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怀和释然的区别是什么?我怎么觉得这两个都差不多- -
释怀和释然的区别主要是:“释”的意思不同、词语整体概念不同、使用的语法和语境不同。
一、“释”的意思不同
释怀中的“释”是释放、放下的意思。释然中的“释”是消除、明了的意思。
二、词语整体概念不同
释怀主要表达放心,无牵挂,或者抒发情怀之意。通常有2种理解:释(于)怀和释(所)怀。其中前者是动补结构,表示“在心中放下(某个让人牵挂之人或事)”,后者是动宾结构,表示“放下心中所牵挂之人或事”。。
在现代,“释怀”还成了流行语,被当做释放怀抱的缩写。
释然是表达当事人在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内心一种平静的心态。
三、使用的语法和语境不同
“释怀”常用于否定,而“释然”常用于肯定。
例句:
听了他的话,我心中便释然了。
当初与家人分别的情景,使他无法释怀。
扩展资料:
释然的详细解释及在古代的出处:
1、疑虑消除貌。
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释然,复无疑虑。”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神奇》:“释然放怀,无复蔕芥。”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文公意乃释然;天色乍明,军吏报:‘楚国使人来下战书。’”
2、消融貌;瓦解貌。
唐代刘禹锡《何卜赋》:“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内视群疑,犹冰释然。”
宋,苏洵《几策·审势》:“久而不治,又将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三代之民,犹以胶抟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
3、形容领悟。
《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极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见,然后天下释然,知所适从。”
清 恽敬 《明夷说》一:“三圣人之意盖相条贯如此,知此则诸爻之辞可释然矣。”
4、喜悦貌。
《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成玄英 疏:“释然,怡悦貌也。”
宋 司马光 《论财利疏》:“一朝京师得雨,远方未遍,则君臣释然相庆,不复以民食为念。”
释怀的古义:
1、抒发情怀。 唐代李翱《<释怀赋>序》:“读《党锢传》,哀直道之多尤不容,作《释怀赋》。”
2、放心,无牵挂。乔信明《背负着方志敏同志的遗志前进》“在监狱里,他所耿耿不能释怀的,就是党的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然
二、释然和释怀的区别
1、 意思上的区别
释(于)怀和释(所)怀。其中前者是动补结构,表示在心中放下(某个让人牵挂之人或事),后者是动宾结构,表示放下心中所牵挂之人或事。
释然,疑虑、嫌隙等消失后心中平静的样子、愉快的样子。释通怿,喜悦。释:消除,释放,明了,释怀。然:什么什么的样子,状态。
2、 用法上的区别
释怀,动词,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常用于否定句中)。
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或者是之前因为某种原因放不下,耿耿于怀,让自己觉得很苦闷,之后又因为某种原因看开了,明白,放下,解脱,心里不再为此而痛苦。
3、例句
释怀,当年离别的情景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也许,曾经的那段感情, 是我最不能释怀的。
我苦笑着释怀,你给的伤害。
释然,忘记了曾经那些悲伤的往事,你也就慢慢释然了。
三、释然和释怀的区别是什么?
释然和释怀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释然: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平静的样子。
2、释怀:放心,无牵挂。
二、引证用法不同
1、释然:鲁迅 《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时闻谣言,多为恶耗,几欲令人相信。今见其亲笔,心始释然。”
2、释怀:乔信明 《背负着遗志前进》:在监狱里,他所耿耿不能释怀的。
三、侧重点不同
1、释然:短时间的放下了内心的纠结。
2、释怀:长时间甚至是永远的放下了内心的纠结。
四、释然与释怀有何区别?
释然和释怀的区别如下:
1.词性不同:释然是形容词,比如令人释然,而释怀是作为动词的,比如我释怀了。
2.侧重不同:虽然都有消散的意思,但是释怀是指情绪消散,侧重痛苦解脱的意思,而释然更侧重于疑惑,是指怀疑和疑问消失后内心平静的样子。
3.出处不同:释怀出自唐代的李翱的《释怀赋》,而释然则是出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4.词语整体概念不同:释怀主要表达放心,无牵挂,或者抒发情怀之意。通常有2种理解:释(于)怀和释(所)怀。其中前者是动补结构,表示“在心中放下(某个让人牵挂之人或事)”,后者是动宾结构,表示“放下心中所牵挂之人或事”。
在现代,“释怀”还成了流行语,被当作释放怀抱的缩写。
释然是表达当事人在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内心一种平静的心态。
拓展:使用的语法和语境不同:“释怀”常用于否定,而“释然”常用于肯定。
例句:听了他的话,我心中便释然了。
当初与家人分别的情景,使他无法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