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旅游差异
旅行准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外游客关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国人更偏向于有热门景点,旅游业开发较为完善的地方,饮食,景观,住宿都相对完善。出发前也会做大量的攻略,先去哪里,再去哪里,在哪里吃饭,住哪里等等。而很多外国游客则做到了说走就走,想去哪就去哪,他们注重的是欣赏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感受人文,饮食等方面的差异,那些热门景点对他们的吸引似乎不那么强烈。但是他们在出发前也会做功课,他们会深度了解要去的地方,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
旅行方式
可能在年龄稍长的国人心中,旅游最佳的方式还是跟团游,自己不用那么费心费力的去准备攻略,预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之类的,按照安排来到目的地,下车拍照,然后赶往下一个景点,戏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着目前旅游消费主力慢慢转变为年轻人后,自由行,自助游,自驾游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在这方面,外国人大多数选择自由,自驾等方式,他们对于旅游的态度往往是跑的多不如看的深,往往会对一个城市进行深度游览,似乎这样的旅行更有意义。
旅行行李
相信有出国旅行的朋友,或者所在城市有很多外国游客的朋友都会看到一个这样的现象:外国游客普遍背着双肩包,中国游客则行李箱居多。这个跟中外文化的差异还有旅游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中国游客习惯将要去的地方会用到的所有东西都带齐,计划的比较完备,所以东西也比较多。外国游客多数为说走就走,并没有很多需要带的物品。还有一点,中国游客很多出国旅行的目的不止是旅行,还有购物,国外免税店大包小包的中国人屡见不鲜,所以也需要大的行李箱来装了。外国游客也会买,但是多数买的是一些小的纪念品之类的。所以背包对他们来说足够了。最后一点,选择的风景不同,外国游客更崇尚自然,可能涉及到翻山越岭,所以背包比较实用了。
旅行中的尝试
不知道大家周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出国旅行会带泡面,榨菜,老干妈的。这可能是中国游客的专利了。也有很多中国游客到了国外坚持找当地的中餐厅吃饭,不想去尝当地的食物。而外国游客多数都会抱着好奇选择品尝当地食物,比如到了北京要吃烤鸭,天津要吃包子。甚至看过很多外国朋友到中国会去剧场看看中国杂技,去酒吧街感受人文气息。真正是入乡随俗,全方位体验旅游地的风土民情。
二、中西方旅游消费行为有哪些文化差异
西方起步早,现已较成熟;中国起步晚,发展迅速,但旅游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就拿购物来说,国际上购物占旅游总消费低于30%就算不合理,到中国的旅游者购物消费只有30%多一点点,很快就到警戒线。而中国人到外国旅游却是大把大把的购物。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在国际旅游业方面将会形成逆差,并且持续扩大。我回答了之后才看到那个2000字的论文,你认为有人会为10分写2000字吗?还是建议你多查点这方面的资料自己动手写吧。
三、中西方消费行为的差异
主要差异是中国人习惯了先存钱后消费。存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西方传统是先借钱消费以后慢慢还钱。这种方式可以先享受,但还钱压力比较大。
四、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