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取消旅行警告,对该国的旅游业有什么影响?
美国取消旅行警告的意思是,美国觉得全世界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美国想要出去旅游,可以进行规划了。美国取消旅行警告显然是双方面的,督促其他国家不要对美国民众说不,美国也欢迎其他国家的民众前往美国旅游。不得不说,美国为了刺激本国旅游业复苏,在本国新冠疫情确诊量高达五百多万的情况下,还发出取消旅行的警告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虽然美国已经取消了全球旅行警告,但大多数国家都依旧对美国民众是拒绝的,拒绝美国民众入境。在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当中,美国是最危险的国家,新冠疫情原则上并没有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让美国民众外出旅游,很显然没有国家愿意美国人来。于是,大多数国家明确表示限制美国旅客入境,一些美国的同盟国家,比如英国则做出了要求美国旅客入境隔离14天才能进行观光旅游。不得不说,英国是极其勇敢的,不仅是英国一些以旅游业为主的国家,也选择了接纳美国人入境,但是要求是要隔离并且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美国的相邻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依旧排斥美国民众入境,作为相邻国家很清楚美国如今的疫情情况,66人当中有1个新冠患者,美国开放旅游禁令,会导致大部分国家好容易控制的疫情,再度出现反弹。严防境外输入是很多国家目前的主要工作,因此美国人想前往旅游,大部分国家是拒绝的。
而美国如今的状况,相信没有国家的民众会因为想去美国旅游而进入美国,躲避还犹不及,哪有国家的民众会主动前往美国呢!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美国就是报销机票住宿费,也是不敢前往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二、某大国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论文)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
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正如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其年度施政报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机,其破坏力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作为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韩国的经济也受到显著影响——韩国财政部10月6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职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表示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率,但鉴于不利的经济形势,韩国政府不得不调低了目标)。我国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的景气指数也持续恶化,股市暴跌,经济下滑。在远程市场方面,我国入境客源的主体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兑英镑汇率中间价继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数关口之后,于9月11日再破1比12关口,并在10月10日创出11.63新高;人民币兑欧元也在不断升值,10月7日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达到1比9.328。此外,人民币兑日元、港元等其他货币也呈现不断升值态势。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再次,国内旅游支出消减。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有人称“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旅游、汽车等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因此,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之中,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普遍惜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华尔街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紧缩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控”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放松。
即使不久前出台的“两率”下调,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房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将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尽管旅游业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从“911”、SARS到海啸、地震,皆是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述事件都曾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而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上述事件所影响的只是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源于心理上的恐惧,而此番金融危机则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经济上的冲击。因此,相比前者而言,这一次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更加深刻、广泛和持久。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积极的应对措施,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掉以轻心。
三、出境旅游人数增加,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国出境和入境游客数量及其消费增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就,国家吸引力的提升。
2016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22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3%和5.07%,旅游市场总量与消费增长都呈现出趋缓的态势。同期,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与消费均持续增长,特别是外国客源市场增幅显著。
2016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3844.38万人次,同比增长3.5%,规模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增速分别为2815.12万人次和8.3%,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新高。
