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自成拥有百万义军,为何在对阵清军时还惨被吊打?
攻守之势转变了起义的时候,李自成作为进攻方,是有主动权的。李自成手下兵力不少,虽然大部分是乌合之众,但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强,并且明朝内忧外患,主要精力都在防备满清,而且前期李自成集团目标一致,大家都有相同的利益需求,自身政策也能赢得民意,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后,需要防守城寨,而且大肆分封手下,导致手下争权夺利,完全就是一盘散沙,此时的满清正是兵强将广的时候,所以李自成根本没法和满清打,输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有心理阴影了
这个问题其实错误挺多,首先李自成打下北京的时候,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算上投降的明军,总兵力不过10来万人,其中嫡系不过5、6万人,根本没有百万,其次,李自成没有被打出“恐清症”。
一片石之战时,大顺参战部队大约是6-10万人,而吴三桂军有5万,清军有8万,兵力对比上李自成是劣势。一片石李自成兵败以后,嫡系部队损失很大,而原本投降他的明军很多又倒戈投降了清军,双方的兵力差距进一步拉开。因此李自成难以在北京立足,不得不率军撤向陕西,这是因为双方实力对比造成的结果,并非李自成有“恐清症”。
而李自成在打进北京前,他所控制的河南、陕西都是久经战乱灾荒,只有襄樊地区好一些,加上他的部队一直是游动作战,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因此供养不起多少部队。所以即使算上北京之外的地区,李自成的兵力也不会太多。
另外在一片石之战的半年以后,也就是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原本打算让阿济格攻打陕西,而多铎则南下攻打南明。但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主动出击,连续攻克济源、孟县,兵进沁阳。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改命多铎也进攻潼关,和阿济格夹击陕西。最终顺军再次失败,清军杀进陕西,李自成最终兵败,在转移途中遇害。
李自成主动反击河南,应该说他肯定没有“恐清症”,他的失败还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造成的。
二、发生在长城九门口的一片石之战具体发生在哪一年
一片石之战是公元1644年发生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的战役,作战双方为清军、山海关明军和大顺军。清朝透过此战的胜利而最终清兵入关,建立统治。
顾诚评断山海关之役:“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在一片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对于随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现的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这首先表现在,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
当时,大顺军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
“他们的行动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在他们心目中明、清之战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山海关战役意义标志着:大顺军从此由推翻明朝转变为抗清斗争;清廷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