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姐的名字

江姐的名字是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扩展资料:

红色遗书

江姐在临刑之前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

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江姐的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遗书中屡次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长约十二厘米,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提到儿子彭云。

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

竹筷削笔烧棉做墨

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悄悄写下遗书,又把遗书送出监狱 。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

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

用自制的笔墨,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竹筠

二、谁能介绍一下红岩中江姐的资料,如她的全名,事绩……

江姐的资料:

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扩展资料:

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档案中,保存有当年对江竹筠审讯问案动刑的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法官张界和特务陆坚如的若干交代材料。

根据材料,当特务徐远举从江竹筠这个柔弱的女子嘴里得不到任何情报时,气急败坏的徐远举竟然对她动用酷刑。

这种酷刑不是钉竹签子,而是夹竹筷子。这种夹竹筷子刑罚是封建古代摧残人犯的一种方法,行刑过程是把竹筷子用麻绳连环套式连接起来,把受刑人的十指用竹筷子一根一根夹住。

左右两个人拉住麻绳,一使力,竹筷子就会夹紧手指骨头。这种刑罚表面上看不出有伤,但受刑者因十指连心会感到痛苦万分。

受刑后的江竹筠,给徐远举留下的一句话是:你只能危害我的身体,动摇不了我的意志。江竹筠在狱中战胜刑罚的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争意志。

而江竹筠在狱中所提出的加强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建议,使她成为狱中坚持斗争的一面旗帜。

这也是为什么江竹筠在《红岩》中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更是文学艺术不断塑造她的一个关键基础。她展现了一个地下党员坚守信仰。

忠诚党的事业绝不背叛的人格,以及她以革命事业为主,为免除下一代苦难,愿把牢底坐穿而表现的一种追求大我的信仰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姐

三、江姐原型姓名

江姐原型姓名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牺牲时年仅29岁。

后世对江姐的纪念

江姐故居位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2007年对外开放,成为四川省和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姐故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实物厅和展览厅两个部分。实物厅陈列了江姐及其家人生前使用过的部分物品;展览厅里展示的则是江姐生平事迹及图片资料。

江姐纪念馆在江姐曾经居住的四川大学女生院旧址之上,是全国首家江姐纪念馆,也是西南高校首家专题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一个144平方米的江姐事迹主展厅、16平方米的江姐宿舍场景复原展厅、77平方米的川大英烈事迹展厅、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小型院落组成。

四、《红岩》的江姐真名什么

江姐真名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扩展资料

《红岩》里江姐的形象

江姐是《红岩》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警惕。在重庆的朝阳码头,她看到甫志高穿着西装给她掮行李,当即识破了甫志高好表现的心理,表现了她高度的党性。

在赴华蓥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挂在城头上的丈夫的头颅,悲痛欲绝,但她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并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担负起丈夫未竞的事业。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弯。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将就义,她神态平静,举止从容,梳理头发,整理衣衫,吻别“监狱之花”,始终带着胜利的笑容。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一席话,充分展示了江姐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生死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竹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创作长篇小说)

五、江姐原名叫什么

江姐原名是江竹筠。江竹筠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童年时刻苦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接受了各种各样的任务以及考验,最后在1948年6月被捕,最终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