离境退税政策对入境旅游消费提升效果明显。2016年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0%,继续保持平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并实现旅游服务贸易顺差102亿美元。
其中,外国游客在华消费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十分显著。2016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927万人次,同比增长4.2%。
扩展资料:
中国入境游与出境游规模和消费的增速呈现出逆向趋势,多年来国人热衷出境游,到境外买买买的局面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诚然,签证便利化、国际航班加密、免退税业务落地、系列旅游年活动开展等积极因素的拉动,对境外人士入境旅游提供了便捷,但不可否认,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对入境游最有力的保障和吸引。
四、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境旅游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从多个层面上影响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
1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方向的影响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浙江宁波举办的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表示,“中国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由‘大’变‘强’虽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有质的差别”。我国旅游业要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从产业发展角度讲,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即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加快建设一批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其中旅游设施建设直接与旅游投资相关。而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金融机构是各国旅游业的投资主要渠道,它不仅影响着旅游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1.1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规模缩小。
此次金融危机已经导致14家金融机构破产,其它金融机构也是举步维艰,损失惨重。据报道,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七家中国最主要的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达3亿多美元。当这些债券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时,中国的银行业将直接损失数十亿人民币,明显地影响公司的盈利业绩。近几天多数银行股跌幅超过20%。旅游业是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以预见,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就是对旅游的投资。如菲律宾光华集团香港投资公司,1993年在大连金石滩购买土地4.1万平米,1996年立项成立“光华度假村”,注册资金750万,项目拟建五星级度假村酒店,1997年动工建设,但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停工至今。同样,东盟许多国家也相继停建了一些旅游设施项目,如泰国同缅甸、老挝合作修建交通旅游设施项目大部分处于停建或缓建状态。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的测算,近五年来,中国旅游投资总量的年均增幅为12.2%,若保持这一速度,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总量将累计达到19000亿元,但是,12.2%的增长速度是考虑了国外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旅游业的。金融危机会使得国外金融机构控制资金流出,这必然影响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的升级换代,资金将再度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2中国旅游业进入外国市场契机显现。
中国传统旅行社基于不同业务种类的水平分工体系,存在承包、挂靠等不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造成了旅游市场 “散、弱、差、小”的顽症。“春秋”每年大约有20亿的营业额(不含机票业务)。锦江是十几亿,云南旅游产业集团大概有7.8亿。市场规模都是在20亿以下,整个旅游产业缺乏集中度。当中国一些有规模的旅行社分别达到50亿营业额时,才有可能比肩国外旅游企业。把握机会完成从“小而全”向“大而专”的转变是旅游业当前发展关键。
发生金融危机的区域会产生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危机区内的旅游企业也将是经营惨淡。这将是中国旅游企业进行国际化拓展的良机。中国的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但在欧美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国内旅游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力会大幅度减少,旅游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进行自我整合、完善,联手进入国际市场。
2金融危机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就是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集合,学者通常把旅游市场划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包括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金融危机会使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
2.1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结构变化
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中国入境旅游规模和引发市场结构的变化。
2.1.1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缩小。
金融危机造成的货币贬值和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总规模下降。而旅游产品并非是生活必需品,因此,收入下降时,人们首先会减少非必需品的购买,旅游产品就首当其冲,客观上导致出境旅游的愿望会降低。
