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旅游景点收费都那么贵?
国庆节长假刚过,大家应该都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中缓过劲来,但是中国人在长假中的消费能力也真是让世界震惊,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11.9%和13.9%国庆前四天为出行高峰期,日均出行人次都在1亿以上,人均每日消费在900元以上。假日前四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61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56亿元,同比增长13.6%。
与此同时,根据网易的测算,国内游客在门票上的开支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高达21.92%,排在交通、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开支的前面,远高于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全球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7%的均值,为什么中国的门票这么贵?门票经济学究竟是什么?
一、中国门票这么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数据,在所有5A级景区中,有近一半的景区门票价格在100-200元之间,有近10%票价在200元以上,仅有12家5A景区免费对公众开放。
早在2005年就有学者做过统计,发现中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门票价格相当于人均GDP的1%,而美国为0.05%,加拿大为0.02%,韩国为0.01%,日本的占比更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算下来中国相对门票水平至少是国外的20倍。
看到这一组数据,相信很多朋友的心和钱包都在滴血,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的考虑一下,中国的门票价格这么高是怎么形成的?
从世界上来看,风景区特别是自然风景区,作为大自然给人类的遗产,从其所有权来说是归全体国民所共有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大部分国家都将旅游景区作为社会福利保障的一部分的,所以景区的门票收入基本上也都是用于维持景区内部的自我运作这一目的,所以门票价格也就不会很高,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国际上的门票普遍都不高的原因。
再回归到我们中国,中国景区的门票其实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的景区门票都是象征性的,据可查数据显示,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景区门票只有象征性的0.05元-0.1元,1987年的时候即使是故宫的门票也仅仅0.1元一张。但是,九十年代之后旅游景区开始分级管理,国家物价局保留了对国家级景区的门票价格管理,一般景区的门票价格则交给地方自我决定。到了2000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现发改委)出台了《游览参观景点门票价格管理办法》,不再对商业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理,对非商业景区的门票价格则进行政府指导价,结果引发了中国景区门票的上涨风潮。
这个逻辑就是:原先中国景区都是吃国家饭的,由国家给景区进行拨款,但是现在国家不再管理景区了,自然也会降低对于景区的拨款,景区要自负盈亏了,那么收取门票就成了景区赚钱最好的办法。
二、景区高价门票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前面只是解释了景区现在的门票管理是怎么下放的,但是景区的高价门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风景区资源具有极大的稀缺性。
风景区是属于社会的稀缺资源,自然景区拥有着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特点,这样就导致了景区在对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存在着极强的垄断地位。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就会有人问了,中国地大物博难道景区就是这么的稀缺吗?
这个还真的别不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高举全球第三,但是教科文组织的另外一项统计中,中国的人均遗产地系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遗产地总数和人口的数量比重,中国就排在了倒数第三,也就是比我们的老邻居印度稍微好点而已。这样的极度稀缺性,导致了门票的垄断性定价地位,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上所说的价格低弹性,由于相对稀缺的旅游资源导致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不去旅游的话,我们都找不到可以替代去的地方,所以垄断就可以形成垄断高价,而消费者也只能被迫接受门票的高价。
其次,极度井喷的旅游需求。
随着大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消费品,对于大家的需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假期度假来说。根据美世咨询对于62个国家的带薪休假统计数据,中国人的带薪休假位列全球倒数第四位,带薪休假的极度稀缺导致了中国人本就可怜的假期显得异常拥挤,对于严重缺假的中国人来说,黄金周是自己稀少到极致的资源,大家不是不知道黄金周出游人数多,拥挤而且昂贵,但是除了黄金周我们还有出游的时间吗?所以,这个时候景区就能够祭起涨价的大旗了,美其名曰为了控制景区的人数,对于景区的经营者来说,消费者已经不远千里前来度假旅行了,那么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金钱这些都是沉没成本,在这种沉默成本的情况下,大家都不会愿意因为景区门票价格过高我就不去景区,否则我们过来旅游干嘛?这样的消费心理,也就让景区的经营者在门票价格上有恃无恐,他们相信无论你的消费者如何抱怨,到时候你们还是会乖乖的挤破景区大门。
第三,风景区的逆向选择问题。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多数人消费者到景区游玩都是第一次或者少数几次,这样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消费者对于景区内部有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无法判断景区门票价格是否合理,也不知道在景区旅游会不会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对于景区经营者来说,他们有实力进一步掌控对于景区的信息优势,从而引发了风景区的逆向选择问题。一般消费者在付出了高昂的景区门票之后,进门却发现景区里面还有景区套景区的现象,像缆车费、小景点费等各种收费项目层出不穷,往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收取了额外的费用。
风景区的高票价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明显的经济学现象,大家不妨在留言区讨论一下,你国庆出去玩了吗?你花了多少钱买门票呢?
二、关于生态经济学中的旅游费用支出法,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Va=ΣQa,iPs,i(1)实际市场评估技术,对具有实际市场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以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2)替代(隐含)市场评估技术,生态系统的某些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但具有这些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即以使用技术手段获得与某种生态系统服务相同的结果所需的生产费用为依据间接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这种方法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较多,包括替代成本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TCM),资产价值法或享乐价值法(HPM),以及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预防性支出法、有效成本法等。(3)假想(模拟)市场评估技术,对没有市场交易和实际市场价格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纯公共物品),只有人为地构造假想市场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资源的价值,其代表性的方法是条件价值法(CVM)。(4)空间—能值分析技术,包括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法,目前由于其不够完善应用较少[5]。
三、旅游消费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如何解释旅游消费者这一概念
主要有认知成分、感情成分和行为成分三部分组成,楼上的好想回答的不符合题意。
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理解与评价 情感成分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成分 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和意动效应。
四、旅游开发中需增加的支出?哪些是公共支出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当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人们在旅游消费方面的支出就会迅速上升。中国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28.4%,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7.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下降到30.1%。而1985年-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食品、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分别下降了24.5、7.6和2.4个百分点。
1985年和2018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随着城乡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也要求旅游资源地按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的内容,提供旅游需要的各种服务便利,增加旅游流量。
但是,政府管理者往往只是从供给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例如,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视觉的内容,怎么样让旅游景观周边的景色更为好看,更为气派,彰显当地的所谓经济实力;他们更重视旅游重点资源的品牌宣传,或者更在乎旅游开发是否可以带动房地产发展等等。他们往往忽视了旅游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在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由于他们对旅游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容易把有限的公共资源错位分配,导致景观花架子建了不少,维持成本也大幅度提高,但是真正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设施却依旧短缺,市场化供给相对不足。这样反而使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甚至是把一部分原本可以实现本地居民增收的消费内容,让给了其他地区。
考虑旅游者的消费时长和消费偏好
因工作原因,我经常去长白山(8.680, 0.01, 0.12%)(603099)调研,当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严重短板。当然,关于长白山的话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问题是,几乎绝大部分长白山的游客仅半天就完成了旅游,甚至吃饭都不在当地。早上出发,乘游览车上山,看到天池后拍照留念便下山了,到另一个地方去吃饭。本来长白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和运动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可以满足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旅游消费,但旅游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虽然这里面也涉及很多其他规划和发展战略思路不到位的原因,但是仅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一项,就丢掉了很多创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