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存粮食过冬的动物有哪些
储存食物过冬的动物有松鼠、蚂蚁、狐狸、豹子、喜鹊、兔子、蜜蜂等等。蚂蚁和松鼠是在自己的洞里过冬的,因为冬天出去找食物会很冷,所以提前把整个冬天的粮食准备好过冬;狐狸是一种喜欢在冬天储藏食物的动物;豹子会在树上储存食物;喜鹊有储存食物的本性;还有兔子、小蜜蜂都是储食过冬的。
冬眠过冬的动物:熊和乌龟都是冬眠过冬的,因为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个冬天他们就可以睡觉,不吃东西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像蛇、青蛙、蝙蝠、刺猬都是冬眠的动物。
二、冬眠的小动物有哪些?
冬眠的小动物有:旱獭(俗称土拨鼠)、黄鼠、蝙蝠,松鼠、青蛙等。
1、旱獭(俗称土拨鼠)
旱獭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耐饥饿,不饮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饲料。
野栖旱獭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叶、茎,豆科植物的花为食,且有季节性变化,在饲养条件下表现为杂食性。旱獭易驯化,不伤人,不耐热,怕曝晒,抗病力强。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自然冬眠,时间可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自然苏醒。
2、松鼠
刺猬是异温动物(Heterothermic),因为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猬在冬天时有冬眠现象。
刺猬有非常长的鼻子,它的触觉与嗅觉很发达。它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当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时,它会用爪挖出洞口,然后将它的长而粘的舌头伸进洞内一转,即获得丰盛的一餐。
3、黄鼠
黄鼠是中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类,喜散居。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亦吃农作物的幼苗,有时吃草根和某些昆虫的幼虫。常住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径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迹,周围无粪便,洞道长2.9—4.3m,洞深1.1—1.4m,无仓库,不贮粮。
雄巢球状,雌巢盆状。一年中半年活动,半年休眠,即冬眠。活动范围300—500m。黄鼠挖掘力强,遇敌害时,能迅速地“打墙”逃避。视觉、嗅觉、听觉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黄鼠不喝水。
4、蝙蝠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里,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
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
5、青蛙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带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常聚到一个共同的区域,高声鸣叫,连续不断,这就是所谓的“哈蟆吵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三、冬天冬眠的小动物有什么
冬天冬眠的小动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亚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极熊、蜗牛、鳄鱼、刺猬、乌龟、蝙蝠、黄蜂、睡鼠等。冬眠是一些动物在冬季时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让自己的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
蛇
蛇是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常见的冬眠的动物,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或以下时,蛇就开始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期。
青蛙
青蛙跟蛇都是冷血动物,它们的灵敏度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到了冬天由于太冷它们几乎丧失捕食的能力。
熊类
生活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熊有冬眠现象,而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时间可持续4~5个月,在冬眠过程中如果被惊动它会立即苏醒,偶然也会出洞活动。
乌龟
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降到10℃以下时,即静卧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4月初,当水温上升到15℃时,出穴活动,水温18℃~20℃开始摄食。
蝙蝠
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里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缝,头朝下悬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