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怎么做??

《爸爸去哪儿》火了,同样火的还有节目拍摄所在地,灵水村和宁夏沙坡头两个旅游点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变成了现在的声名远扬,节目播出后,申请来灵水村旅游的团队就暴增了近两倍。这无疑也催生了亲子游新模式,目前不少旅游社开始以“爸爸去哪儿”为吸引点,准备开始推出亲子游类的体验活动产品。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罗娟认为这种亲子游产品会比较有市场,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从《旅游法》实施之后,旅行社团队旅游有所减少。以昆明的旅游市场为例,2013年十一黄金周,昆明市接待旅游团队4578个,同比减少14%,接待团队游客人数6.03万人,同比减少22%。主要是因为《旅游法》的实施,旅游产品及线路报价平均上涨30%以上,部分游客在高价望而却步,有的则选择自由行。旅游社要想重新夺回客户,必须开发品质高、新颖旅游产品,让旅游团的价值更大来吸引游客抱团。而像《爸爸去哪儿》这种融旅游、教育于一体的“亲子游”将是一大突破口。

二是父母如果考虑带孩子去玩,那么旅游产品质量好一般比价格实惠重要,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一向很“大方”,很注意对孩子的“投资”。

三是家庭旅游的市场规模会继续增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交通的便捷、营销的诱导都将提升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前瞻产业研究院依据对近十年城乡居民出游率变化的分析,利用多项式回归进行预测分析得出:2013-2017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出游率将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出游率将分别达到4.53次/年和2.29次/年。

同样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将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增长率将保持在12%以上,2017年中国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将达到1457.86元。家庭旅游的市场规模预计年增长在15%以上。

你也可以参考前瞻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到不,望采纳~

二、乡村旅游如何规划设计更吸引游客?

城市中的人们没有青山绿水的好生态,向往着乡村的生活以及乡村特有的乡土味道,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好地方。那么乡村 旅游 怎样才能吸引人呢?

1、要具有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现在很多记忆中的乡村印象都在逐步消失,要保护好乡村的乡土味。自然风光资源优的地方,特别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古镇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建筑,要保护修缮。

2、乡村的民俗风情要丰富。我国民族众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等各不相同,春游踏青、赛马、龙舟、对歌等都具有 旅游 开放价值。

3、要有乡土的文化艺术。我国地大物博,古老的艺术源远流长,文化艺术要有基础和底蕴,也就是通常说的要有灵魂,东北二人转、舞狮子、大秧歌、农家乐、新疆的羊肉串、刷羊肉等这些文化艺术和美味佳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让游客感受不同的乡村味道。

4、要有乡村的人情味。城市中的人生活压力大,缺少人情味。乡村人纯真笑容、质朴的言语是独有的人情味,在乡村发展中一定要保护好,切记不要为了赚钱而失去这份宝贵的财富。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关设施齐全、服务到位

1着重宣传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民俗。

2最好多加入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项目。

只有口碑和实际体验好了,才能越做越好

 乡村 旅游 应该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民俗文化为灵魂。

乡村游的几个共性

乡村游的客群: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及周边城镇居民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

乡村游产品的价格: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 旅游 时间短,游客对乡村游的产品心里期望值普遍偏低,相对而言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产品对价格敏感度不高;

乡村游的市场定位: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 旅游 ,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

基于对乡村游的基本属性的分析,发展乡村游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多作规划来吸引游客

1、彰显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吸引游客;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

2、通过各自特有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

4、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 历史 、文化、 社会 、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4、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 旅游 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发展乡村 旅游 ,首先要发掘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 旅游 的灵魂,没有文化的乡村 旅游 很难长期的发展。乡村曾经是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维持乡村秩序、加强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

深入发掘 历史 文化资源,推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提高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关键在于创新,注重打造 历史 文化体验,让 历史 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使人们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认识 历史 、传承智慧,以推动沉淀在文物保护中的文化资源真正留下来、活起来,变得灵动。

同时,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 历史 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乡村文化做好了,乡村的 旅游 也会自动带起来,更多的城市人群将会到乡村 旅游 ,体验乡村的独特文化。

你好,我是小张还是那个小张的小张,一个 旅游 领域创作者。同时也是个热爱乡村 旅游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同也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乡村 旅游 应该发挥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就拿我家乡来说吧,我那里最大的优势是就水。我家乡村是靠近赣江,沿江而建的村庄,这就是最大的优势。同时我们那里在赣江中心有个近万亩的绿洲,以前是用于种植用地。

最近十几年农村搞种植的越来越少了,这块地也荒废在那里。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个农场,而通过农场带动为主线带动同边的 旅游 业。农场可以养殖一些牛、马、羊等动物,通过它们来带动家民收益。

搞乡村 旅游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住宿的解决。这几个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大片老屋荒废在那里。荒废老屋利用起来就可以解决住宿问题了,这也解决了大面荒村的问题。

