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话怎么说

四川话的特点: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如,“火巴”(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

①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

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

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②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

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

③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

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

④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

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

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

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

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

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

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

管不倒那么多。(了)

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

赶紧睡倒!(下)

把裤脚挽起。(起来)

你坐倒起说嘛。(下)

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

3、某些动词后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应该做某事,普通话往往用“能”(可以、应该+动词表示。例如:

这起菌子吃得。(可以)

这个小娃儿刚满一岁,就走得了。(能)

十二点了,睡得了。(应该)

四川话与普通话对比,在句法方面,另一个显著的不同是语气词。例如:

得嘛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客观情况如此,有强调的意味。例如:

我们是一家人得嘛。

他走了得嘛。

哆 用在祈使句末或某些陈述句末,表祈使语气或委婉语气。例如:

让我再看一眼哆。

哈 用在陈述句末,有强调和提醒对方的意味。又用在祈使句末,有较强的请求意味。例如:

这是你自己的说的哈。

这是你说的,我没得这个意思哈。

莫搞忘了哈。

做完了再走哈。

嘛 有多种用法。用在陈述句末,表示事情显而易见或本应如此。用在祈使句末,加强祈请语气。用在特指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例如:

这种破烂大家都不要嘛。

这衣裳早就该洗了嘛。

快点吃嘛!

莫哭了嘛!

你要好多钱嘛?

嗦 用在非问句或反问句末,表示询问或增强质问、不满的语气。例如:

这是给我的嗦?

我说你几句你就烦了嗦?

你是死人嗦?

哟 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末,表示责问或不满等。例如:

你在搞些啥子哟?

他把我整得好恼火哟!

在 用在陈述句末,常与"倒、起、倒起"等连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有补足语气的作用。例如:

饭煮起在/煮起饭在。

位子他坐倒在。

那屋子还空倒起在。

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四川话词典:

1、“鼓到”:

意思是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

例如:他鼓到要喊我去打牌。

2、“弯酸”:

指挑剔的意思!

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弯酸啊,我都给你弄了几道了,你还弯酸人!

3:“萨过”:

意思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会就萨过了,就到这里!”

4:“几哈”:

是催促别人快点的意思!

比如:“快,几哈吃完哈,人家等到起的”

5:“巴郎不得”:

就是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比如:

“他倒巴郎不得和你去去吃饭哦”

6:、“抹货”:

意思是捡了别人现成的东西!得了便宜。

比如:“你一天到黑不好好工作,就晓得捡人家的抹货!”

7:“斩劲”

意思是用劲,努力做好一建事情。

比如:“要斩劲抬哦,抬完了就吃饭了“

8:“苟“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看大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苟的很!”

9:“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或者是种表面怕心头怕的一种牵强!

比如:“你很歪哦!!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

10:“茂起”:意思是比起的意思,但其中的茂也是有矛盾的意思,

小时候不是经常和小孩子开玩笑的说:“我和你茂了!不理你了!”

而茂起比如:“今天我们打五百元一盘,大家把自己的钱茂起,不够的不准上场!”

11:、“绵”

意思是表达一个事物和一个人做事情很拖,性格很慢,很缠绵!

比如: “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嘛要的不哦?快点!”

12:“搞刨了”

表达一个人慌昏了!

比如:”你看他搞刨了的样子哦,象是要去抢人样!”

13:拦中半腰”

意思是说别人还没说完或者自己还没做完事情,就中途给人家打断!比如:

“今天我在作报告,有个人拦中半腰的打了个哈欠,结果大家都传染了!”

14:、“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比如:

“今天去吃饭,把他们一哈都喊斗嘛!在金龙等哦!”

15:毛焦火辣”

形容一个人烦躁,急躁的意思!

比如:“你的牌打得好差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

16:、“落教”:

就是说这个人比较懂事,听话。南部人常常来比喻孩子!

比如:“那娃儿还比较落较!说了他就不闹了”

17:“打捶”

意思是打架的意思。

比如:“你两个一天到黑都在打捶

18:、“背时”:意思是说你做错了事情不走运,该倒霉,自己的苦果自己吞!

