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中美间的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在美国,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人喜好挖空心思地想点子玩,比如,开着自家车,有的车后还拖着一辆水上摩托艇或小游艇,从洛杉矶出发,冒着加州的炎炎烈日,驱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到科罗拉多州的拉福林去度周末,而在美国的中国人则仍旧忙忙碌碌地奔波着,周末最多是全家一起在家吃顿饭或看电视笔者好奇地请教了美国友人安德逊,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追求生活的享受上存在着如此大的反差呢?
安沉思了片刻说,这主要是两国文化习俗传统方面存在着差异所致。他说:“中国人是为他人生活,而美国人是为自己活着。”如何解释这个说法呢?友人安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到美国后首先是为自己的身份而奋斗,有了身份后就拼命挣钱,当然挣钱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后人:儿子女儿,甚至孙辈。中国人挣的钱自己舍不得花,都一点点地积攒起来准备在将来为下一代办点事或养老用。尽管在美国已获得身份的中国人无需再为自己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担忧,但他们仍过得很累,他们一直希望自己的银行存款每年有新的增长,今年有几万,明年希望挣几十万,后年则企盼上百万。
安说,中国人的兴趣似乎是喜欢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在增大,因而他们花出去的钱很少。许多在美国已经扎根的中国人应该属于创业奋斗的一代,他们已经在美国获得了立足之本,但他们仍保留着中国人节俭的作风,舍不得花钱,不过也有例外,他们在孩子身上花钱却很大方。不少中国人有这样的心态,自己这一代创业时吃尽了苦,因此,应该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所以,在美国小学里,人们可以看到那些穿得最好的,口袋里零花钱最多的是中国人的小孩,而正宗的美国孩子穿着是很普通的,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零花钱。
曾有个传说,美国著名童装品牌“TOMMY”的老板对中国人有歧见,请的模特儿都不用黄皮肤的。但是当他看到美国的小学生穿“TOMMY”牌子最多的竟是中国人的孩子,这让他气不打一处来。洋人孩子的境况竟不如中国人的孩子。尽管如此,孩子的父母仍过得很辛苦,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很少有时间自己享受生活的。
与中国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不同,美国人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至于自己的父母或孩子,则不是自己关心的问题。父母有自己的养老金和社会福利,而孩子18岁就独立生活了。所以他们挣的钱尽可以放心大胆地花在自己身上。那么,美国人有钱是怎么花的呢?安介绍说,实际上,吃、穿花不了多少。穷人、富人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别,花钱最多处当属购置住宅、购买游艇、汽车这些奢华生活用品以及海外旅行,在这些方面的花销是没有底的;住宅有公寓,有别墅,甚至有带私家游泳池的顶级别墅;而汽车有一般的,也有好的,林肯、卡迪拉克、凌志、宝马等。旅游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这方面花销同样也无止境,再多的钱也可以不够用,因此,美国人挣钱通常都是花销在上述享受项目上,而银行存款少得可怜,许多人几乎没有。在大街上行走,中国人口袋里要掏个三四百美元并不稀奇,但美国人就难说了。
在夏威夷海边,曾遇到一对来自加州的老夫妇,他们有6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有一位是在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计算机部任主管,年薪有百万美元,买了自己的别墅。他们老两口有养老金、医疗保险还有存款,不用管孩子,而孩子也无需资助自己。他们老两口口袋里的钱就是每年用于外出旅行,他们说,他们一年大约3次外出,可是令他们遗憾的是还没有到过中国。听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打算找个时间去亲眼看一看。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造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大不相同,最后引发了婚姻和家庭破裂的事时有发生。例如,一位中国女孩嫁给美国人之后,一般都希望结婚几年后能生个孩子,稳定婚姻和家庭关系,同时,也希望结婚几年后,家庭的存款能有一个可喜的数字。而美国有些男人对生孩子、存款根本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只要两人过得自在,何必为婚姻那张纸去烦恼呢?孩子只是一个羁绊,他会捆住自己手脚,令人根本受不了;至于存款,对美国人来说,这种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的钱,若没有花掉,那到底还算不算你本人的钱?还不如买条游艇乐一乐。就是这种文化观念导致的消费观念上的差异,使得最终中国女人无法忍受美国丈夫的无家庭责任心而离婚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人通常不会想得那么多,我自己幸福就行了,为何要自寻烦恼活得那么累呢?这两种文化差异的冲突,导致了一些中美婚姻破裂的悲剧
中美文化差异
还清楚的记得来美国, 刚下飞机时的第一影像:自己好像还在地球上。
是的,那时有多傻。估计看到地平线和蓝天交汇都会新奇上半天。没错,如果美国人倒着
走路,我不会觉的奇怪,可是如果听到美国人对着我说中文:你好,我会无比的新奇。我
刚开始在美国找到的是共同点,而不是不同的地方。就像是好不容易抓了一个外星人,首
先同人类来比较。
好在自己也不是一个固执的民族主义者。自己在变,却没有发觉。不知不觉的,说话开始
避重就轻。不知不觉的,开始全面的尊重每一个人,等级观念淡化了。不知不觉地,吃饭
,付账的时候,split bills. 不知不觉地同家人有了距离。不动声色保留自己的空间。
不知不觉地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客气,义正词严的捍卫自己的尊严。
还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个高年级的学长,他说,他要做一个会拍马屁的人。我想他是对
的,在社会大环境不断的认可马屁精的同时,每个人要去适当的适应大环境。就像达尔文
所说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然,每个社会都有一些有骨气的个体。也在挣扎,屈从
