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特产蜡染作文800
蜡染是西南民族的传统印染工 艺。你知道吗?蜡染还是中国的传 统文化呢!在贵州安顺举办了首届 蜡染艺术节,吸引了全世界人民。 现在我给你讲一个关于蜡染的故事 吧。 从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 娘,她为自己的裙子只有一种颜色 而感到闷闷不乐,怎么想也想不出 其它的办法,她真是急死了。 有一天,她来到花园散步,看 见一簇簇、一丛丛鲜花,她看着看 着就不知不觉地昏昏入睡。梦见一 位百花仙子带进了百花园,她看见 那里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 忙,她一下子就呆住了,连蜜蜂爬 满她的衣裙都不知道!直到她醒来 以后才知道这是一场梦!忽然,她 再次惊呆,原来呀,她的裙子上已 有刚飞走的蜜蜂留下的点点蜂蜡, 很丑陋。她只好把裙子放到靛蓝的 染桶里,然后放到沸水里漂清浮色 ,等到她拿起来时,居然裙子上的 蜂蜡变成了一米米美丽的花纹。她 高兴极了,马上找来蜂蜡,加热,熬 化,用树枝把白蜡点在白布上,做 出了花样繁多的图案。她高兴地唱 起了山歌,她美妙的声音引来了许 多同伴,她便讲了这个故事,同伴 们按照她的方法做了许多有花纹的 裙子。 这就是一个做蜡染的故事。我 告诉你们吧,蜡染也可以这样做: 先拿一张正方形的餐巾纸,把纸对 折两下成一个小正方形,再用水彩 在纸上点上几点,然后把纸打开, 就可以看见你自己做的蜡染了。 蜡染是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了 ,我有空一定去贵州安顺看看,穿 一穿蜡染做的裙子!
二、泥人 砚台 人参 蜡染 分别是哪个省的特产
一、泥人 天津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汉族民间手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俨然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二、砚台
端砚(广东肇庆)、歙砚(安徽歙县)、洮砚(甘肃卓泥)、澄泥砚(山西绎州)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歙观,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
歙砚的石品很多,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坚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是指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线照耀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三、人参
产地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抚松、敦化、长白等地。最大的交易集散地在吉林抚松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在我国,食用人参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将它列为上品。唐朝时人们就开始从朝鲜购入野生人参。广州市药材公司质管部副主任陈学鹏中药师向记者介绍说,中药材行业在经营中是按人参的品质情况及产地和生长环境不同,把人参分为野山人参、园参和高丽参3个品种。各种参里面按照加工方法还可以细分为生晒参、红参和糖参等。现在最好的人参为正官庄人参。
产地:野生人参主要产于我国吉林的长白山等地区。野生人参采挖时间一般在7月下旬至9月间,因为这时果实成熟呈红色,比较容易被人发现。野山人参多数用生晒的方法,把人参洗刷洁净后,先用硫磺熏,再在阳光下曝晒,反复四五次,最后以炭火缓缓烘干。
功效:滋补效果很好。
四、蜡染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吗?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近二十多年内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四、什么是蜡染?安顺蜡染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蜡染是中国贵州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同时也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方法之一,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其中以安顺蜡染最为著名,被称为“蜡染之乡”,安顺蜡染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蜡染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的民间印染方法之一,在古代称为蜡缬,和绞缬、灰缬和夹缬并列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印花技术。缬指的是染花的丝织品或是织物上印染的花纹。蜡染是用蜡刀蘸取蜡液,然后在白布上画出各种图案纹样,再将画好的白布放入靛缸中浸染,最后水煮脱蜡后就会呈现出绚烂的花纹。
蜡染的魅力在于浸染的过程中,随着蜡迹破裂呈现出的形态各异的冰纹,这种冰纹因为其不确定性而呈现出了不同的美感,这种蓝白相间的艺术品带着它独特的风格,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安顺蜡染
蜡染以我国贵州安顺蜡染最为著名,因此也被称为“蜡染之乡”,也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蜡染为主,蜡染的纹饰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种类上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两种,而自然纹饰又分为动物纹饰和植物纹饰两种。
安顺蜡染的自然纹饰都来自与贵州少数民族息息相关的大自然,那些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在他们的手中被浸染成了各种形态各异,造型夸张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尽显了高原古朴的风味。
而那些几何纹饰则是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传统纹饰,这些图案中包含着古老的神话、图腾信仰,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和热爱。
安顺蜡染所使用的布料多为当地少数民族亲手制作的土布,是一种纯手工棉纺织品,用这种土布做出的蜡染不仅韧性好,而且着色和品相也相对更好。
历史悠久
安顺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因此,安顺蜡染也叫作“瑶斑布”。
从古至今,蜡染一直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让这一古老璀璨的文化得以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