一方面,金融危机区域的货币会发生较大幅度的贬值。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铢对美元的汇率贬值40%(1:43);马亚西亚货币贬值20%左右; 新加坡货币也下跌了7%以上;1997年12月10 日美元对韩国元的汇率跌到1:1719;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突破了1:130;1997年12月10 日美元对印度尼西亚盾的比值为1:4575,比年初贬值60 %以上,新加坡元对美元的比率为1.633:1,菲律宾的比索对美元也降到35.585:1。本国货币的贬值使国民在境外的购买力大大降低,出国旅游费用相对升高,不利于本国公民的出境旅游,许多人可能会改变出境旅游的时间和地点。如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人去欧洲旅游只需4万泰铢,后来则要花8万。泰铢的暴跌以及收入的减少,使许多泰国人对出境旅游裹足不前;同时,金融危机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9月初公布的数据,美国8月份失业率飙升至近五年来的高点,就业人数连续第八个月下降。8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84000人。就业人数减少的行业极为广泛,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及服务业。修正后的6月份和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幅均有所扩大,6月份修正后的减幅扩大至减少10万人,初步数据为仅减少51000人。8月份失业率飙升0.4个百分点,至6.1%,创下2003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最近一次失业率低于5%是今年2月份。纽约州政府官员18日预测说,金融危机可能令该州在未来两年内损失高达4万个工作岗位。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区旅游者的财富大量缩水。
另一方面,我国货币汇率近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由于危机国家货币贬值,会相对的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间接导致国内旅游产品价格上升,客观上抑制了国外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因此,欧美旅游者的入境旅游规模必然减少。
金融危机会促进危机区域的国家政府会采取许多相关措施限制出境旅游,鼓励国内旅游,保护本国利益,控制资金外流。
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政府立即恢复了1991年取消的出境税,并建议将出国人员的出境税提高到每人每次2000铢(约合57美元),而且还提高了办理出国护照的手续费,由原来的1000铢增加到10000铢。另外还要将国际航班机场税由现在的250铢增加到500铢。政府虽然尚无劝阻国民出国旅游的行动,但大大加强了国内旅游的宣传,动员国人在国内旅游和度假。马来西亚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增加了出境税和提高了护照手续费。12月初政府又颁布了新的紧缩措施,“要求国民在国内度假”,并提出“为员工提供国内休假便利的公司可以享受免税优惠”。马来西亚总理还发起“购买东盟”的行动,“敦促东盟国家间相互购买商品,不买较贵的外国货,以自救方式共渡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制定了《克服经济难局对策》,提出“杜绝消费、节省外汇”的号召。为了节省外汇,政府要求全面禁止一切无关紧要的海外出差;将普通公务员和领导人员的出国培训计划压缩15%至50%;必须出国时,须乘坐韩国民航班机;并要求适当减少举办国际活动的次数。同时,韩国还将强化海关管制,通过提高出国税和提高对出国留学、研修人员的审查条件,控制出国外游和留学的过猛的增加。韩国消费者团体等民间组织和普通市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发组织集会、游行,宣传节省外汇、购买国货,控制外游,并呼呼所有的家庭和个人为克服危机贡献力量。大量的市民放弃了出国观光的打算,不少新婚夫妇把出国度蜜月改在国内……毫无疑问,这些政策和宣传一定会影响来华旅游的人数。
欧美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1-8月累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8673.34万人次,同比增长0.35%。其中外国人1646.94万人次,下降2.00%。经测算,1-8月累计,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66.86 亿美元,同比下降2.21%。根据重庆新世纪游轮公司分析和欧美市场信息,2009年三峡游境外客源可能减少五成。金融危机导致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是客源减少的主要因素。
2.1.2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变化。
在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变化的基础上,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也会发生改变。2007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为亚洲占62%,欧洲、北美洲占33%(见图1),其他国家和地区仅占5%。危机后欧洲、北美洲客源市场会大幅度减少,相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源市场会扩大。
尽管中国国际入境旅游人次数与国内旅游人次数相比不大,但其收入所占的比例却较大。如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3187.33万人次,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次数的8.2%,比上年增长5.5%。但实现的旅游收入达419.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00亿元),相当于国内旅游收入的37.76%,比上年增长23.5%。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入境人次数变化不大,但结构去有所变化,很多地区、企业将市场开发重点转向欧美国家,欧美入境旅游人次数稳定上升。由于欧美多为远程旅游,因此,平均每人旅游支出较大,抵减了亚洲入境旅游人次数增长缓慢的而带来的收入减少。而本次经济危机爆发于欧美,根据欧美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出境旅游规模会大幅度降低,尽管我们可以依靠强力增长的亚洲入境旅游(见图1、图2),但旅游市场的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入境旅游欧洲市场分布看(见表1),主要是俄罗斯,大约占48%,其次是英国、德国和法国,大约占26%。英、德、法是金融危机重灾区,俄罗斯也卷入欧美的金融危机,因此,欧洲市场上英、德、法分额将会大幅度减少,俄罗斯也会有一定的下降。
2.2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结构变化
自1993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见图3),从374万人次增加到4095.4万人次,增长了近11倍。2008年1-8月份累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3067.42万人次,同比增长15.54%。出境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2008年后,金融危机导致货币的贬值会使欧美国家的旅游价格相对下降,对中国旅游者来说,目的地货币贬值越大,到这些国家旅游的费用相对越低。货币贬值的结果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这些国家入境旅游的发展。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夏天来美旅游的国际游客增长15%,同一时间,消费增长了20%。
