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计算公式

名义GDP=实际GDP×GDP缩减指数,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即价格总水平)

扩展资料: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是:

1、两者采用的价格水平不同:前者是采用的本期的价格来衡量本期的产出或收入,后者是采用既定基期的价格来衡量本期的产出或收入。

2、两者的经济意义不同:前者采取本期价格衡量本期产出说明名义GDP衡量的是本期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这个综合包括价格水平也包括产量;后者较之而言,相对精确衡量了本期产量成果,更好说明了物质财富的进展情况。

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即价格总水平),即投资者可以根据名义gdp和gdp折算指数计算出实际gdp,或者根据实际gdp和gdp折算指数计算出名义gdp。

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人均GDP就是用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数而得出来的数据,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每个居民的平均贡献值。

人均GDP是年收入吗?

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人均GDP就是人均收入,其实GDP和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简单理解,人均GDP是指每个人平均创造的总财富,而人均收入只是每个人平均获得的财富分配。显然每个人创造的财富值和分配到的财富值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个人创造公司预期收益和个人拿到手上的工资是不相同的。

再例如,同一个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每年的GDP产出可能为10万元,但如果进入企业从事工业生产,那么每年的GDP产出可能达到100万元,但收入水平也许并无突出变化。

因此人均GDP与人均收入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但一般人均GDP要高于人均收入。

此外,人均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差异,人均收入中包含社保、个人所得税等费用,而这些收入是不可支配的。

以上关于GDP通俗解释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计算问题

公式:CPI1970除以CPI1996乘以1996年牛奶的名义价格。

38.8/157=0.25(小数点留两位)

0.25*95(美分)=23.48美分 小于40美分

1996年牛奶的价格低于1970年的牛奶价格。

名义价格,实际价格,名义收入,名义利率指的是怎么区分

这里首先澄清三个概念:

名义利率:就是日常说的银行的存款利率和各种债券的收益率,如果不另加说明,都是名义利率;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通常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当通胀时,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为正数,当通缩时,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为负数;

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都是事后根据上述两个“率”套算出来的。

三者关系如下:

精确关系:(1+名义利率)=(1+通胀率)×(1+实际利率)

近似关系:名义利率=通胀率+实际利率

下面我们重点考察这个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通胀率

当通货膨胀时,通胀率为正数,这时实际利率小于名义利率;

当通货紧缩时,通胀率为负数,这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特别地,针对通货紧缩的情况,我们说,投资者实际收益率是大于名义收益率的,因为获得的本金和利息,因物价水平下降,购买力提高了。

以我以上说的为准。如果教材的表达有不一致的地方,教材错。

关于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的计算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CPI反映是物价的平均增长百分比,上述是以基准年来计算他年份的实际价格的例子。且本题是以1970年为基准期,计算2007年的实际价格。

一、通过CPI看出与基准年相比,他年份究竟是通胀了还是紧缩了?简单来说,他年份CPI比基准年大则为通胀,反之为紧缩;

二、若通胀,则以2007的名义价格除以通胀的倍数,通胀倍数即CPI2007除以CPI1970;若紧缩,则以2007的名义价格乘以紧缩的倍数,紧缩的倍数即CPI1970除以CPI2007。通胀说明2007年的实际价格要低于名义价,反之则要高于名义价。上面的两个倍数皆大于一。

综上所述,2007年的实际价格等=2007名义价×(CPI1970/CPI2007)。

请问在微观经济学里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的区别是什么?

一、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就是指商品的绝对价格,即商品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绝对价格。

二、实际价格(Real price),是一种按照总量价格指标衡量的价格,也就是经过了通货膨胀调整的价格。

把名义价格换算成实际价格,可以去除通货膨胀对价格的影响。

拓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