁绍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曹操,而当时曹操大概只有八九万左右的兵马,从实力上完全不是袁绍的对手。刘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打酱油的,他反叛曹操投降袁绍,最后又转头刘表。

官渡之战刚开始其实袁绍处于优势,后来袁绍用人不当加上许攸投曹,献计烧乌巢,之后张郃带领部下也投靠曹操,袁绍大势已去,最后在官渡之战落败。官渡之战在历史上也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凭借此次战役成为北伐霸主。赤壁之战时这次刘备也算是其中一位主角了,双方是曹操与孙刘联盟。

02、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南征时,曹操南征时,孙权不敌与刘备联盟,双方一起对抗曹操。当时双方兵力差距也是比较大,孙刘处于劣势,由于需要渡江迎战,曹操选择连舟而行保持自己骑兵与步兵的战斗力。但后来黄盖诈降,火烧赤壁,在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盟击败了曹操。

第三次战役便是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双方是东吴与蜀汉,这次刘备是绝对的主角。东吴在襄樊之战时,袭击了荆州,还弄死关羽。之后刘备为复仇,带着八万人马东征。东吴派遣陆逊带领五万人马迎战刘备,最后结果是陆逊一把火将刘备大军烧个精光,最后刘备自己因为这场战役病逝了。这三场战役几乎都影响了三国的局势,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三大战役(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孙权打败刘备,三国实力平衡被打破,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研究这三大战役,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作为失败一方的袁绍、曹操和刘备,在大战爆发前,都无法在内部形成一致对外的思想,内部意见不一,不够团结。

一、官渡之战,失败方袁绍势力的内部意见很不统一

是否出兵攻打曹操,沮授、崔琰与郭图、审配意见不一

建安四年,袁绍打败公孙瓒后,紧接着便想出兵攻打曹操。沮授认为,袁绍不能出兵攻打曹操,一方面是因为袁绍近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出兵,百姓疲困不堪,仓库没有积蓄;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尊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袁绍攻打曹操,师出无名。

沮授主张,袁绍当务之急应该做好以下三件事:第一,抓紧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第二,设法让自己师出有名,应先派遣使者将消灭公孙瓒的捷报呈献天子,如果捷报不能上达天子,就可以上表指出曹操破坏袁绍与朝廷的联系,然后出兵进驻黎阳,逐渐向黄河以南发展;最后,要加强练兵备战,多造船只,整修武器,分派精锐的骑兵去骚扰曹操的边境,使他不得安定。这样,袁绍可以以逸待劳,战胜曹操。

郭图和审配则认为:第一,曹操势力较弱,打败曹操易如反掌;第二,袁绍出兵讨伐曹操,就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非师出无名;第三,袁绍刚刚战胜公孙瓒,应该充分利用士气正盛的机会,出兵讨伐曹操。

袁绍采纳了郭图和审配的意见,郭图等乘机向袁绍讲沮授的坏话,袁绍于是就把沮授所统领的军队分为三部分,由沮授、郭图与淳于琼各统一军。

在袁绍出兵攻打曹操前,崔琰也劝阻说:“天子在许都,民心倾向于那边,不能进攻!”袁绍不听。

是否趁机攻打许都,袁绍与田丰、许攸意见不一

袁绍出兵攻打曹操,刘备也率部前去许都周围骚扰。曹操十分担心,决定亲自率部东征刘备。

冀州别驾田丰认为,曹操与刘备交战不会立即分出胜负,袁绍应该趁机率军袭击曹操的后方,可一举打败曹操。

许攸也认为,曹操兵少,又要集中全力来抵抗袁绍军,许都防备一定空虚,如果袁绍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定可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袁绍可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即便曹操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也一定可将其击败。

但袁绍却以儿子患病为由而推辞,未能出兵许都。田丰竭力劝谏,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心,把他关押起来。至于许攸,后来也因为自己的意见不受袁绍采纳,加之家人犯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逮捕,就去投奔曹操了。

是否用颜良,沮授与袁绍意见不一

等到曹操打败刘备后,袁绍才进军黎阳,又准备派大将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

沮授认为,颜良性情急躁狭隘,虽然骁勇,但不可让他独当一面,建议派别的将领去攻打东郡。袁绍不听。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率军援救刘延,采纳荀攸计策,果然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在战术上,袁绍与沮授意见不一

