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这一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起源于汉朝。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
吃元宵始于哪个朝代?
华灯初上,街市热闹非凡,万家灯火,照亮了元宵节中家家户户的团圆,那一盏盏温暖的油灯旁,一碗碗热乎乎的元宵的香味氤氲飘向远方 …… 古语有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句话是说去年的元宵节的夜晚,街市的花灯和烟火亮如白昼,多么震撼的画面,多么璀璨的烟火,这,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首先来说一下,吃元宵到底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各具特色的节日和美食,那吃元宵是在最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流行的吗?答案是:不是唐朝,吃元宵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宋朝时期的这一天,街上家家挂彩灯,放焰火,极其热闹。接着来说一下在宋朝,元宵都有什么馅儿,元宵又叫汤圆,还有很多别的别称:面莹、粉果……元宵分为有陷和无陷两种,无陷的个小,味甜,有陷的个大,陷儿多以白糖,豆沙,芝麻加入其中,味道十分美味。吃元宵,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是元宵节的必备美食 。相传,在元宵节全家人一起吃元宵,来年一家人更加幸福。
了解以上的知识,现在我们倒回来,了解一下有关于元宵节的几个小知识:第一,元宵节中的“元”和“宵”各有寓意。元宵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古代,正月也叫元月,“宵”即夜晚,所以元宵节指的就是上元节的夜晚,而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被称为元宵节了。第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那是相当多。在古代元宵节当晚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赏烟花、观看舞龙舞狮的表演,看舞龙舞狮的表演,好不热闹。
元宵节吃元宵起源于什么时候
宋代。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
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其他习俗:
1、观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自汉代便已经形成,是有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唐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更是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那时的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整个长安城都金光璀璨。
2、踩高跷
民间的踩高跷也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他们踩上高跷,在地上跳跃、舞剑,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3、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吃元宵
吃元宵起源于什么时候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的由来
由来: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种有趣的传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这便是现今元宵的雏形。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其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圆至大小合适,它的表面是干的。汤圆馅料有荤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入再揉圆。汤圆的口感比元宵细腻爽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