的也许不过是另外一个概念,道义和自尊。屈从,社会大环境也好,道义和自尊也好。人
类可选的倾向都是可以一一列数的。
在美国,社会大环境要人,要nice. 多大的学者都谦卑的,那自己来开玩笑。今天考试的
时候,这位教这门课,较了20年的教授,说:有一次,考试的时候,我把考卷放在讲台上
就走了。后来过了 20分中回来时候,发现所有的人,都手里拿着计算器,盯着我。不过
他们好像没有因此而不高兴。我们都笑了,他是一个大笑料。他不会训你,你问多傻的问
题,他也会告诉你,他当初同你一样的不知道。
在国内,没有挨过骂的人有多少?只要是你的上级,哪怕是街头卖萝卜的,逮着机会就骂
你。你比别人笨,你比别人穷,你比别人丑,你比别人矮,你就倒霉,活该了,落到我手
里。
你要乖乖的听着,因为,如果你反抗,你有穿不尽的小鞋。哪怕买萝卜的,也要叫你买一
堆烂萝卜。
可是,你挨骂,穿小鞋是有好处的。在社会主义潜规则的运作下,你所受的委屈, 你拍
的马屁,都变成了实惠,回到了你的口袋。所有的承受,所有的不堪,在你成长的过程中
间,一步一步的积累。
在美国关系学是一样的,你同样要维系关系,同样要承受不公平。可是指望通过承受来获
利,是行不通的。没有那样一个大环境来保护你。被人骂了,不还口,你活该。被别人踩
着肩膀上了脑袋的,那是你自愿的。这个社会,讲究的是关系之间的平衡。没有一个潜规
则,将你的委屈变为利益转回你的口袋。
社会有大环境,群体有小环境。在美国的华人圈子,有这样一群人。
当他们熬出了头的时候,他们会踩下级的肩膀。肆无忌惮的侮辱下级的人格。但是他们遵
守美国社会的规则,机会只给强者。他们指望你会忠诚,求你无比的尊重。因为这是中华
民族的美德。但是他们不会去照顾弱者,应为美国的大环境不准许。这群人游走在中美文
化之间。不断的炫耀自己的丰富经历。变本加厉的将所有,他们经历的不公正行为强加在
中国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在美国没有安定感。承受力自然非统寻常。
华人不团结。没有文化核心,怎样团结?
文化差异本来是正常的一样东西,让这些人玩成把细。他们就靠着中国人在美的不安全感
,不断的翻云覆雨。这群人无论混的多好,他们是尴尬的。他们被夹在中美文化之间。没
有力量去突破自己,突破自己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所扭曲的那部分人格。想解放自己,又解
放的不彻底。
对我来说,对他们,没有同情与不同情之分。他们就是那样一个现象。残酷的一个现象。
用黑戈尔的话来结尾: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中西方消费观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在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不同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探讨造成中西方消费理念差异,可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关键词:中西方;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教育方式;消费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15-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并进入了一场从经济领域开始但却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伟大变革。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进程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由国家主导且充满中国特色的,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将会经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不断更新,社会利益认同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众多影响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因素中,主流文化、主流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等的作用尤为突出。
1.中西主流思想差异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勤俭节约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美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消费理念,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社会为主,绝大多数的人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徭役,还要祈祷上天的眷顾,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物质财富的极大匮乏。然而在重农轻商的思想之下,商品经济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仅如此,老百姓经济实力弱小,经济购买力不足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从而勤俭节约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延续上千年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思想导致了中国消费者谨慎消费的理念,尤其体现在对高端奢侈品的较低消费意向,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并制约着国人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攒钱的行为也是受制于此思想。
西方的消费理念恰恰与中国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相反,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世界开始鼓吹解放人类天性,崇尚自由,主张及时行乐,财产乃是身外之物。另外,欧洲的海洋性气候适宜,地形地势平坦,天灾较少,畜牧业高度发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人民购买力强,公民的个人自我意识较强,在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下,西方消费者有钱便用来消费,没钱也会通过借贷等方式提前消费。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主流思想的不同对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与外国在文化上造成的消费者行为差异,有哪些?