比如:“你该背时,哪个叫你不听老人言!”

19:、“匀均”:就是比较平均的意思

比如:这个包子包的还比较匀均麻。

20: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较轻松!比如:

“你干的这个活路好轻松哦!好久给我也介绍一下三!”

21:“经事”:指一个事物比较耐用。比如:

“今天我买的这个碗还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打烂!”

22:“哈数”:就是心里有没有数,或者有没有把握。比如:

“放心,他骗不了我。我心里还是有点哈数,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哈数哦?”

23:、“阴斗”:意思是悄悄的,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不让别人知道!比如:

“他经常是阴斗去菜市场,怕我们看见笑话他!”

24:“相因“便宜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肉卖的好相因哦

25:“默斗”:。最主要的意思是表达“以为”

比如:“你不要默斗我不知道你那件事情,我是不想和你计较!”

26:、“扯拐”:意思是东西出了问题,有故障了。

比如:“昨天家里的电视机出了问题,老是扯拐!冒火的很!”

、“乌儿麻糖”:是说一个人把事情办的混着一团,很糟糕!

比如:“你看你把这个事情搞的乌儿麻糖的。“

27:“走人户”:和北方的串门是一个意思,而且经常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比如:“大年初一我要走人户,你们走哪家?”

28:、“流汤滴水”:

形容一个人做事不仔细,扫尾不够,总是留点,用吃饭时候的样来比喻。比如:

“二娃,你出去工作一定要仔细点哟,不要让老板说你流汤滴水的,一事无成。

29:、“蒲”:

装液体装的很满都要荡漾出来了。

比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30:搞刨了”:

表示一个人为了一件事情非常着急,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紧张窘相。

比如:“喂,小黄,吃了饭再走三!你搞刨了的,是不是女朋友等你哟?”

31:“匍爬跟头“

形容一个人走路或者做事情因为急而跌跌撞撞的形象,

比如:“你看他走的匍爬更头的,不晓得要干啥子“

32:、“柳斗”:

表达一人对另外一人一直纠缠不休。

比如:“自己好好的喝你的酒三,不要柳斗我发酒疯!”

33:、“血股淋裆”

形容词,形容血淋淋的,强调可怕的意思。

比如:“我最讨厌去农贸市场了,看那些杀鸡的,血股淋裆的,不安逸的很!“

34“趋黑” :

形容词语,对颜色黑注重下。非常黑。

比如:“你看你的手趋黑的,还不去洗洗

35:“邦重:”

形容一个物品很重的意思。

比如:“你袋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哟,邦重的很。!”

36:、“扯脯酣”:

意思是睡觉的时候打酣,而且用这个词语是指的声音很大。

比如:“局长,我明天要求换个房间睡,老田睡觉扯脯旱扯的吼。!”

37:、“爪梦脚”,

还不清醒,不懂事。

比如:“你还在爪梦脚哇,起床了!”

38:咋子嘛”

意思有点不服气,

比如:你今天要咋子嘛?随便你哈~,

39:“日白扯慌”

就是撒慌的意思。

比如:你一天到黑日白扯慌的嘛~

40:“聊把“

意思是一个人很勤劳能干的意思。

比如:“老王家的媳妇儿好聊把哦,天天都在忙“

41:“砍脑壳的”

诅咒一个东西改死。好象常常用来骂畜生

比如“那个砍脑壳的的猪儿又在乱拱。

42:“舍物儿“

同上,通常用来骂猪。

43:“忙的打鼎锅盖“

形容一个很很忙,要把锅盖都打翻了意思。

比如:“来了几个客人,他今天晚上简直忙的打鼎锅盖。

44:“失悔”

后悔的意思。

比如:“我把手机拿起走了,你不要失悔了哦”

45:“剪脑壳”

不是把脑壳煎掉, 而是理发的意思。

比如:“你头发好长了,该去剪脑壳哦“

46:“贼娃子“

小偷的意思,含有厌恶的成分。

“昨天晚上来了贼娃子,把他们家香肠偷光了“

47:“棒老二“

意思是旧社会的土匪,强盗。

比如:“以前这山上有棒老二住起的“

48:“篓“

四川其他地区主要是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但是在南部话中,更多是形容一个人思想有点“黄“,样子有点色。

比如:“你好篓哦,还要看这些黄色书刊。”

49:“黄棒”

形容一个人做事情,一窍不通,是个外行。

比如:“他开车是个黄棒的嘛,你还喊他当司机?”

