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不亦说乎”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通悦,是喜悦、愉快的意思
基本字义:
说,从言从兑,言辞以兑付。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主张,责备,也是文体的一种。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说话[shuō huà]
用语言表达意思:不要说话。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2、说明[shuō míng]
解释明白:说明原因。说明问题。
3、说唱[shuō chàng]
指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大鼓、相声、弹词等。
4、诉说[sù shuō]
带感情地陈述:他在信里~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
5、说笑[shuō xiào]
连说带笑;又说又笑:院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她的性格很活泼,爱蹦蹦跳跳,说说笑笑。
二、不亦说乎的“说”是什么意思
这是三句对句中的一句,
原文出自「论语」《学而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闻翻译:「若能时时反复温习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吗?即使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细解你要问的这一句,
学(1)而时习(2)之,不亦说乎?
(1):这个学是解作学习,但孔子说的意思其实是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时习:「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3)说:其实念作「悦」,古字里两者相通,是「喜悦」的意思,和後句的「不亦乐乎」对比,前者的「悦」比较指内心层面,後句的「乐」指的则较是外在的表现是快乐的
第二句应该没什麼问题
我顺便把第三句也解一下好了
人不知(4)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
(4)人不知:就是指别人都不瞭解自己
(5)愠:生气的样子
(6)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希望有解释到你想知道的部份
三、不亦说乎的说怎么解释
说:通假"悦",读yuè,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不亦说乎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现在常用来表达高兴地的意思。出自孔子《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论语》中仁的意义
如果我们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审视《论语》学而第一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照一下,我们会意外发现,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透过字面的含义"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它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隐含的是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检验和完善真理的思想理念,体现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那么,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不正是一种"传播真理并获得认同"的绝佳体现吗?虽然我们知道,古代地广人稀,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如果仅仅因为这种人所共知的原因,还需要孔子拿来强调吗?这也不太靠谱。这"朋"显然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是旧相识),这样的人聚在一起,会谈论什么呢?当然是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共同的理想与抱负!对于一个想着当时常人所难于想象的思想者而言,这种朋友显得异常珍惜。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位来自远方朋友,风尘仆仆地赶来拜访孔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说明了两层含义:其一,孔子的思想与理念,已经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其次,孔子的思想理念已经被对方认同,至少是获得对方的重视,才使得远方的友人不辞千里之遥前来拜访他!这是一种被认同、受尊重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的体验,这才是让人振奋、让人快乐的真正原因啊!试想,在孔子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即使有,也一定不会多!那么,我们从心理分析角度来审视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位哲人所流露的情绪。对于一个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先哲而言,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情形才是他当时的生活常态。那么,对于遇到这种情形,孔子或代表追求真理的人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句话以其说是孔子对后人的教导,不如说是孔子的自我排遣与自我安慰的自励警语!因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能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或接近孔子的思想境界?更何况是同一时代的人呢?!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与苍凉。同时也体会到一点孔子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我们所领悟到的真理,不仅不为他人接受或认同,甚至还招来打击或讽刺,我们会愤怒!这个时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愤怒能改变现实吗?如果我们迁怒于人,倒行逆施,也许会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孔子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保持一种君子的风范,这正是孔子"仁"的道德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