同时也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谁来解决老屋的二次改建的问题?是通过村民自己的改建?还是通过 旅游 公司的发展来改建?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不小的困难?解决方法还是要当地政府的帮助。

乡村 旅游 开发 旅游 项目也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怎么样的 旅游 项目才能吸引人来游玩?乡村 旅游 的项目开发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例如发展乡村的耕种,采摘,捕鱼,垂钓等,都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如果当种有传统文艺哪就更好了。

我家乡是在江边,我就想发展起渔业,水上项目、耕种、养殖等,都是可以做这方便的延伸项目。

这是个比较客、严俊的问题,一个项目做的再好,如果没有人过来,人家不知道这里,也是一样的产生不了经济价值。

现在自媒体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可以通过自媒体来扩大自己家乡的宣传。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都在大力发展、支持三农版块,正好利用这个风口大力宣传自己的家乡 旅游 项目。

乡村 旅游 设计的三层面:

一,乡村 旅游 规划设计乡村和周边自然环境最大限度保持原貌,改善消费者活动区域舒适性,便利性,观赏性。

二,乡村 旅游 定位明确,围绕主题延伸产品线(农旅产品系列,体验活动系列,民艺表演系列等),四季和节庆节点活动丰富,运营的思维来经营乡村 旅游 。

三,服务人员的培训,乡村 旅游 服务者是场景体验关键点,连接乡村与客户重要环节,与服务的满意度和活动的设计决定二次传播,建立乡村 旅游 粉丝群体。

好的乡村 旅游 规划是与长期运营不可分裂,许多乡村 旅游 只重视硬件投入,忽视从业人员的培养,把运营看成是一蹴而去思维,结果是最好的规划也不可能搞好乡村 旅游 。

乡村如何更好的吸引游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交通便利;乡村本来就是乡下,道路是关键,道路下雨就坑坑洼洼的肯定不行,游客来玩一趟,完了回去身上沾满泥……心情也好不了。

消费项目;尽量做到全村不宰客,不坑人消费,游客来 旅游 ,如何让游客花更少的钱,体验更好的服务?这是必须要重视的。

态度;村里人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游客来 旅游 ,需要一定的安全感,而良好的态度,会给游客一定的安全感。

卫生条件;这个必须是重中之重,道路,房间,厕所,一些角落,必须要干净整洁,看着就很舒服。

乡村特色;特色这东西全靠宣传,只要服务好,一条小溪也是特色。

这是我曾经骑行,见过最干净的地方……宣传一下。

打造乡村成为 旅游 景点,吸引更多游客,首先要揣摩现在游客的心里,及景点的定位,既然是乡村打造景点,我们就要以乡村的优势打造景点,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古典建筑,乡情民俗等,使乡村更美,现在城里老年人,生活越来越好了,加上空气雾霾,他们老一代也越来越怀旧,对乡村更有感情,乡村再建一些大棚,种一些水果蔬菜,供游客采摘,还有乡村的石滚,磨,农村种地的一些工具,聚在一起,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住宿,农家乐都要一条龙,真正的叫游客有到家的感觉,如果在建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冒险刺激项目,会更好。

要整改

三、试分析国内游客旅游的需求变化趋势

A、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

人们常常把旅游活动目的称为“求新,求逸,求知”。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却可以简单而概括地指明旅游者的目的特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曾经是旅游淡季)的冰雪旅游的走热,就是这种“求新”的最好见证。旅游者对新鲜目的地的向往,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除了冬季北方冰雪旅游的继续走俏、乡村旅游的继续升温外,新辟旅游目的地旅游、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台湾旅游等,都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而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开通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宁、兰州至拉萨的旅客列车,便是更加平民化的西部旅游的极佳机遇。此外,还有正在兴起的探险旅游,也正是这种注目新鲜目的地旅游的一个反映。

B、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

由于时间和道路的便捷性,近地旅游常常是居民出游的第一选择。这些年我国国内旅游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随着私有轿车陆续进入中国百姓家庭,自驾车旅游也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居民的爱好,2005年三个黄金周的自驾车旅游潮,就是有力的证明(有消息甚至说,2006年春节,北京、天津、苏州、成都和三亚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信息显示,自驾车出游已经占了短途旅游的2/3分量)。在2006年及其随后的几年,自驾车游将进一步向城镇周边地区扩散。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截至2004年底,我国1.82亿城镇居民家庭中,每百户平均拥有家用汽车已经达到2.18辆(近5年,我国消费的轿车已经达到930多万辆,其中公务和商用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00多万辆轿车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至2005年底,云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辆;截至2005年7月底,浙江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8.43辆;至2005年底,广东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7辆。在大城市,2004年,上海市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3辆;至2005年9月底,广州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3辆;至2004年底,北京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64辆。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的比例就更高,如温州,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东莞,至2005年11月底,城市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竟高达42辆……自驾车旅游,既满足了旅游者休息旅游的需求,又带来了亲朋知己聚会和驾车的乐趣,形成潮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们为此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对已经兴起的“自驾发烧友”的中长距离的跋涉旅游给以及时的关注。

