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期是什么意思?

俄期,指的是俄狄浦斯期,也即恋父恋母期

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5岁,

在这一阶段,男孩会和爸爸争夺妈妈,女孩会和妈妈争夺爸爸。

二、俄狄浦斯是什么人?

俄狄浦斯(Oedipus 或 Œdipus,有时拼为 Oidipo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I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叉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Antigone)及伊斯墨涅(Ismene);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Eteoclus)及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三、俄狄浦斯期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阶段的残留。

俄狄浦斯期冲突的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成功后恐惧。“亢龙有悔”“未济”——使解放、使自由,自由享受人生。

潜意识中恐惧。成功后的自我攻击。

产后抑郁症——自己超越了母亲,攻击母亲,惩罚在等待着自己,不能完成母亲的责任。

解决——包持性环境。配得上享受成功的快乐。

突破了自我内心的限定幅度。

俄狄浦斯期期是指一个人的见识有多大,能够超越什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心理咨询打破代际之间的传递,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的命运。

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在跟父母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性冷淡:我已经攻击了妈妈(自己做了妈妈)有了如此大的快乐,如果再有性的快乐,不允许扩大自己的快乐范围和程度。所有的性快感缺失,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忠诚于妈妈,自己的身体是爸爸的、妈妈的。

个人性的快乐程度与文化也是可能存在关系。

性与死亡密切联系。

不同阶段的死亡焦虑:

不能控制妈妈,自己就会死亡——肛欲期阶段的死亡焦虑。

过渡性个体:不能控制妈妈,但能够控制一个妈妈的替代物。

男人的创造性是各种发明;女人能够生出孩子来,这是最大的创造。

通过创造来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是感受生活幸福的能力,与这个能力相比,创造性就不是那么重要的。

精神分析会认为,所有与眼睛有关的东西,都与俄狄浦斯冲突有关。社会恐惧也是俄狄浦斯冲突有关。

与性无关——年轻的咨客,对年纪大的咨询师的

成功与幸福的尺度,与实际的性活动没有什么关系。

美好的东西,我们不分析,是用来享受的。

四、曾奇峰《俄狄浦斯期》

曾奇峰《俄狄浦斯期》1·专业知识整合来自度娘

.一、什么是俄狄浦斯期?

v3-6岁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渴望妈妈爱自己胜过爱爸爸;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渴望爸爸爱自己胜过爱妈妈。总之,他们都希望取代同性父母与异性父母建立惟一的关系。弗洛伊德将这个阶段称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心理学者指出“俄狄浦斯期”对于人类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平稳度过,那么成人后他的情感之路很可能一路坎坷。

二,如何引导小家伙的那份特殊柔情?

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弗洛伊德称恋母情结为“俄狄浦斯情结”,又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来克拉特情结”。

孩子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通常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在此情形之下,男孩会对他的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有的地位。

非和谐的夫妻关系常会催生这两种情结。在这种关系下,等孩子长大后,一方面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健康的情结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以上事例。

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心理学家认为其核心就是,重视与配偶的关系,明白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的,而不是亲子关系。要让孩子懂得尽管父母爱他,但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只需做个 快乐的孩子,安心地享受强大的父母的爱。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由此进入同性大世界,男孩成为有魂力的男人,女孩成为有魅力的女人。

最后,借用一名心理作家的话送给读者——

如果是父亲,请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是母亲,请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是儿子,请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我只是他们的儿子。

如果是女儿,请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我只是他们的女儿。

五、俄狄浦斯期的三个阶段

俄狄浦斯期的三个阶段:对同性父母感兴趣,模仿异性父母→转向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回归与同性父母的认同。

在一种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孩子的心理发展被分为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期等五个阶段,其中俄狄浦斯期又被分为了三个阶段,接下来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三个阶段。

详细内容

01

“俄狄浦斯期”的说法缘自古希腊,这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02

但是,俄狄浦斯期并不是狭义理解中的“恋母”或“恋父”,而是母婴由依恋到相对分离的转化过程中,婴孩心理的一系列变化。

03

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04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05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因此,同样也有“恋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