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尺男儿是多高?

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各不同时期单位换算

①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厘米, 1寸 = 1.58厘米

②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3.1厘米

③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3.1厘米

④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 1尺 = 23.1厘米

⑤三国、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尺 = 24.2厘米

⑥东晋及十六国,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4.5厘米

⑦北朝、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厘米, 1尺 = 29.6厘米, 1寸 = 2.96厘米, 1分 = 0.296厘米

⑧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厘米, 1尺 = 30厘米, 1寸 = 3厘米, 1分 = 0.3厘米

大尺: 1丈 = 360厘米, 1尺 = 36厘米, 1寸 = 3.6厘米, 1分 = 0.36厘米

⑨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31.2厘米

⑩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厘米, 1寸 = 3厘米

二、古代七尺男儿等于多少厘米?

七尺就是1.68米左右。

“堂堂七尺男儿”这句话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所以我们一般讲的“七尺男儿”中的“尺”指的是秦汉时代的尺,约为现在的七寸,也就是24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8米左右。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古代的男儿的身高怎么会这么低呢?竟然只有一米六八左右,这放在现在真的算是比较低的了。

古人的身高普遍比我们现代人低,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给我们提供了证据。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身高是1.54米;1979年南京市随车乡桥冈村出土了明代商人华伟夫妇的尸体,男尸身高1.64米,女尸身高1.52米;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遗骸也就是1.64米左右。

古代人身高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八尺二寸”,换算下来身高接近1.9米。这在当时属于较高水平。孔子身高大约是1.97米。而在南方地区,湖南出土的战国男性骨架长1.58米,湖北西汉男尸身长1.63米,山西汉墓出土的男性骨架为1.84米。当年,身高较高的有89%的人在北方,特别是山东地区。

三国西晋时期古人身高普遍高大。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就是1.82米。诸葛亮,身高八尺,就是1.94米。关羽,身长九尺,就是2.18米。考虑这一时期人类的身高较为高大,但不排除度量器材中存在一定的出入。另外,《三国演义》中的文学描述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一时期人类高度判断。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人也较高,南朝宋武帝刘裕,身高七尺六寸,就是1.86米,他的母亲刘安是沭阳人。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长七尺五寸,就是1.84米,看样子是遗传,父子差不多高。大多数人,都是把“七尺男儿”放在南北朝时代来计算,合1.72米。

三、七尺男儿身高多少?

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各不同时期单位换算

①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厘米, 1寸 = 1.58厘米

②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3.1厘米

③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3.1厘米

④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 1尺 = 23.1厘米

⑤三国、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尺 = 24.2厘米

⑥东晋及十六国,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尺 = 24.5厘米

⑦北朝、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厘米, 1尺 = 29.6厘米, 1寸 = 2.96厘米, 1分 = 0.296厘米

⑧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厘米, 1尺 = 30厘米, 1寸 = 3厘米, 1分 = 0.3厘米

大尺: 1丈 = 360厘米, 1尺 = 36厘米, 1寸 = 3.6厘米, 1分 = 0.36厘米

⑨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31.2厘米

⑩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厘米, 1寸 = 3厘米

四、七尺男儿等于多少厘米身高

按照现今的测量身高来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等于1.7米左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是长度却不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七尺男儿”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一尺的长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从三国到西晋,尺略有增长,达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但实际上“七尺”并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孩童为三尺,成人为七尺。七尺之躯代指成年人。《滕王阁序》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则表示自己是孩童。

五、7尺男儿等于多少cm

7尺男儿身高大约等于170cm到180cm。在古时候,每个朝代的“尺”这个单位代表的实际长度都是不同的。最早在商朝时一尺为16.95cm。三国时期时一尺的长度变成了24.2cm。到了南朝,一尺为24.5cm。北朝时期更是达到了29.6cm。

六、七尺男儿是多高

七尺男儿是多高

七尺男儿是多高,按照当今时代的身高拉看,七尺男儿应该是一米七左右,但是古时候的“七尺”未必指的是身高,也有说是衣带下垂的长度,这样一来,而且,各个朝代的尺子长度都有变化,所以,古人的七尺男儿未必指的就是一米七。

七尺男儿是多高1

按照现今的测量身高来计算,七尺男儿的身高应该是1.7米左右。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是长度却不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七尺男儿”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一尺的长度是23.1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1.7厘米左右,从三国到西晋,尺略有增长,达到了24.2厘米左右,七尺就是169.4厘米左右。

但实际上“七尺”并非是指身高。而是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孩童为三尺,成人为七尺。七尺之躯代指成年人。

七尺男儿是多高2

最早的传世尺子出现于出现于商朝

它以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为1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那么1丈是10尺,一个成年男子身高约1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1931年河南洛阳东周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秦代沿袭周尺,1尺也在23厘米左右。西汉尺现今出土了 8支,实测长度在23到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略大于周尺。流传至今的东汉尺比较多,仅出土的就有40多支,实测长度均在23到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比西汉的尺子长了0..2厘米。

南北朝留存的尺子较少

根据唐朝李淳风《十五等尺》的记载,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北朝尺子较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可见南北朝时期,尺子比汉代有了明显的增长。

隋朝沿袭了南朝后期的尺子长度

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保留至今的各种尺子有近50支。主要有刻花尺和拨镂牙尺,前者多为民间日常用尺,后者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制造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每尺长约31.6厘米。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

明代尺子

据朱载堉《律吕精义》记载,明尺分为三种:即钞尺(裁衣尺),长34厘米;曲尺(营造尺),长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尺长32厘米,应该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国家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长 35.55厘米,这比现在的尺子要长,这应该是个特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树木、屋宇,刻工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