C、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

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者也在消费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加之消费思潮的日新月异,因此旅游萌芽期的走马观花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已经注意到了旅游的主题和深度,即使是观光旅游也是如此。2004和2005年,出境旅游的这一倾向已经有了相当的显现,可以预见,这一倾向在今后国内旅游中也必将越来越明朗。关于这一点,不仅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广告中已见端倪,而且在各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D、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

虽然全面个性化的旅游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个性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显现。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不少旅行社已经开始了面向自驾车旅游的自选式“菜单”服务。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也已经开始出现由旅游者自己组团、自定时间、自定线路、自定日程、自定标准的“五自旅游”业务。即使旅游者不是自己组团,一些同路人也相约一起试着要求旅行社部分调整原来的行程“套路”。加之近几年赴港澳“自由行”的启示,从发展趋势看,目前旅游者自己制订线路的消费方式,在未来的国内旅游业务中还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这种所谓DIY式的自点菜单的旅游消费,或者就是扬克洛维奇营销顾问公司(Yankelovich Partners)在旅游趋势观察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旅游中正在发生的“从以目的地为中心向以游客为中心”的转变。

E、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

早年中国的传统旅游,比较注目于清净与闲适。但是受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却更喜爱快节奏的游乐与刺激。与观光游不同的,是游乐旅游有更多的参与,不只能够带来更多的愉悦,而且常常伴随着挑战自我。2004年北京环球嘉年华52天创造1.4亿元惊人收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狂欢节”式的游乐活动吸引了102万人次的游客(2005年北京环球嘉年华历时73天,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活动总收入1.7亿多人民币;与2004年相比,总收入增长17.3%,日均客流量增长20%)。有资料显示,这些游客不仅有大量的北京青少年,也有大量专程从北京周边城市赶来的旅游者。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都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近几年旅游旺季和节假日的统计,却往往把后起的“欢乐谷”推上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双双第一的位置。不可否认,新潮新异和令人心跳的游乐旅游,将是国内旅游今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以预料,2006年北京“欢乐谷”的开业,也定将引起更多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注目,或者还将带来全国游乐旅游的新高潮。

F、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

近年,我国在注意到居民的旅游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旅游”的发展,就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休闲旅游既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休闲旅游也是整个休闲活动的一部分(旅游活动的另一部分是交流类旅游,休闲活动的另一部分是非旅游的本地休闲)。当人们不再以观光旅游作为唯一选择的时候,休闲旅游便自然而然地补充了进来。在闲暇和休息时,老百姓自然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如果他们选择异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常常又与一般年轻人的取向不尽相同。一部分平时工作负担较重的职工,常常偏于选择闲适和轻松的休息,人们对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的选择,大多属于这种需求;而另一部分对自己身体更为关心的职工,却乐意选择健身活动,在自己常住地选择去健身房、体育馆,在外出旅游时便选择去温泉或度假村。与此相似的是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流行的“健康旅游”(wellnesstourism)。所以,“农家乐”、“度假村”等不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创造更优环境、如何丰富健身和轻松的内涵,也是应该再加一把力的。

G、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

从人们关注的我国“基尼系数”的居高难下,应该确信我国实在有不少的富人。对他们的旅游需求,也同样不应忽视。为了舒适,他们往往会一掷千金;地位形成的惯例,往往又使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人”。俱乐部、夜总会、高尔夫,有时候也嫌人多,所以,他们的旅游活动往往便选择了远离普通人的地方。或者这就是国外所谓的“野奢”(rustic luxury)——在荒凉的地方享受着奢侈的旅游生活,以赢得更多的私人空间与更多的个人体验。漠漠的孤岛,茫茫的草原,浩浩的沙漠,磊磊的山崖,片片林树,霭霭雾云,一顶帐篷,一缕炊烟,一幅耳机,一杯咖啡……但是最好还能就近有一家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豪华酒店,这就是他们的需求(我们不应该反对他们的正当消费,但是,保护生态却是必须注意的)。与此相似的,是一些并不十分富有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旅游喜好。因此,对于这种需求潮流,也同样应该给以适当的注目。

H、不便,暂且观望与卧游

旅游供给贴近群众,“方便”、“经济”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居民不具有选择旅游的消费实力,他们还处在从旁观望的时期。对于他们,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如杭州西湖的取消门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遗产日(全省6个城市的67个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对公众免费开放两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只是对于分布全国各地的低收入者说来,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他们还必须在观望中等待自己的旅游条件的成熟。而另一些已经具备条件却暂时没有选择旅游的居民,或者因为一时抽不出时间,或者因为某种顾虑……所以也选择了观望,不过他们却常常在书本中、在报刊上、在电视或电脑里“卧游”。其实,应该说他们都是潜在的旅游者,而观望与卧游都是暂时的。在后一部分居民中,还有少数的同志是旅游批评者,他们常常会对旅游发表许许多多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这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旅游业的进步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改善,又正是他们从观望到实践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