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元璋的墓葬在了哪里?

1398年闰五月,七十一岁的朱元璋逝世,与马皇后合葬于南京钟山下孝陵。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墓地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是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建于1383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孝陵在1381年就开始兴建,位于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独龙阜玩珠峰背靠钟山,面临平川与前湖,是一块理想的吉地,自古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孝陵工程巨大,据说直到朱元璋死后葬入孝陵,工程仍未结束,直到1405年才告竣工,历时达二十五年。

洪武十五年八月,先安葬了马皇后,因皇后谥号孝慈,所以将陵墓定名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后来有传说朱元璋未必真的葬在孝陵,是怕有人在他死后报复他,就大摆迷魂阵,有了七十二疑冢,十三门同时出殡的传说。

据说,史书还记载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而是葬在朝天宫,朝天宫在宋时为天庆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曾是百僚练习朝贺礼仪的地方。

天庆观在宋朝,又是赵匡胤崇尚道教,进行安抚民心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供奉赵氏宗室祖先的场所,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抬高自己的威望和地位,皇权神授,镇服海内,巩固统治。

朱元璋死后葬在现在的南京市紫金山,就是现在著名的明孝陵景区(门票七十,死后还不忘收刮民脂民膏,哈哈哈,玩笑啦,毕竟要给守陵人发工资。)朱元璋的墓从来没有被盗过,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是伟大的帝王,受人民的爱戴与敬仰;一方面可能是墓地位于城中心地带,管理好。不过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曾经荡然无存,但是地下完好,地表建筑之后重建。

二、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史书记载,朱元璋下葬当天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大摆下葬的“迷魂阵”啊,这建文帝朱允炆想干嘛?因此,也是在朱元璋下葬后不久,就传出朱元璋没有葬在南京的明孝陵,而是在朝天宫或者是葬到了家乡凤阳,是这样嘛?

可是雪峰居士认为,朱元璋就是下葬在明孝陵。理由如下:

古代讲究风水,不管是坟墓还是住宅,对于风水是非常看重的,何况帝王之家更重视风水龙脉。我们来看明孝陵所处的紫金山,被誉为风水绝佳之地,这也是朱元璋生前就选定此处为其墓葬之地的缘故。其实在朱元璋生前,明孝陵就已经营造完毕,只等朱元璋死后下葬了。

另外,明孝陵是朱元璋自己选的地方,因为此地有“龙气”。据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当皇帝就是因为祖上的墓地风水绝佳才让朱元璋运气极好。所以,朱元璋对自己的墓地绝对不会等闲视之,因为这是要福泽子孙后代的,更何况明孝陵有“龙气”。

一国皇帝下葬就相当于国葬,也绝对不会儿戏,对于墓地也不会儿戏,说改就改,说换就换。况且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比较平和,明皇朝内外还比较安宁,没必要把老朱的坟墓搞得神神秘秘吧。据史载,明孝陵的安全保障是非常高的,有专门的神宫监负责安全保卫,外围有孝陵卫5000余人,另外整个明孝陵的机关设置也非常复杂,所以根本不怕盗墓之人。

早在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大脚马皇后”死后葬于此地。而朱元璋虽然心狠手辣、心性残暴,但是对结发妻子马皇后还是尊敬有加,多次表示要在百年之后与之合葬。因此,朱元璋也不会放弃明孝陵。

那为什么朱元璋出殡那天会同时开十三个城门呢?这其实很好理解嘛。因为是皇帝下葬排场是要的嘛,另外别忘记朱元璋可是要很多嫔妃陪葬,他们不可能跟朱元璋的棺材走同一门吧。还有就是朱元璋停灵才几天而已,朱允炆想要营建新的陵墓也来不及啊。

他不可能为了摆迷魂阵,把他爷爷另选地方草草下葬吧。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坏处。还别说,他按照朱元璋遗嘱,速葬。就是因为这,都被朱棣找出来一个造反的理由,“堂堂开国之君,你就草草葬之,那还要得,太不尊敬了”,这时朱棣造反的第一个理由,他非常老火自己的侄儿把自己的老子就这么匆匆忙忙地葬了。

综上,朱元璋的墓就在明孝陵,即现在的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可是国家5A级风景区啊。

三、朱元璋的陵墓究竟在哪里呢?

据说当年朱元璋建孝陵时,还有人建议迁走附近的孙权陵墓,朱元璋念及孙权乃三国英豪,便下令“留他为我看守墓道”,孙权墓才得以保留。而勘测出的孙权墓正对棂星门,两者相距仅有100米左右,与“守墓”的传说十分吻合。

明孝陵始建于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安葬入陵,定名为“孝陵”。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另一说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此时,明孝陵并未完全竣工。另外,孙、李两位贵妃分别葬于孝陵东、西两侧。

1402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在象征性的推辞两次后,于己巳日,“谒孝陵”,虽然“唏嘘感慕,悲不能止”。1405年,明成祖朱棣亲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父亲歌功颂德,楷书阴刻,全文长达2746字。1413年,此碑立毕,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孝陵建成。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设南京为留都。明孝陵仍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的起点在今天卫岗东侧的下马坊。从下马坊向西北行755米,是大金门。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朝南,有拱门三券,明代装有朱红漆的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早已无存。大金门正北70米,就是立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亭,现俗称四方城。

过碑亭折向西北,是御河桥,现在俗称红桥。过桥即进入明孝陵神道。经棂星门、金水桥,顺坡而上才到明孝陵的正门。此门原名文武方门,然后到享殿——孝陵殿。孝陵殿规模很大,毁于咸丰年间战火。依照陵宫“前宫后寝”的格局,入“阴阳门”后是一座大石桥,原名升仙桥。桥后就是方城。从正门到方城,共长375米。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折而向上,向南登上方城,即明楼所在。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

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夹以深邃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正面的石壁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据说这七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讯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从325米到400米不等,四周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度约7米,墙顶厚度约2.1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地宫位于宝顶之下。

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择金陵“龙脉”以为葬地,这完全符合风水要义。在钟山的南面建造自己的帝陵,在钟山的背面陪葬功臣,让自己的臣子在死后也护卫着自己,南北对应,尊卑昭然。

朱元璋是否葬于明孝陵?南京民间也有传说:“明太祖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明孝陵是疑冢,真墓葬在朝天宫土山下。”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没有真葬在明孝陵?他的真身葬于何处?

1999年初,专家采用精密磁测技术并结合地面调查,对明孝陵后山两万多平方米地域进行了一次缜密的勘查,证实朱元璋的地宫就在独龙阜玩珠峰下数十米深处,且保存完好,未被盗掘过。地下宫殿规模很大,仅甬道长度就超过了一百二十米,地宫的构造十分复杂,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查。朱元璋应葬于明孝陵。

无论朱元璋是否真葬于此,明孝陵自明清至民国初期,已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

四、朱元璋死后究竟被埋在哪里?

朱元璋被埋在了南京这个地方;也在钟山的脚下。同时在为期间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五、朱元璋墓地在哪?

在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扩展资料: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