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实”,是指真实、实在;“事”是指事情;“求”是指追求、探求、寻求;“是”指对、正确

整句话的意思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实践与应用,如科技领域、政治领域、哲学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从“实事”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7部联系,即客观规律性,承认事物的内部联系,承认事物的发展规律性,就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通过“求”将“实事”与“是”联系起来,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正确解决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矛盾,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一,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反映,不夸大,不缩小,不附加任何外来成份和条件。

二,坚持全面的看问题。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方面面,做出符合实际的定论,作为行动的向导。

三,坚持发展的看问题。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认识也必须要跟着发展而变化,思想不能僵化,行动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

四,坚持本质的看问题。客观事物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

二、实事求是的含义是什么?

实事求是,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成语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白话释义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立,学习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到善书,一定是喜欢画给他,留下真实,加上金帛赐给他招来的。”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