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呢?

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

以上便是八旗,主要统领满清、蒙古、汉军三大队伍,每一位旗主的实力是不同的,不论他们相互之间的实力如何,今天主要讨论下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有这样一幕,和珅在兰州的时候,因为没给金爷的面子,最后被金爷羞辱一番,按照金爷的说法就是“即使我做乞丐,和珅见了我也得亲自下来给我磕头!”金爷在剧中的背景就是正红旗的旗主,恰好和珅又是正红旗出身

那么满清时期的八旗旗主真有这么大的权力吗?他们的官职有多大?

清朝时期的官职制度被誉为是封建时期最完善的,细细想来,在清朝想要叛乱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和他们的官制有关系。

满清八旗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他们不论你是谁,担任什么职务,哪怕是一品官员,只要你还属于旗人,见到旗主就必须叩头,这样看来,八旗旗主的官职应该是高于一品的。

八旗起源于满族人的狩猎组织,它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和清朝政权一直是清朝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朝最终走向衰亡。1601年,努尔哈赤重新组织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建立了八旗制度。

入关之前,正皇和镶黄旗都是由皇帝直接领导,其他六旗由皇帝的的子侄领导,1651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政,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在八旗中,旗内官职最高的是都统,官居从一品,主要负责一旗的人数、教养以及官爵承袭还有军事方面的训练等,都统的位置已经很大,但还是不如旗主,因为都统也得听旗主的,这就能看出八旗旗主的官职有多高了,至少是在从一品之上。

总得来说,一般上三旗是有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则基本上是由贵族控制,一般来说都是亲王或者贝勒,这些人的身份本来就高,如果再担任了其中一个旗的旗主,那地位更加显赫,早已经高于普通的官职了,应该算是清朝时期核心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

不过随着清朝的发展,八旗制度在满清时期的重要性和权力逐渐下降,清朝灭亡后,八旗的特权被废除,许多失去经济来源又不愿吃苦的旗人大多都沦为穷人,他们没有自力更生的技能。

二、详细介绍一下八旗制度?和八旗的旗主是谁?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满文老档》中记载如下:“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设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额真来自蒙语,是主人的意思。)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起初,努尔哈赤一人直接指挥各牛录兵作战,没有旗一级的组织。随着军队的扩大,出于战争包抄战术的需要,遂分成两、四路,各以不同旗帜导引,逐渐固定化。便形成了开始的四旗。清《高皇帝实录》中记载:“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 清代档案中所记载的八旗创建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实际上,八旗制度的创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制、建制和定制三个阶段。即从牛录到四旗,从四旗到八旗,再从八旗到二十四旗。可以说,万历十一年(关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不久,满族的军队就有了牛录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编牛录,建立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编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建立后,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汉军八旗,从而使八旗制度完善。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将国家的中枢机构与基层的牛录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星散于深山密林间的满洲臣民组成一个社会军事化、军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把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的满族人高度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建州女真从原始部落迈入了国家社会。这是满洲社会崛起的一个关键。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屏α恕?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三、八旗旗主都是谁,八旗旗主的制度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立的。目的是为对各族的统一管理,统率满洲、蒙古、汉军。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起来了解 民族文化 吧!

八旗的旗主均为宗室王公,多数旗由单个王公控制,旗权较大。八旗旗主们的权利是非常大的,有佐领,又可议政,考虑的多是本旗的利益。同色两旗通常有直系亲属关系,共同进退。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于历史原因,八旗的排序: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结束语】因为这样一个编制有序的管理,清朝在历史中存在了296年。如今说到大清朝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那浩浩荡荡的井然有序的八旗大军。

四、八旗的旗主是什么?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呢?

不知道大家对《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一个片段有印象吗?和珅被乾隆皇帝宠信,权力权倾一世,当和珅碰见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的时候,和珅马上跪下磕头。

很多人好奇,和珅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一系列职务,还要给八旗旗主下跪吗?八旗的旗主是什么?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旗主呢?