50:“抓”

动词:用脚踢的意思。

比如:“我用脚抓了那东西两脚”

51::“尔了“

把东西扔了意思

比如:“那个香水我还没有用,你就给我尔了撒?“

52:与身体相关的别称:

拳头-----"定子"

膝盖-----克膝头儿

足踝骨-----螺丝骨、螺丝拐

耳朵-----耳瓜子

手肘弯-----倒拐子

汗毛-----苦毛子

53:“讨口子”

乞丐的别称。讨口是一个动词。

比如:“昨天下午,我家里来了一个讨口子

54:“戳拐”

办事出差错,出了问题。

比如“喊你不要去你硬是要去,这下戳拐了撒。“

55:“劳慰”

表示感谢,慰劳的意思。

比如:“小王,帮我把电脑背回去,劳慰你了哦”

56:“打幺台”

以前农村家庭用匠人常用的方式,指中午饭前的一次加餐。(因为通常午饭都煮的比较晚)

比如:“王师傅,辛苦了哦,我给你打个幺台哈。“

57:“带把子“

语言中夹带粗俗词,说脏话。

比如:“都是初中生了,说话还在带把子。“

58:动物的别称:

蚯蚓-----曲鳝

蜘蛛-----车蛛子

蟋蟀-----灶鸡子

蟑螂-----偷油婆

蜻蜓-----丁丁猫

蟾蜍-----癞克宝

青蛙-----客妈儿

蝙蝠-----夜边花(儿)[是儿化音]

蛇 -----长虫(我们那里还叫"乌烧鞭")

老鼠-----耗老官(儿)[是儿化音]

59:“千烦“

形容孩子家很调皮捣蛋,到处惹是生非。

比如:“老张家的娃娃千烦的很,看到就头痛“

60“撅人“

骂人的意思。比如:“老王的老婆脾气好大哦,动不动就要撅人。

四川话词典:

1、“鼓到”:

意思是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

例如:他鼓到要喊我去打牌。

2、“弯酸”:

指挑剔的意思!

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弯酸啊,我都给你弄了几道了,你还弯酸人!

3:“萨过”:

意思就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会就萨过了,就到这里!”

4:“几哈”:

是催促别人快点的意思!

比如:“快,几哈吃完哈,人家等到起的”

5:“巴郎不得”:

就是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比如:

“他倒巴郎不得和你去去吃饭哦”

6:、“抹货”:

意思是捡了别人现成的东西!得了便宜。

比如:“你一天到黑不好好工作,就晓得捡人家的抹货!”

7:“斩劲”

意思是用劲,努力做好一建事情。

比如:“要斩劲抬哦,抬完了就吃饭了“

8:“苟“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看大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苟的很!”

9:“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或者是种表面怕心头怕的一种牵强!

比如:“你很歪哦!!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

10:“茂起”:意思是比起的意思,但其中的茂也是有矛盾的意思,

小时候不是经常和小孩子开玩笑的说:“我和你茂了!不理你了!”

而茂起比如:“今天我们打五百元一盘,大家把自己的钱茂起,不够的不准上场!”

11:、“绵”

意思是表达一个事物和一个人做事情很拖,性格很慢,很缠绵!

比如: “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嘛要的不哦?快点!”

12:“搞刨了”

表达一个人慌昏了!

比如:”你看他搞刨了的样子哦,象是要去抢人样!”

13:拦中半腰”

意思是说别人还没说完或者自己还没做完事情,就中途给人家打断!比如:

“今天我在作报告,有个人拦中半腰的打了个哈欠,结果大家都传染了!”

