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年都有365天吗?怎么1582年为何一共就355天?

因为1582年之前,西方一直使用的历法是尤里乌斯(即“儒略”)·凯撒在公元前46年制定的《儒略历》,旧历法的精确程度肯定有限,经过1600多年的累积已经有10天左右的差异,因为农业对历法的需求很高,这个差异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让春分日期回归3月21日左右,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修订历法,并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日改为10月15日,跳了10日,所以1582年就只有355天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数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从公元325年定春分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后由于误差较大,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世界通用的公历

顺带一提,现在使用的公历精确度已经很高了,但也还是有闰秒的情况,最近一次闰秒是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

1582年为什么没有十月份?

世纪初通行的儒略历经过两次修改后,已经和我们今天的日历非常接近了。

但是闰年的设置和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还是有偏差,大约每128年会偏差1天。这样到了公园16世纪下半叶,偏差已经累计至10天。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历法。闰年从之前的每400年100闰改为每400年97闰,即能被4整除的设闰年,而逢世纪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闰年,这样一来3300年才会产生1天的偏差。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那么,这偏差的10天,该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个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这十天从日历中抹去,于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从日历中消失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那么这10天呢?这10天的确不存在了,这10天什么也没有发生,这10天根本就没过日子。如果你能找到当时的日记,10月4日记完后,下一页就是10月15日的事。用科学语言表达,这10天的持续时间为0。

为何1582年10月少了10天?被掩盖的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是一往无前的,既不会暂停,也不会倒流,正如人的寿命一样,从出生之日起算,余下的时光都只不过是生命的倒计时罢了。然而,人们却意外地发现,1582年的10月却突然少了10天,日历上从4号直接跳往15号,被掩盖的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太阴历。苏美尔人通过长时间的夜观天象,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将一年分为12个月,354天。然而,历法并不是苏美尔人的专属,迄今为止,古今中外诞生过多少种历法,至今都没有统计完全。不过,时代越近,历法越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1582年之前,欧洲人使用的历法,是凯撒大帝采纳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的建议制订的,叫“儒略历”(尤里乌斯·凯撒,旧译儒略·凯撒)。儒略历规定:一年为12个月,31天的单月是大月,30天的双月是小月,2月则是闰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可是,在凯撒大帝死后,继任者(凯撒侄子的奥古斯都)再一次修改了历法。

奥古斯都将儒略历规定的2月减去了一天,即平年29天改为28天,然后又在8月(所谓August,其实就是奥古斯都)加上了一天,即30天改为了31天,由小月改为大月。此外,他又将10、12月变为大月,9、11月改为小月,和现代的公历一模一样。奥古斯都之所以改动历法,是因为他事先经过计算。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365.2422天。按照儒略历计算的话,一年则是(365+365+365+366)/4=365.25天。与回归年相比,每年都要多出0.0078天,也就是11分14秒。乍一看,误差似乎很小,可是经年累月下来,误差可不是一般的大。公元325年,罗马教廷将3月21日定为复活节,但由于那11分14秒的误差,导致复活节的时间都不准了。

复活节是重大节日,在时间的计算上,罗马人绝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可是,从325年到1582年,11分14秒的误差已经累积到10天,意味着他们要在10天之后才能过上真正的复活节。因此,教皇格里高利对原来的儒略历进行了修改,将多出来的10天抹除,这也就是1582年10月少了10天的真正原因。

1582年的十月份发生了什么?

你说的这两天不存在。

每年365天,四年一个闰年……等等这些天文数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人类所用的数据,在历史上经历了一定的变更。

其中,1582年这一年的呢10月,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更。为了调整人类计时与天文计时产生的误差,1582年这一年的呢10月4号后,直接就是15号,中间的日期,被从日历上抹除了。

详情如下:

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65天,他们便把一年定为365天。又把1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庆日。这就是埃及的太阳历,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只相差四分之一天。

后来,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采纳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的建议,以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重新编制了历法。新历法将所有的单月设置为31天,双月设置为30天,2月单独设置为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加1天为30天。并于公元前45年开始推行。这便是著名的儒略历。

当时的人们一直使用儒略历,直到公元前27年,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又一次修改了历法。他从2月抽出1天加在自己出生的8月份,并将之定为奥古斯都月(August),同时又把10月、12月也改为31天,将9月、11月改为30天。这样一来各月的天数与今天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虽然当时的历法已经非常精确,但是闰年的设置和地球公转周期相比,还是有偏差,大约每128年会偏差1天。这样到了公园16世纪下半叶,偏差已经累计至10天。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再次修改历法。闰年从之前的每400年100闰改为每400年97闰,即能被4整除的设闰年,而逢世纪年一定要被400整除才能算是闰年,这样一来3300年才会产生1天的偏差。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那么,这偏差的10天,该如何修正呢?格列高利十三世使用了一个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把这十天从日历中抹去,于是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便从日历中消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令,中国以格里历为国家历法,并采用公元纪年,但不废除农历。

1582年的日历表为什么少了十天

1582年的日历表少了十天的原因:欧洲教皇下令把这十天抹掉了。

事件始末:在1582年,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西方的人们发现春分已经从3月21日提前到了3月11日,比之前计算的提前了整整十天。当时的教皇高利十三世感觉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于是找来了一大批天文学者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最终大家确定了其中一种较为妥当的方案,将一年确定为365.2425天。对于差的这十天,天文学家们向教皇提出了一个建议,直接把这十天抹掉。教皇随后下令强行去除这十天。因此1582年的10月4日结束后,直接跳到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