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古稀:七十岁。

读音gǔ xī zhī nián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古稀之年:汉语成语

释义: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拓展资料

造句

1.与日月同辉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景色秀美的黄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徒步登顶黄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个与她同年的密友漫游欧洲。

3.作为演员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着耳环,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远。

4.2年前,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

5.学生临行前,陛下曾言,太尉以古稀之年与宦官阉人同朝争衡,一人身系天下,为朕,为天下万民都应当保重身体。

6.奶奶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她容光焕发,精神仍然很好。

7.老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健壮,真是难得。

8.李伯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难得呀!

9.八月桂花香,母亲大寿时。古稀之年身体健,劳作不辍精气足。宽容仁爱邻里赞,善良节俭美德传。亲朋好友齐祝愿: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10.今天您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对于您这样的老人,健康乃第一财富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二、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拓展资料: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 杜甫 《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 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吴承恩、冯梦龙、郑板桥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

三、古稀之年是指什么

古稀之年”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耋之年 ,100岁称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拓展资料: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 杜甫 《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 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四、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耄耋

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是指八十至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例如: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而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年龄称谓与对应岁数

弱冠之年:20岁(男子)。

不惑之年:40岁。

而立之年:30岁。

年过半百:50岁以上。

花甲之年:60岁。

年逾古稀:70岁以上。

耄耋之年:80至90岁。

岁至期頣:100岁。

故事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五、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

《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古稀出处: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

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