14:、“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比如:

“今天去吃饭,把他们一哈都喊斗嘛!在金龙等哦!”

15:毛焦火辣”

形容一个人烦躁,急躁的意思!

比如:“你的牌打得好差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

16:、“落教”:

就是说这个人比较懂事,听话。南部人常常来比喻孩子!

比如:“那娃儿还比较落较!说了他就不闹了”

17:“打捶”

意思是打架的意思。

比如:“你两个一天到黑都在打捶

18:、“背时”:意思是说你做错了事情不走运,该倒霉,自己的苦果自己吞!

比如:“你该背时,哪个叫你不听老人言!”

19:、“匀均”:就是比较平均的意思

比如:这个包子包的还比较匀均麻。

20: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较轻松!比如:

“你干的这个活路好轻松哦!好久给我也介绍一下三!”

21:“经事”:指一个事物比较耐用。比如:

“今天我买的这个碗还比较经事,落到地上还没有打烂!”

22:“哈数”:就是心里有没有数,或者有没有把握。比如:

“放心,他骗不了我。我心里还是有点哈数,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没有哈数哦?”

23:、“阴斗”:意思是悄悄的,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不让别人知道!比如:

“他经常是阴斗去菜市场,怕我们看见笑话他!”

24:“相因“便宜的意思

比如:今天的肉卖的好相因哦

25:“默斗”:。最主要的意思是表达“以为”

比如:“你不要默斗我不知道你那件事情,我是不想和你计较!”

26:、“扯拐”:意思是东西出了问题,有故障了。

比如:“昨天家里的电视机出了问题,老是扯拐!冒火的很!”

、“乌儿麻糖”:是说一个人把事情办的混着一团,很糟糕!

比如:“你看你把这个事情搞的乌儿麻糖的。“

27:“走人户”:和北方的串门是一个意思,而且经常用在逢年过节的时候。

比如:“大年初一我要走人户,你们走哪家?”

28:、“流汤滴水”:

形容一个人做事不仔细,扫尾不够,总是留点,用吃饭时候的样来比喻。比如:

“二娃,你出去工作一定要仔细点哟,不要让老板说你流汤滴水的,一事无成。

29:、“蒲”:

装液体装的很满都要荡漾出来了。

比如:“锅里的水都要蒲出来了

30:搞刨了”:

表示一个人为了一件事情非常着急,完全不顾及自己的紧张窘相。

比如:“喂,小黄,吃了饭再走三!你搞刨了的,是不是女朋友等你哟?”

31:“匍爬跟头“

形容一个人走路或者做事情因为急而跌跌撞撞的形象,

比如:“你看他走的匍爬更头的,不晓得要干啥子“

32:、“柳斗”:

表达一人对另外一人一直纠缠不休。

比如:“自己好好的喝你的酒三,不要柳斗我发酒疯!”

33:、“血股淋裆”

形容词,形容血淋淋的,强调可怕的意思。

比如:“我最讨厌去农贸市场了,看那些杀鸡的,血股淋裆的,不安逸的很!“

34“趋黑” :

形容词语,对颜色黑注重下。非常黑。

比如:“你看你的手趋黑的,还不去洗洗

35:“邦重:”

形容一个物品很重的意思。

比如:“你袋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哟,邦重的很。!”

36:、“扯脯酣”:

意思是睡觉的时候打酣,而且用这个词语是指的声音很大。

比如:“局长,我明天要求换个房间睡,老田睡觉扯脯旱扯的吼。!”

37:、“爪梦脚”,

还不清醒,不懂事。

比如:“你还在爪梦脚哇,起床了!”

