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记忆的主要规律
记忆的七大规律
1、主体律:
记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
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在记忆的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的效果越好。
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越好。
在记忆的活动中,动脑思考越积极,记忆效果越好。
2、客体律:
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好。
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效果好。
记忆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记忆无节奏、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
识记系统条理的文章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效果好。
识记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识记使人厌倦的效果好。
3、方法律:
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易于抽象记忆。
奇特记忆优于一般记忆。
4、干涉律:
在记忆过程中,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易记,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在记忆过程中,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果。
识记两种材料或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安排间隔时间的记忆效果好。
5、强化律:
在记忆活动中,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
在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效果好。
识记后,及时复习可提高记忆效率。
复习方式多样化比简单重复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6、时间律:
遗忘先快后慢。
在记忆活动中,集中法和分散法恰当运用,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7、数量律:
一次记忆的材料数量越多,记忆的难度越大,记忆的效果也随之减小。
在记忆活动中,把全习法和分习法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扩展资料:
记忆指标:
1.记忆的广度
对于某种印象在一次呈现以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再现多少这一指标,叫记忆的广度,或者称之为记忆的完整程度。
2.记忆的速度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化学分子式、物理公式、英语词汇,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的人即便是反复念读,还是难以记住。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数量称之为记忆的速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速度有很大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记忆速度也不一样。
3.记忆的持久度
即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度,一般说来,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加工而成,当然也有印象特别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不过,一个人如能对别人都容易忘却的事物而保持长久的记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人的记忆能力较好。
儿童记忆力发展有哪些规律?
儿童记忆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父母亲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培养儿童将有很大作用。儿童的记忆力发展一般有如下规律:第一,大脑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由饮食提供的能源和各种营养。科学研究表明,维持正常的脑功能需要足够的含有谷氨酸和磷等在内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当这些营养缺乏时,大脑就会变得迟钝。因此保证营养、不偏食,对学生保持良好的记忆力十分重要。
血糖是大脑细胞直接利用的能源。大脑对血糖波动最敏感,当血糖下降之后,大脑兴奋性随之降低,思维变得迟钝,注意力难于集中。而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早餐,简单应付,甚至不进早餐,这样就难于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进而影响学习。在人体各脏器中,大脑的耗氧量最高。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脑力劳动后,大脑需要一定休息,降低耗氧量进行氧补充。课间10分钟学生到室外活动,进行深呼吸很有必要。
第二,必须遵循大脑皮层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学习。由于大脑皮层不同部分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很细的分工。当人们从事一种工作或学习时,相应部分的细胞群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工作区与休息区不断轮换,旧的镶嵌式图案消失了,新的图案又形成。这样可使大脑持续保持高度的工作能力。因此,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替,不同性质的课程轮换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大脑疲劳的有效措施。而有些学生复习功课经常一坐就是半天,或整天复习一门功课,往往是事倍功半。
动力定型在学习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它能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消耗较少的能量,而完成较大量的工作。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即所谓“习惯成自然”。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动力定型,对学生记忆力的加强、学习效率的提高均非常有利。
第三,复习的安排要符合记忆力的规律。记忆和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后短期内忘得快,忘得多。因此,一定要及时复习,不要过了24小时才复习。根据心理学家乔斯等人的研究认为,日常的学习,五六个小时之后再复习比较合适。另外,人们先后储存的信息是相互抑制的,对于抽象、难懂的东西放在晚上睡觉前复习有利于记忆。
第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加强记忆。乐观情绪对学习和记忆产生的影响为间接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即对自己的学习抱有成功的希望。而对所学的东西存有兴趣会对记忆产生直接的良好影响。一切负性情绪如过度紧张、焦躁、忙乱等不良情绪,都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记忆效果差。
第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此外,比较归类法、提纲摘要法、列表法、图示法、形象法、特征法、最初印象法等学习方法和技巧也都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规律。
随着儿童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些什么变化规律
随着儿童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变化规律: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无意识记忆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比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样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识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识记的成绩越好。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相互转化的条件:
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是相辅相成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无意记忆可以向有意记忆转化,有意记忆也可以向无意记忆转化。这些条件包括:
1、实践或认识任务的需要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根本条件。
2、信息强度的变化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3、人的主观处于何种状态是转化的重要条件。
4、所掌握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是转化的必要条件。
5、精神高度集中,然后思想放松,常常是有意记忆向无意记忆转化的有利时机。
记忆的规律是什么呢?
记忆规律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时间率,研究表明信息输入的重复次数越多,记忆的时间就越久。
二、数量率,当记忆的材料偏大时,可将它们适当地分解成小单元,再依次存储在大脑中,这样记忆的效果会好些。
三、联系率,对新信息的记忆可通过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想,如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强化记忆。
四转化率,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质变之后,我们记忆的材料就可以,永久地存储在脑海中。
五、干涉率,新信息的输入会与原有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干涉,当新旧知识之间加强时,称为正干涉有利于记忆,当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干扰时,称为负干涉抑制记忆。
六、强化率,外界的刺激会使人感受强烈、记忆深刻,当然上述记忆规律的应用要因人而异,因记忆对象而异,每个人应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情况来理解和驾驭这些记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