但从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分布来看,中国处境旅游多数集中在亚洲国家,欧美旅游相对较少,美国仅对中国部分区域开放了旅游市场。2007年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泰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将会因金融危机而迅速成为中国出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国家,亚洲国家相对的会有一定比例下降。现有的出境旅游格局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2.3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结构变化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估计,在每年全世界参加旅游活动的总人次中,国内旅游人次约占90%以上。我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地兴建了一大批人造旅游景点,国内旅游市场无疑是我国旅游业最大的市场。据统计,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强劲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
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面依然良好,因此,国内旅游发展趋势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受金融危机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会增加,部分高收入群体会增加出国尤其是欧洲、美国旅游动机,相应减少国内旅游。但是,国内旅游的农村市场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决策,会带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有可能大幅度提高,从而引发农民旅游的积极性,弥补出境旅游带来的市场空缺。
3金融危机对旅游支柱产业的影响
酒店业、旅行社和国际航空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对这三大支柱产业产生影响。
3.1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旅游酒店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基础设施,旅游酒店数量、规模大小和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与景区相比,酒店与其他住宿设施的替代性更大。而且如果经济不景气,旅游预算的下调可能直接反映到住宿预算的下调,企业的差旅预算也将下调,因此高星级酒店的需求相对会受到抑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客源减少,东盟国家的酒店入住率降到了最低点。新加坡酒店入住率由1997年的79%降到1998年的71%。越南酒店过剩现象更加严重,在危机爆发之前入住率仅有30%~40%,到1998年第一季度降至20%。印度尼西亚酒店客房的开房率也从危机前的75.8%降到1998年的35%。
2008年10月,史密斯旅游调查公司(Smith Travel Research)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全球星级酒店在8月都经历了客房入住率下降。2008年广交会期间,广州部分五星级酒店预订率较低。已往交易会房价飞涨、一房难求的景象不再,各大酒店的报价也继今年的春季交易会以来,创交易会价格新低。200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如家,最高估价达到50.08元。近52周来,最低股价只有9.50美元,股价遭遇腰斩后再遭腰斩。近半年以来,如家的股价也从20多美元直线下落至10美元左右。这说明消费者对酒店业的预期大幅度下家。据了解,2008年5月开始,三亚酒店业游客接待量明显下滑。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三亚各酒店接待境外游客量为34.7万人次,同比减少了7.39%,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55.43%。
在美国和欧洲,每间客房收入增长率在2008年8月已减缓到1.0%,而去年同期为12.6% ,2008年第2季度的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6.0,而去年同期为69.3。
3.2金融危机对旅行社的影响
旅行社是旅游六要素的组织者,是联通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之间的桥梁。相比景区和酒店,旅行社由于无法控制资源,议价能力比较低,可替代性也最高。危机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已毋庸置疑,因此,旅行社为争夺客源的竞争会十分激烈。大型旅行社有的因实力较大,在与航空公司、酒店的讨价还价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以较低的团费吸引游客,实行薄利多销,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一些中小型旅行社竞争实力较弱,往往难以为继,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不少旅行社在竞争中被无情淘汰。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雅加达一个大型旅行社由于业务急剧减少,营业额下降60%~80%,被迫关闭了16个分社,出国旅行服务部裁员多达94%,由85人减至5人。
据悉,东莞光大交通旅行社已于2008年9月中旬停业,这也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首家关门的东莞旅行社。目前广东的小旅行社已有1/10处于歇业状态,员工或被终止合同,或被遣散回家待岗。一些大的旅行社也只能通过调整产品线路等应对困境。首旅股份2008年10月15日暴跌9.07%,以8.22元收盘,最低价达到8.20,这一价格距离62.44元的最高价缩水86.87%。由此可见旅行社经营的“严冬季节”已经带来。
3.3金融危机对航空业的影响
危机对国际航空业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受到高油价和市场需求下滑的双重打击,全球航空业正面临着自“9.11事件”以来最恶劣的生存环境,而金融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资金紧张,一些国家纷纷取消了原有购机订单。马来西亚就被迫取消了购买24架波音飞机(包括新型B747)的订单,泰国也将购买宽体远程客机的计划改成租赁。已成立57年的菲律宾航空公司遭受打击最大,1998年8月菲航负债超过20亿美元,被迫于9月23日午夜宣布倒闭。此外,在整个旅游业的降价风潮中,各国航空公司也被迫应战,为争夺客源竞相降价。如马来西亚机票价格比危机前下降30%,菲律宾和印尼的机票价格都下降了50%。
根据IATA预测,2008年全球航空业将亏损23亿美元。此外,2008年上半年全球一共有25家航空公司宣布倒闭或运营终止。预测报告称,继2008年7月份国际旅客数量下降0.5%后,亚太地区航空公司8月份国际旅客数量再度减少了3.1%。2008年南方航空8月份的整体运载率为62.75%,同比下降5.48%;客座率为71.69%,同比下降8.73%。最后一个公布数据的东方航空,其8月份的整体运载率为61.71%,同比下滑3.84%,客座率为69.43%,同比下滑8.63%。
欧美金融危机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扩散,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逐步下降。这将是国际旅游业前所未有的一次灾难。清醒的认识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中国政府未雨绸缪,果断决策。危机可能带来旅游业的巨大损失,但也会为中国旅游企业提供海外扩展的机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抓住国际拓展的机会,中国的旅游业会在危机中壮大、成长;中国的旅游经济也会在危机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