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湖的景区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西湖的景区的历史故事:
1、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2、苏堤
苏堤位于西湖西侧,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命名为苏堤,沿堤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6座单孔石拱桥。
3、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4、南屏晚钟
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
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5、平湖秋月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览秋夜月景为胜。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巡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匾额,从此,景点固定。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湖
二、有关西湖的历史和传说?
西湖历史:五代吴越国,西湖多年不修,为葑草蔓蔽。宋景德间,钱氏归宋后,废湖兵,西湖又复湮塞。湖面一半为僧民所占。宋庆历间,葑土日塞,多为豪族占据,湖水益狭。宋熙宁间,六井及沈公井俱废。
宋元祐间,湖上葑田约二十五万余丈(约四千一百多亩),几近半个西湖被塞。江河行船不通,六井亦几于废。南宋乾道元年以后,临安居民日盛,河流渐塞,舟行困难,西湖淤积。南宋淳祐间,大旱,湖水尽涸。
元代,苏堤以西湖面尽为桑田;苏堤六桥之下,水流如线。明初,西湖渐成平田,水塞不通。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西湖葑滩严重。440余亩湖面被占为田荡(合约0.29平方千米)3120余亩湖面淤塞成浅沙滩(合约2.08平方千米)。
西湖传说: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联系。
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
扩展资料:
西湖景点:
1、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2、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
雷峰塔初建于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3、苏堤位于西湖西侧,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命名为苏堤,沿堤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6座单孔石拱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湖
三、杭州西湖
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普世价值概述西湖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自唐朝(公元618-907年)起,它的美丽就为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众多寺庙、宝塔、亭台楼阁、花园、还有观赏树木和人工景观浑然天成,它们使堤、岛、山坡得到了提升,使西湖变得更加美丽。西湖的主要人工元素——两堤三岛是在9世纪到12世纪间经多次疏浚而形成的。自南宋(十三世纪)起,西湖十景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西湖这一文化景观将中国景观美学的理念表现无遗,为唐宋两朝的文人墨客所称道。西湖景观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它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通过对湖和堤的设计来模仿西湖的和谐之美。西湖的关键点在于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从杭州城望西湖,这个大景观的视觉参数高至周围的山脊,有清晰的界定。
标准(ii)
西湖景观反映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如"佛教徒的平和安静"和"风景如画",而且它又对东亚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堤、岛、桥、寺、塔以及风格鲜明的景观在中国多处及日本都被效仿,尤其是北京颐和园。十景的概念在中国已流传七个世纪,并在16世纪朝鲜文人造访西湖后传到朝鲜半岛。
标准(iii)
西湖景观是体现唐宋时代演变而来的系列景观入画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传统的杰出见证,其关联性一直延续至今。得到提升的西湖以及其背衬青山、怀抱堤、岛、桥、园、塔、寺的独特布局,可以被看做是反映这种传统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实体。
标准(vi)
唐宋时期,设计完善景观并由画家为景观作画、由诗人为景观提名的这一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湖景观及其岛、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体现。西湖在七个世纪以来秉承这一传统价值,使其传遍中国甚至日韩,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整体性
湖水、三面青山、天际线、堤、岛、桥、寺、塔和特色植物这些遗产普世价值的重要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十处、著名的、题名景观。遗产的自然构造及其重要特征大多保存完好。西湖及其周边景观和风景名胜、历史遗址也都保存完好。没有发现疏漏,对景观的破坏也基本得到控制。因此,与普世价值相关的重要特性未受到威胁。遗产三面环山的外观整体性保存完好,看上去几乎与1000年以前一样。湖东面在杭州城市扩大化下显得有些脆弱。但是,考虑到过去十年来杭州经历的从区域城市发展为八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巨大城市变化,遗产向城一面的外观整体性管理还是完善的。建筑物天际线得到城市法规的有效监管,一直保持高度和大小限制,并且凡是可能影响西湖周边天际线的扩张行为都受到了制止。
真实性
西湖仍然清楚地传达着"文化名湖"的理念,因为景观中可清晰地看到宋朝时所有的关键要素,仍然可以基本清晰地欣赏到西湖十景。大量的文件记录了西湖的发展(尽管比较集中在其中某些元素上),而且这些文件在官方机构得到了妥善的保存。这些记录和文件是遗产真实性的依据。从"云山"和湖边环境,到一株株垂柳以及西湖本身,无一不体现出10世纪以来古老文字中所述的景观元素。东面杭州城的景象在过去五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西湖这第四面不再是与整体景观相称的美丽低城(根据马可•波罗的描述)。杭州及其高耸的建筑占据了东面的视野,使湖边的建筑更显矮小。但是,在向东面看时,北面和南面的山脉轮廓线仍然非常完整,保俶塔在天空的映衬下也十分清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认为保持这一轮廓线并且从湖这边看到的山后面不能有城市侵入非常重要。
四、杭州西湖的资料
1、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2、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自古就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因为有西湖而被人称之为“天堂”,西湖因为杭州而成为一颗明珠。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与杭州如水乳相容,相伴千百年来,构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扩展资料:
1、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组成了西湖十景。
2、八十年代,经过评选,又新增了新西湖的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