38:咋子嘛”

意思有点不服气,

比如:你今天要咋子嘛?随便你哈~,

39:“日白扯慌”

就是撒慌的意思。

比如:你一天到黑日白扯慌的嘛~

40:“聊把“

意思是一个人很勤劳能干的意思。

比如:“老王家的媳妇儿好聊把哦,天天都在忙“

41:“砍脑壳的”

诅咒一个东西改死。好象常常用来骂畜生

比如“那个砍脑壳的的猪儿又在乱拱。

42:“舍物儿“

同上,通常用来骂猪。

43:“忙的打鼎锅盖“

形容一个很很忙,要把锅盖都打翻了意思。

比如:“来了几个客人,他今天晚上简直忙的打鼎锅盖。

44:“失悔”

后悔的意思。

比如:“我把手机拿起走了,你不要失悔了哦”

45:“剪脑壳”

不是把脑壳煎掉, 而是理发的意思。

比如:“你头发好长了,该去剪脑壳哦“

46:“贼娃子“

小偷的意思,含有厌恶的成分。

“昨天晚上来了贼娃子,把他们家香肠偷光了“

47:“棒老二“

意思是旧社会的土匪,强盗。

比如:“以前这山上有棒老二住起的“

48:“篓“

四川其他地区主要是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但是在南部话中,更多是形容一个人思想有点“黄“,样子有点色。

比如:“你好篓哦,还要看这些黄色书刊。”

49:“黄棒”

形容一个人做事情,一窍不通,是个外行。

比如:“他开车是个黄棒的嘛,你还喊他当司机?”

50:“抓”

动词:用脚踢的意思。

比如:“我用脚抓了那东西两脚”

51::“尔了“

把东西扔了意思

比如:“那个香水我还没有用,你就给我尔了撒?“

52:与身体相关的别称:

拳头-----"定子"

膝盖-----克膝头儿

足踝骨-----螺丝骨、螺丝拐

耳朵-----耳瓜子

手肘弯-----倒拐子

汗毛-----苦毛子

53:“讨口子”

乞丐的别称。讨口是一个动词。

比如:“昨天下午,我家里来了一个讨口子

54:“戳拐”

办事出差错,出了问题。

比如“喊你不要去你硬是要去,这下戳拐了撒。“

55:“劳慰”

表示感谢,慰劳的意思。

比如:“小王,帮我把电脑背回去,劳慰你了哦”

56:“打幺台”

以前农村家庭用匠人常用的方式,指中午饭前的一次加餐。(因为通常午饭都煮的比较晚)

比如:“王师傅,辛苦了哦,我给你打个幺台哈。“

57:“带把子“

语言中夹带粗俗词,说脏话。

比如:“都是初中生了,说话还在带把子。“

58:动物的别称:

蚯蚓-----曲鳝

蜘蛛-----车蛛子

蟋蟀-----灶鸡子

蟑螂-----偷油婆

蜻蜓-----丁丁猫

蟾蜍-----癞克宝

青蛙-----客妈儿

蝙蝠-----夜边花(儿)[是儿化音]

蛇 -----长虫(我们那里还叫"乌烧鞭")

老鼠-----耗老官(儿)[是儿化音]

59:“千烦“

形容孩子家很调皮捣蛋,到处惹是生非。

比如:“老张家的娃娃千烦的很,看到就头痛“

60“撅人“

骂人的意思。比如:“老王的老婆脾气好大哦,动不动就要撅人。

二、四川方言,“幺儿、幺幺”是什么意思?骂人的吗?

幺儿意思是儿子,女儿、幺幺是小儿子小女儿。幺就是小(比如幺爸就是小叔)。不一定是骂人,爸爸妈妈叫幺儿就是对的,意思就是类似儿子女儿,只是比较口语化。而同辈份的人叫幺儿,就有点小便宜的意思。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扩展资料

四川方言主要特点: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

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三、铲铲四川话什么意思

四川话铲铲是:否定的意思。

“铲铲”这个词常用于四川口语,主要用于对不靠谱、不切实际、行不通、异想天开的言行或想法等的否定,广泛用于玩笑、调侃语的否定。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都念为平舌音,比如:普通话“智商”,四川方言音同“子桑”;普通话“超市”,四川方言音同“曹四”;普通话“支持”,四川方言音同“资瓷”。