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是八旗,由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成八旗,这八旗的领导人就称为旗主。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努尔哈赤统领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岳托统领镶红旗;阿敏统领镶蓝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杜度统领镶白旗。

到了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为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对八旗又进行了划分,顺治皇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还有多尔衮控制的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像诸王、贝勒掌管的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为下五旗。

这个时候的旗主权力就非常大了,旗主下面的旗人都是旗奴,旗主可以任意处罚旗奴的生命、财产。最底层的就是包衣奴才,包衣奴才用通俗一点的话就是“家里的仆人。”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旗主的权力大以外,旗主和旗奴都可以世代沿袭,如果旗主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旗主可能会被削籍,子孙后代会从旗籍上除掉,旗奴无论混的多发达,都是旗主家的奴才。就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的年羹尧,原本是雍正家的包衣奴才,雍正为了拉拢年羹尧,给年羹尧抬旗。

刚开始年羹尧并没有打算投靠雍正,雍正就娶了他的妹妹年秋月。后来八爷胤祀想拉拢年羹尧,向康熙奏请提拔年羹尧为四川提督,康熙皇帝就同意了。年羹尧从四川回来以后,亲自到胤祀府上道谢,最后胤祀把一枚印章盖在画上,表明他心中有数。

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乱,邬先生分析,让胤禛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位置,推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监督后方粮草,然而年羹尧一进京,就跑到胤祀哪里,再一次对年羹尧进行拉拢,雍正认为“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事情还需要商议”,年羹尧就在府上跪了一上午。

后来,雍正又对年羹尧进行了拉拢,从电视剧上不难看出,旗主的权力大,年羹尧至始至终都是雍正家的奴才。年羹尧要想升官,就得委曲求全。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就被架空了,但是旗主也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

在清朝的296年的历史中,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辅相成,八旗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的没落之路。如今说到大清王朝,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那浩浩荡荡井然有序的八旗大军。

五、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因为人数多了,自然要同统一指挥,这个多人集体就称为牛录。牛录多了自然也要有更大的单位来管理了,这个最大的单位就是旗。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逐渐形成了八旗制度,八旗后来再次扩充增加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旗主都是他家里人,包括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了,这个时候还不是享受生活的时候,正是创业时期,权力还是很大的。

在皇太极时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由他的兄弟们兼任,皇太极自领两黄旗,其他六旗旗主由他的兄弟子侄出任。

这个时期,满清的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定下来,然而这些旗主,权力是非常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皇太极已经开始削弱旗主和贝勒的权力了。

清朝入关后,在顺治早期,八旗旗主们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爱新觉罗家族,他们这个时候成为了清朝的开国功臣,权力依然很大。

等着顺治坐稳了江山,自然希望将全力收到自己手里,这个时候皇帝和旗主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那么,这些旗主的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都将被削弱。

所以顺治收回了多尔衮的两旗,将八旗改为了上三旗,自己统领,下五旗则交给了那些皇族的后代。

康熙即位后,也开始削弱旗主的权力,让都统取代旗主,康熙还把皇子分封到下五旗,继续分化。同时康熙建立了南书房,很多事情已经不再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了。

雍正元年的时候,进一步设立了八级都统的衙门,更增加了对八旗的控制地位,从而让都统更好地去统治。

与此同时,军机处的设置,也让大清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旗主不再像曾经那样权力大大的了。

换句话说,这些旗主失去了权力,只有爵位了。至于做什么官,这要看皇帝是否重用了,否则的话,只能顶着爵位过生活了。

旗主经历几代皇帝的打压,早已没了往日的荣耀。然而这些旗主还是不能被忽略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有这样一幕,和珅在兰州的时候,被金爷羞辱一番,金爷在剧中的背景就是正红旗的旗主,恰好和珅又是正红旗出身。

虽然金爷手里的权力或许没有和珅大,但是八旗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见到旗主也是要有所畏惧和恭敬的,同时各旗的旗主还是皇亲国戚,人家地位高着呢,有恭恭敬敬和害怕的表现也是较为合理的。

别看这些旗主都成了无所事事的王爷,整天不是遛鸟就是胡吃海喝,但是很少有人去挑战他们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