我是专攻懒人学习法的英语老师KK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中外联姻中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我们就以中国和西方的英美国家作为例子来看看:
1.在消费类别中,中国吃穿、娱乐、教育、医疗占用的比例明显比较高,虽然2015年后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但并没有本质改变这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之后,奢侈品比例也大幅度增加。虽然这几年国人开始注重健康和人生体验,但和国外比还是差距较大。西方国家对日常衣食住行和奢侈品并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相反在旅游、体验方面的投入巨大,而医疗教育保障良好。
2.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缺乏,房地产一头热,所以大部分的大宗消费会放在房产上,而国外房地产常年稳定,并且房产税很高,所以并没有买房热。
3.中国更注重储蓄,不管经济如何看好,经济安全感并不强,”负债“还仅仅在企业中流行,并未进入广大普通百姓家庭中,所以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相反,西方国家对信用卡使用和透支幅度大很多,几乎没有存钱概念(我碰到的一些老外只会为了旅游存一笔基金)。
4.社交活动中,中国更重人情和礼尚往来,比如请客吃饭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交方式,并且费用不菲,送礼太便宜也送不出手,更不要说红白喜事,已经成为年轻职场人士和农村家庭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西方国家更乐意用AA制,请客吃饭之类也是很普通的开销,送一份随手礼。
5.中国电商和电子货币化的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网上购物中国人赢了!
我是KK,KK英语创办者,有每月看电影学口语班,用懒人学习法,拯救英语渣。懒人学英语找KK,欢迎关注公众号:KK英语大爆炸(id:kkyingyu2015)
美国人是什么消费观,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的生活虽然不铺张,但他们普遍没有攒钱的习惯,也不用为养老、为孩子的将来或结婚而存钱,有钱基本都是吃光花净。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消费在旅游、文化、休闲等精神方面。
中国人会把大房子、豪宅看成是富有的象征,有钱人才能住上别墅。中国人喜欢往大城市扎堆,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达到国际水平。美国人把住房看成是温暖的窝,房子的大小取决于家庭需要。
在中国人眼里汽车比住房更能明显地显示社会地位,开奔驰、宝马非富即贵。中国车价高是有名的,而且买车位的价格也不低。在美国,汽车就是代步工具。
中美消费观念的不同
1、请客吃饭方面:中国人在吃上很阔气,请客要满桌席,菜只有剩下了才显得主人大方。在美国胡乱点满满一大桌子菜,非但不会给人豪爽的感觉,反而会被认为是素质低或者头脑有问题。
2、服饰方面:中国人穿衣戴帽喜欢名牌,而买日常服装则喜欢找打折的买。美国人不太刻意追求名牌,平时买衣服喜欢到大众化的商店购买,而到了购物季,则会到专卖店里去买减价的名牌衣服。
3、教育方面: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肯花钱,而且从幼儿园抓起,生怕输在起跑线上。小孩子从上学起就要课后参加这个班那个班,家长为此要花大笔钱。美国人养孩子叫放养,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营养,生活环境要舒适。
而在教育上,从学前班到12年级,家长基本上不需要花钱,美国人也少有让孩子课后参加各种补习班的做法,因此在孩子普通教育上,美国人花钱并不多。
4、旅游方面:中国人旅游就像采购一样,有的人到美国带着一箱方便面每日充饥,回国时皮箱子里装的都是名包、名牌服装,而且还直说真便宜。美国人旅游是放松或是开眼界,欣赏各种文化。所以美国人在中国旅游的花费比中国人在美国旅游的花费要低很多,皆因美国人旅游就是旅游,购物只是买些特色产品。
5、送礼方面:中国人送礼的理由可以有无数个,红白喜事要送礼、孩子满月要送礼、搬新房了要送礼、找人办事还是要送礼。美国人不能给公务员送礼,亲朋好友送礼多选在圣诞节,一个贺卡、一件小礼物,只要让人感到温馨就可以了。
6、储蓄方面:中国人存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了买房买车,老了指望儿女养老。美国父母有养育儿女的责任,但儿女在法律上却不肩负养活父母的责任,所以美国人积攒养老钱是从工作那天起就开始,攒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儿子娶媳妇,而是为了自己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