四、本人在西安,想深造四川话

四川方言精辟的总结 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

■普通话中声母后的"e" 读为''o'',并且直接读 如:哥哥(gó)注意不要读成(guó);上课(kǒ) 不要读成(kuǒ)

■部分词有''u''化现象,如累''luěi'',横''huen''(部分地方读''huan'')

■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ǘ)然 民族(qu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普通话中以韵母(元音)开头的音节,大多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

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威远、自贡、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

同时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西部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在声调上,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话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去(qio)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四川方言锦集-0-

●爪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爪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爪子?”中间的爪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爪”是做啥的连读。

“你爪子咯?” 其中的"爪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什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全部遭洗白咯。刚一发工资,钱就遭老妞儿(老妞儿=老婆)洗白咯!”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给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嘛。”

●你娃头儿——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ri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硬(en)是一群宝器哦!

●个人——自己 例如:你个人小心点儿哈

●滴点儿—— 一点儿 例如:滴点儿都不好耍

●扯拐——出问题

●瞥火药、歪跟儿歪——质量不好

●腾、惨——例如:笑腾咯=笑死咯=笑惨咯

●只(zi)——例如:只瓜=很瓜 只丑=很丑

●脑壳——脑袋

下面嘞词语不好解释得。。。童鞋们 自己 心领神会哈 哈哈哈。。。

●牙尖、恶燥、牙燥

●妖艳儿火闪、妖精儿十八怪

●龟儿子

●洗人——开玩笑嘞诋毁别个

●神头儿——神经病

●装神、装怪、装疯

●扯把子

●胎——胎胎 胎神

●单边——脑袋单边

●站花儿、张花十

●巴适

●提劲儿、洋气、岗火

●苕(sao)、弯弯、211(土弯弯)——土气

●整——例如:吃饭啦、、大家整起哈

●稳起

●烫——惹不起 例如:这句话太烫咯

●丢翻

●虚——害怕

●贼娃子——小偷

●耿直——非常爽快 够兄弟

●假打

●李扯火

●倒拐子——手肘

●壳西头儿——膝盖

●脚杆——腿

●改手——上厕所

●背时——活该

  ●霸道: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读脚:跺脚

●扯仆汉:打呼噜

●逞下去:压下去

●马起脸:板脸

●车笔刀:削笔刀

●拱过来:挤过来

●骇得:吃得多

●光dong dong:没装上衣

●掰掰儿:瘸子

●相因:便宜

●欺头——占便宜

●逗硬:动真格的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疯扯扯的:疯疯癫癫

●神戳戳:发神经

●火瞟瞟嘞:灼伤般的疼

●铲铲:不相信的意思。例如:甲:今天发奖金老哟。乙:铲铲,昨天才发老的。

●甲甲、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滩儿、索索板儿:滑梯

 ●[gezao]:跳蚤

●花姑娘儿:七星螵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儿:小鸟 麻雀

●涮坛子:说大话,吹牛皮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豁别个:骗别人

●别个:别人

●讨口子——乞丐

●长醒——长大 长成熟

●惨耳屎——打耳光语气词

�6�1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6�1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6�1是三(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

�6�1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6�1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6�1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6�1嘛(ma)——么(me),意义相近。

�6�1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6�1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6�1×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6�1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对嘞噶”

�6�1嘞——代替 “的” 的意思 “那个东西是我嘞!”

�6�1咯——代替 “了” 的意思 “你想好咯没有嘛?”

五、一把子资瓷什么意思

一堆勺子。一把子资瓷是上海方言意思是一堆勺子,类似的方言还有笑不动(上海话发音:笑伐动);空麻袋背米(上海话发音:空木代呗米)。

六、四川话与普通话有什么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普通话 大哥(GE) 四川话 大哥(GUO) 川话特点 音韵 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话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ó)注意不要读成(guó),上课(kǒ)不要读成(kuǒ),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话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ěi",横"huen"(部分地方读''huan'')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ǘ)然 民族(qu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恩”[ngen];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威远、自贡、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 ■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在声调上,四川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话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