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哪些方式可以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旅游消费结构优化,是指旅游消费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实现多元化,并符合人们的不断变化的旅游需要。这就要求,旅游消费内容和旅游活动方式的具体选择,必须既有利于旅游者消除疲劳、增进健康,又有利于旅游者增长知识、修身养性、促进智力的发展。从目前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看,观光旅游份额逐步下降,商务、购物旅游活动比重上升;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份额减少,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份额直线上升;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并走向成熟。因此,我们应当跟踪和把握好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通过对旅游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旅游者通过各种旅游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种良好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目的。

精神消费及其满足是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可以提高旅游者的精神满足程度,因而它不仅是高品位、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实现旅游消费的必要条件。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是追求清新、舒适、宁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旅游消费首先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某些特定的旅游活动,如狩猎、钓鱼、森林旅游等,必须以不损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为前提,严禁滥捕、滥采和滥猎。同时,合理的旅游消费还应该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激发旅游者主动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营者积极筹集资金治理环境污染,保证旅游消费环境的良性发展。最后,旅游消费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政府一起行动,创建一个良好的旅游消费的社会环境。

一般而言,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变动性,而旅游供给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应努力使旅游消费能够保证旅游“淡旺季”和旅游“冷热”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的相对平衡发展,使各个旅游时期和各个旅游地区保持一定的旅游消费规模,以提高旅游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对饮食服务、旅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商业及娱乐业等行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就现有旅游供给能力看,要针对旅游高峰时期游客较多的状况,尽量保证在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地区,旅游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与旅游地的接待能力相适应,切实解决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地区的“吃饭难”、“住宿难”、“乘车难”等问题,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的良好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从长期考虑,应根据旅游需求适时适量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要,提高旅游消费的水平和结构,促进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善。

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因素有哪些

(1)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也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旅游者的构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旅游者,不同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3)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由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所以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把旅游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商品的消费。反之,人们又会把用于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转向旅游。

(4)旅游产品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旅游产品的生产结构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5)旅游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使旅游者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可以激发旅游者多停留多消费,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从而既可以使旅游消费总量增加,又可以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合理化。

此外,消费方式的示范性及旅游者的从众心理也影响旅游者的支出投向;旅游者的来源构成,如城乡构成、地区构成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