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意思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意思是饮食的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出自《与李公择书》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为北宋词人苏轼所创。
苏轼对节制口腹之欲的解读:既有养生的实用价值又饱含禅学意味,少食不贪即可惜福延寿。正所谓“知易行难”。道理不难懂,践行却不易,美味当前,诱惑难拒,很多人也就只顾口舌享受而不计后果了,凡事过犹不及,节制方为上策,之于美食,之于人生的诸多选择,一切皆然。
二、什么是口腹之欲,有什么典故吗?
通俗的解释就是食欲。
出自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载一则寓言《黠猱媚虎》。
拓展资料
一、原文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吾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之,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踪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二、译文
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三、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
三、口腹之欲是啥意思
“口腹之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kǒufùzhīyù。指对饮食的欲望。多指对美食的欲望。口:本义为嘴,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
造句:
1、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2、口腹之欲的专横,从来没有被描写过,因为每个人都得生存,所以连文学批语都把它放过了。但为了吃喝而断送掉的人你真想象不到有多少。
3、当时,智者各人感受时下之人过于惨酷,尤其是餍足口腹之欲时。他们可以杀失任何活物,然后吃失。
4、之后,沿著滨海公路走,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无论要在高级餐厅用餐,还是到速食店,或是到路边的小摊贩买些饼乾、洋芋片,应有尽有。
四、口腹之欲
2020年的春节,谁也没想到会是流感袭来,人心惶惶的一年。
武汉新型肺炎目前源头未知,但症状和03年非典极其相似。03年的非典来源已经在17年被科学家追查到,据说是中华菊头蝠。本来这种蝙蝠与人类的距离应该很远。但是没想到,这种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居然几经辗转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据科学家猜测,中华菊头蝠身上的冠状病毒因为某种原因传播到了果子狸的身上,而爱食野味的人们,又在接触和食用果子狸的时候,感染了这种本不应该存在于人身上的病毒。病毒到了新的宿主身上开始疯狂繁殖肆虐,再加上传染性强,一度演变成灾难。
我还记得03年的时候,我正读初三,大家都在忙着应对中考。听老师科普了这种新型肺炎的消息之后,大家人心惶惶。那时,我们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量体温,有发热的同学还要被带走隔离。从来没有信仰的我,那段时间每天都在祈祷病毒远离自己和家人。我还记得中考进考场的那天,我体温过关顺利进了考场,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但还是听说有人发烧被带走,坐进考场的自己心里还是砰砰砰地跳着。那是第一次察觉到“死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03年已经匆匆过去,如果不留意,我们甚至都没发现已经过去17年之久。估计谁也没想到,17年后的这个冬天,相似的病毒又卷土重来。据科学家们解释说,这次病毒最大的可能性来源还是餐桌上的野味。看到这种结论真是让人沮丧,17年后究竟是什么让悲剧重演?
有人愤慨地在网上留言:“为什么要去吃稀奇古怪的东西?鸡鸭鱼鹅羊牛猪不好吃吗?”答案很明显,在物质资源富足的今天,人们的贪欲永无止境。追求新奇,刺激,不停挑战极限,人类把这些本该用在创造力上的激情,无节制地用在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上。
小时候听爷爷说,以前物资不充足的时候,人们常常端起猎枪进山里打些野鸡野兔来吃。这是大山给人的礼物,因为这样还不至于饿死。所以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族第一重要的事就是“敬天”。然而今天,人们主动把贪婪的手伸向动物的栖息地,大肆掠夺,残酷屠杀。导致一片片森林消失,一种又一种动物接连灭绝。对于此,我们毫无愧疚之心,感恩早就被我们遗忘在了自私后面。
两年前,我曾有机会接触过许多自然保护主义者和摄影师,他们跋山涉水去记录一些珍贵的物种,他们也致力于呼吁人们爱护自然,保护动物。在他们的镜头下,我看到了太多人类的残忍和屠杀,目睹了太多动物的痛苦和无助。
在那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之下,是人类的残酷,贪婪,自大和狂妄。观摩着那些真相时,你已经想不起所谓的人性的善良。那对我来说是一段痛苦的记忆。
有朋友问过我:“如果你觉得残忍,那岂不是人人都要成为素食主义者才可以?”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有着口腹之欲的普通人。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懂得感恩。
人始终要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终究能成为一个人。
五、孟子说的口腹之欲与心智之养什么关系
口腹之欲与心智之养的关系:口腹之欲是物质层面,心智之养是精神层面,物质满足了能促进精神层面的更多享受,当然物质不足,精神也可以有独立的一面,也可以有精神的享受,所以二者相互影响,又相对条件下独立。
人在物质性、生物性方面,也属于动物一类,然而人所以成为人而不是动物,就在于人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早在两千年以前,孟子就对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区别及其辩证关系有了深入的认识。他讲的“体有贵贱小大”,说的就是人身所具有的肉体与思想心志两部分,并指出思想心志部分比肉体部分更重要、更值得重视。
他认为,只注重保养身体的人,只能是一个小人物;只有培养心志、道德完善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才能成就大事业。
扩展资料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