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业收入应该怎样计算

门票、旅馆、景点内消费、收取旅游费都属于旅游业收入内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旅游企业组织旅游团在中国境内旅游的,以收取的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住宿费、餐费、交通、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组织旅游团到中国境外旅游。在境外改由其他旅游企业接团的,以全程旅费减去付给境外接团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其适用税率为5%。

扩展资料: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可以概括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是指:

(1)提供或者接受应税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

(2)所转让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的接受单位或个人在境内;

(3)所转让或者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境内;

(4)所销售或出租的不动产在境内。

但是,根据财税[2009]111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有关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以下简称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

对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外向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娱乐业,服务业中的旅店业、饮食业、仓储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中的沐浴、理发、洗染、裱画、誊写、镌刻、复印、打包劳务,不征收营业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业税

二、旅游经济学计算

这应该是《旅游学概论》的题吧,我做着试试看啊,好长时间了。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旅游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动/旅游地价格的百分比变动

按照此公式,可以进行计算,E=(P*△P)/(Q*△Q)你自己计算一下,我算的结果是<1。

按照: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所以这种商品对于旅游价格无弹性需求。

三、消费品占旅游消费的比例是多少

楼主的问题与旅游区的性质有极大的关系!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数据不一样。例如:到香港的旅游基本上就是“购物游”,购物花费所占比例就高;到黄山旅游,就是为了看山景,购物花费的比例就低。

以2005年五一期间青岛市的统计数据为例:

外来旅游人数138.15万人次,人均消费996.82元,其中用于购物的花费仅次于住宿花费,占总花费的20.31%(排第一位的是长途交通花费,占总花费的27.95%)。

四、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

一、乘数效应概述

乘数概念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首先提出了乘数理论。其后,凯恩斯又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加以完善。乘数(multiplier)又译作倍数,主要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与其引起的其他经济量以及经济总量变化的比率。

乘数理论说明,在经济活动中,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化,最终使经济总量的变化数倍于最初的经济变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乘数效应。在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动的。例如,在某部门注入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该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各相关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最终产生数倍于投资额的国民收入。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乘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PC——边际消费倾向;

MPS——边际储蓄倾向;

MPM——边际进口倾向。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成反比。例如,当一笔资金流入某地区的经济系统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转,产生经济活动中的连锁反应,导致该地区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如果把这笔资金储蓄起来或用来购买进口物资,使资金离开该地区的经济系统,则减少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该地区的乘数效应就会降低。

二、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

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目的国或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行业的投入引起各个经济部门的连锁反应,导致该地区经济总量的成倍增加。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必须以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前提,而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则降低了旅游收入在本地区经济系统中的作用,使得该地区的乘数效应减少。

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经济发展产生以下三个阶段性的作用:

第一阶段,直接影响阶段。即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项消费,将资金直接注入了各个核心旅游企业和部门,饭店、旅行社、餐厅、商店、景区、交通及通讯部门在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获得了一定量的收益。

第二阶段,间接影响阶段。即旅游核心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向有关部门和企业购进生产和生活资料,各级政府把从旅游核心企业收缴的税金又投资于其他企事业项目,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旅游收入的再分配中获得了收益。

第三阶段,扩大影响阶段。即旅游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购进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促进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旅游收入正是通过多次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国民经济不断产生着连带作用和综合效益。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收入如果增加,即会引起该国或该地区国民收入的增加,这种关系可用y=kx来表示,其中y为增长的国民收入总量,x为旅游收入量,k为两者之间的比例系数,即乘数。例如,某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80%,即80%的旅游收入在该地区的经济系统中运转,而20%的旅游收入则存储起来或用于进口物质,即有20%的旅游收入离开了该地区的经济系统,按照乘数的计算公式K=1/(1-0.8)或1/0.2=5,表明该地区的旅游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产生了5倍于此的经济效益。假若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0%,边际储蓄倾向为10%,边际进口倾向为20%,则K=1/(1-0.7)或1/(0.1+0.2)≈3.3,表明该地区的旅游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产生了约3.3倍的经济效益。

我们还可以用以下几类乘数模式来分析旅游收入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

⒈营业收入乘数。即旅游营业收入增加额与由此导致的其他营业收入增加额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该地区营业收入的影响。

⒉政府收入乘数。即旅游收入增加量与当地政府收入净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政府收入的净增量是指政府从旅游业获得的税收及各项收益减去政府向旅游业投资后的余额,该乘数主要用来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对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

⒊就业乘数。即旅游收入增加量与其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表明某一地区通过一定量的旅游收入,对该地区的就业机会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一定时期内旅游从业人员的增加量与同期旅游收入的增加量之比,即为单位旅游收入可提供的就业机会。

⒋居民收入乘数。即旅游收入的增加额与由此导致的某地区居民收入的比例关系。该乘数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

⒌进口额乘数。即旅游收入增加量与由此导致的进口额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关系。该乘数显示了相关部门和企业向国外进口物资、设备的增加量与旅游收入增加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根据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可以全面衡量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加科学地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三、旅游外汇漏损

旅游外汇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国或旅游目的地的有关部门和企业,为了发展旅游业而进口商品、对外贷款、引进劳务等,因此导致了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

从K=1/(1-MPC)及K=1/(MPS+MPM)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旅游乘数效应与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均有关系,MPS或MPM越大,旅游乘数效应就越小,反之,旅游乘数效应就越大。

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综合设施比较落后,为了发展国际旅游业务,需要从国外进口有关的物资设备,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由此造成了旅游外汇的流失。具体来说,旅游外汇漏损主要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⒈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进口必要的设备和原材料而花费的外汇。

⒉为新建旅游饭店,进口必要的设备和原材料而花费的外汇。

⒊支付旅游企业外方的管理费和外籍人员的工资,由此造成了大量外汇的流失。

⒋为发展旅游业,除国家投资、国内融资外,还需要对外贷款,逐年还本付息,由此造成了大量外汇的流失。

⒌为满足旅游者及部分旅游企业员工的需求而进口有关的消费品,此项花费也造成了大量外汇的流失。

旅游外汇漏损的程度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为了减少旅游外汇漏损,首先要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其次要积极培养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逐步减少外方管理集团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再者要加强国际收支的宏观监管机制,完善外汇管理法规,防止外汇流失。

总之,旅游接待国的经济实力越强,科技水平越高,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越大,旅游外汇漏损就越少;反之,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越低,旅游外汇漏损就越多。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如此,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才能最大化,旅游外汇漏损才能被减少到最低限度。

五、旅游平均每日消费是怎么计算的

按照你所要去的城市消费水平,大概要多少天,去哪些景点

然后全部费用/全部旅游天数=平均每日消费

六、旅游消费率是什么?

什么是消费率(consumption)

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其公式为:

消费率=消费基金/国民收入×100% 其中,消费基金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

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且净出口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额是此消彼长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如果用于投资的部分多了,投资率就会提升,那么可用于消费的部分就减少了,消费率就相对降低了。

一般来说,投资是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较高的投资率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生产的增长,还会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保持经济较快地增长,都维持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投资率会逐步趋缓,消费率逐步提升。此时,经济增长也由投资拉动为主转为以消费拉动为主,此后,消费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