解了白马之围,曹操率民众沿黄河西迁,袁绍想要渡河追击。

沮授主张,应当把大军留驻在延津,分出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告捷,再回来迎接大军也不晚,而如果大军渡河南下,万一失利,大家就没有退路了。袁绍不听沮授的劝告,还解除了沮授的兵权,把沮授所率领的军队全部拨归郭图指挥。

同年八月,袁绍驻军阳武,沮授又劝谏:“我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草短缺,军用物资储备比不上我军。因此,曹操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应当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

袁绍还是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下令大军向前推进,依沙丘扎营,东西达数十里,正式在官渡与曹操对峙。

十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等率领一万余人护送大批车辆运粮草,停留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沮授再次劝袁绍说:“可派遗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队的外围巡逻,以防曹操派军袭击。”袁绍仍然不听。

袁绍、郭图与张郃、高览意见不一

当曹操火烧乌巢、袭击淳于琼时,袁绍和郭图命令高览和张郃率部去攻打曹军大营,希望侥幸攻破曹军大营,这样就算曹操攻破淳于琼,他无处可归。

但张郃却认为,曹操亲率精兵前去袭击,必能攻破淳于琼等,而淳于琼等一旦被攻破,辎重被毁,则大势已去;另一方面,曹军营寨坚固,短时间内未必能攻克。所以,张郃主张应该先去救援淳于琼等。

但袁绍和郭图都不赞同张郃的意见,等到淳于琼被攻破、辎重被毁,郭图因自己的计策失败,心中羞愧,就又去袁绍那里诬告张郃,说张郃听到袁军军失利,幸灾乐祸。张郃听说后,又恨又怕,于是就与高览烧毁了攻营的器械,到曹营去投降。

二、赤壁之战,失败方曹操势力的内部意见不统一

《三国志·程昱传》记载: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可见,程昱和贾诩是反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

更加诡异的是,在曹操打败吕布、袁绍、袁谭、袁尚、张绣、马超等人的战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曹操的文臣武将众志成城,或出谋划策,或勇猛搏杀。然而,在赤壁之战中,我们既看不到曹操主要谋士的神机妙算,也看不到曹操武将们的英勇杀敌。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中,除了程昱和贾诩提出反对意见外,曹操的文臣武将们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那么,曹操的文臣武将们为何在战场上保持沉默,既不见积极谋士谋划策,也不见武将奋力杀敌呢?唯一的解释是,他们对这场战争都有意见。

三、夷陵之战,失败方刘备势力的内部意见不统一

诸葛亮向来主张联吴抗曹,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自不必说。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关羽、黄忠都已经去世;马超不受信任且已得病,无法随军出征;张飞虽然无条件支持刘备,却在出兵途中被部下杀害;于是,刘备手下能拿得出手的大将,唯余赵云。

但赵云实际上是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他认为,蜀汉与东吴两国的战端一开,不可能很快结束,这不是上策。因为眼下的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曹魏,则孙权自然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儿子曹丕窃夺了汉朝的皇位。所以,刘备的当务之急应当是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召集关东义士,奉迎汉献帝。

或许正因为诸葛亮和赵云都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持反对意见,故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遇到了与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类似的情况,既无高明的谋士替他出谋划策,也无骁勇善战的武将替他冲锋陷阵。

治中从事黄权或许还能算是一号人物,但他在攻打东吴的战术上的意见与刘备也不统一。刘备亲自率部从秭归出兵前,黄权劝谏刘备说:“吴人强悍善战,而我们的水军顺江而下,前进容易,撤退因难。请陛下派我率军为前锋,向敌人发动攻击,陛下应该在后方坐镇。”

但刘备不仅不听从黄权的劝谏,反而把黄权调离,派他去统领长江以北的各路蜀军,然后自己率领冯习、傅肜、程畿等一帮忠义有余而勇谋不足的虾兵蟹将出征东吴,这又岂能是陆逊的对手?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民间谚语也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历史上,不仅仅只有袁绍、曹操和刘备在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分别发动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如果我们再往前或往后看,历史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战役,失败一方之所以失败,往往也与内部意见不一,不够团结有关。 而所有这些,又都一次次地提醒着人们,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内部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