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旅游休闲度假比重有所提升吗?
7月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并发布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清晰直观地展现了2017年国内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市场特征、产业特征、旅游客流空间特征、节假日市场特征,并就2018年发展趋势提出建议。据预测,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55.01亿人次, 同比增长10%; 国内旅游收入达5.07万亿元, 同比增长11%。
《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上年同期增长15.9%。从2011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旅游接待规模年均保持在13.5%左右的增长,旅游收入则保持在年均19.3%左右的增长。从区域旅游发展趋势来看,2017年客源地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比例大约为6.3:2.4:1.3,相比较长期处于“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格局,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无论是在累计潜在出游力还是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区域均衡化格局逐渐显现。
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方面,休闲度假的比重提升是现实的市场主导特征。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32.9%,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25.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12.2%,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6.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1.8%和20.7%。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约占到全国的80%,其人均旅游花费约1115.2元,主要集中在交通、餐饮、住宿及购物四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城镇居民的出游特征引领了中国居民的整体特征。综合判断,观光游览的比重下降已经成为国民旅游市场的中长期趋势,休闲度假的比重提升则是现实的市场主导特征。来源:中国网
黄金周期间人均旅游消费了多少钱?
据报道,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10月8日综合测算,本次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7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
报道称,某旅游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游客对境内游的关注度大幅上涨,与去年相比,涨幅高达101%,相比之下,中国对出境游的关注虽然也增长,但相对更为理性,涨幅为55.7%,国人旅游正在经历从单纯旅游到度假常态化的升级。
数据显示,国内居民用于购买出境游产品的人均支出突破了5000元/人,人均支出最高的前十个城市的人均支出均在8000元/人以上,人均支出最高的成都市甚至突破了3万元/人。全国主要的二、三线城市的出境游人均支出增幅远高于一线城市,已成为黄金周出境游市场新的增长动力。
此外,各地全域旅游建设对于黄金周旅游消费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自驾游、海滨游、高铁游、民俗游、红色旅游等主题游需求旺盛,对当地旅游消费带动作用明显,出境游消费者的关注热点正逐渐从热门景点和知名购物中心向一些相对小众的景点和当地购物消费场所转移。
希望所有人都度过了一个越快的小长假!
居民消费水平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消费作为非必需性消费,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国民的旅游消费将进入启动期。
根据旅游消费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旅游消费将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先后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
2011居民消费水平是多少元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531元,比上年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7%。
八大类消费“七升一降”
——食品消费增长22.8%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467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提高14.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7.6%。由于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主要食品购买量有所减少,但消费支出并不随之减少反而增加。据抽样调查显示,粮食类、肉类、油脂类、鲜菜类和酒类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1.9千克、38.1千克、9.63千克、95.7千克和5.7千克,比上年分别下降13.0%、6.4%、6.3%、10.9%和21.1%;而以上食品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3.8%、24.2%、10.8%、2.8%和23.7%。
——衣着消费增长22.5%
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各种促销手段的影响,衣着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热点之一,居民购买服装数量、档次也明显提升。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798元,比上年增长2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0.6%,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2.4%。其中,人均服装消费数量10.5件,比上年增长24.2%,人均服装支出1433元,增长28.0%;人均鞋类消费数量3.1双,比上年增长8.1%,人均鞋类支出306元,增长8.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9.3%
随着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消费带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的增长。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048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提高0.9个百分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7.2%。其中,家具消费增长64.5%、室内装饰品消费增长3倍,床上用品消费增长30.0%,家庭日用杂品消费增长18.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不断提高,为生活质量提高创造了条件。
——医疗保健消费增长39.9%
调查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50元,同比增长39.9%,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5%。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看病负担仍然较大,特别是大病负担较重,受抽样调查记帐户中有一户家中有尿毒症病人,医药费开支较大的个性因素影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药品费为290元,比上年增长38.7%;人均医疗费为240元,增长1.7倍。
——交通与通信支出增长11.0%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与通信支出1479元,比上年增长11.0%,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1%。由于家用汽车等交通工具拥有量的增加,交通消费支出仍然是消费亮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为905元,比上年增长56%。主要是由于居民车辆用燃料及车辆使用税费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为人均370元和65元,同比增长1倍和6.3倍;受外出旅游人次增加的影响,交通费也大幅增加,人均交通费222元,同比增长61.0%。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0.9%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638元,比上年增长10.9%,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8.2%。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为761元,增长13.5%,主要是受外出旅游人次和费用增加的影响。2011年户均旅游人次1.45人,旅游总花费64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和21.3%;居民用于教育消费人均为991元,增长21.8%,在教育支出中,托幼费和培训班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2.4%和61.2%。
——其他商品支出增长48.4%
一是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消费增长快。2011年我市居民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支出为123元,比上年增长48.4%。二是个人美容方面消费不断增加。人均美容费支出50.33元,比上年增长60.0%。三是个人旅游住宿消费增加。人均旅馆住宿费51元,同比增长2.8倍。由于以上因素影响,2011年城镇居民用于其他商品支出人均为495元,比上年增长7.4%,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3.4%。
——居住消费下降11.4%
由于住房装潢支出下降,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956元,比上年下降11.4%,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6.6%。其中,用于装潢、维修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同比分别下降92.5%和41.7%。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606元,比上年增长18.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方便、快捷、运动、休闲等服务消费项目深受居民青睐,成为消费热点。2011年居民在外饮食支出人均983元,比上年增长55.8%;用于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增长56.6%;用于交通费增长61.0%;用于文化娱乐服务增长13.5%;用于教育费用增长13.6%。
——信息化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快速进入居民家庭。2011年末,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83台,比上年增长13.9%;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14部,增长3.2倍。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支出人均64元,比上年增长20.1%。。
——居住条件明显提高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多居室的住房成套率有所提高,单栋住宅、四居室、三居室住房所占比重为81.2%,比上年增加11.2个百分点;有88.1%的居民家庭住房有过装修;商品房比重占86.1%,比上年增加6.1个百分点。住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有厕所浴室的比例达9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100%的城镇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家庭炊用燃料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占45%,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有93%的家庭拥有空调设备,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仍需改善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影响增大
尽管政府加大了民生的转移性支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据抽样调查,2011年占调查户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3元,比上年增长18.4%,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6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仅增长12.7%。同时,物价上涨加大了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压力。调查显示,2011年,10%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因物价上涨人均多支出497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5.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不足,制约扩大消费
2011年,虽然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5.4%,但消费量却没有同步增加,部分商品的消费量还出现减少,物价上涨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享受发展型消费比重下降,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重为18.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居住消费比重为10%,下降0.9个百分点;交通与通信消费比重10.2%,下降0.4个百分点。
影响居民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也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旅游者的构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旅游者,不同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3)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由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所以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把旅游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商品的消费。反之,人们又会把用于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转向旅游。
(4)旅游产品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旅游产品的生产结构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5)旅游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使旅游者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可以激发旅游者多停留多消费,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从而既可以使旅游消费总量增加,又可以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合理化。
此外,消费方式的示范性及旅游者的从众心理也影响旅游者的支出投向;旅游者的来源构成,如城乡构成、地区构成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