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场景?
每天都在说场景,用户场景。当我真的想尝试给人说清楚什么是场景时。那瞬间我竟然懵了。天天都在说的场景究竟是什么?
一、什么是场景
在办公室随机访问得到的答案:
“是一个案例吧”
“现在我们两对话的环境就是场景啊”
“是一种前提,就像我们通常描述问题的时候会说的前提条件”
“emm…不要问我这个问题”(下班时间在办公室打荣耀的程序员)
“有开端有结束的事情”
emm…大家都好像很熟,但是又很难用言语描述清楚的一个词。百度的解释也很抽象:
受大家启发,整合一下:场景是在某个时间空间下发生的有开始有结尾的事情片段。可以想象一下是某段正在播放的视频,突然暂停截屏,你可以猜测当时发生什么,这事之前人在做什么,之后他要去做什么?他现在是什么心情,之前是什么心情,之后又会是什么心情。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总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人物心情怎样,接下来他想做什么,会有什么动作,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就是一个丰富的场景。
二、场景怎么写
场景就是写一个简版记叙文,抓住典型的事典型的人,描写参与人的所处环境与内心活动。场景描述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可参照上图模版编写。可按时间、任务维度拆分,从下至上拆分再合并;或自上而下逐渐拆分,颗粒度自由把握。
好的场景应该让人感觉生动,能看到画面感。
企业级产品通常时间与地点都相对固定,都是上班时间或办公室。这个时候可以把时间换成某个事情的前提条件。“上班时间接到电话”
有时候场景会写的有缠绕,特别是多人交互时。这是评估是否要多写几个,配合流程图使用会更清晰。
三、理清场景的好处
1.需求分析时能更有针对性的抓住用户需求,抓住卖点与价值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需求分析时只知道要做一个产品查询的功能,没有任何背景与场景分析。则会出现一个大而全的查询,把尽可能多的查询条件与全部的库表字段都摆在界面。那么这样一个查询功能真的是用户要的吗?用户什么情况下会查询,能否通过其他菜单提供信息,用户一般查询都想知道什么信息,是否区分重点信息?能否快速查出一批用户最想查找的数据。能否提供按场景查询的数据,比如近一个月新增的产品。或者2年内都没变动的产品。只有有场景分析,我们才能针对性的提供简单易用的查询功能。
只有分清场景了才能针对性的设计,也是猜测用户想法的第一步。
2.需求传递时,更有利于研发线了解需求。
需求传递时不说清前因后果,程序员会问已经有时间选项了,为什么还要提供近一个月两个月这样的查询,看起来不好布局。如果能传递客户场景,他通常最关心这个数据,提供快捷操作用户更方便。程序员会认可设计,也可能会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找出一种更易用的表格框架。当然这个例子是很简单的。真正想表达的是需求传递与沟通一样,让研发线的每个人站在用户场景与目的角度思考。需求才比较不会偏离路线,才能万众一心。
或者说有些有难度的需求,如果不解释清楚大家在做的事情的目的与意义,想必研发线也会有逆反心理,毕竟程序员都是比较聪明甚至有个性的人,怎能阻止他们的思考?
推荐文章: 为什么做产品的人都很喜欢思考「场景」?
当然做这么细致的场景分析是会增加很多工作量的,但是至少先培养这样的意识,在各自的脑袋里先传递一遍,在设计中体现这些东西。
by the way 我想试着写一个系列的名词解释,如果你有想知道的,给我留言吧。如果有不准确不理解的也求纠正。
应用场景是什么?怎样判断、描述一个产品的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指一个应用(通常就是用户的那个产品)被使用的时候,用户最可能的所处场景。场景包括时间、空间、设备支持、社交及用户情绪等多个方面,进行应用场景的判断和描述的时候,尽量把这些都考虑到比较好。
例如描述:a.时间不确定(见到感兴趣的商品就会比一比);b.地点不确定(比如说正在逛街或者逛淘宝)。可以判定出用户的应用应当给出怎么样的服务,通过这样的设想,用户可以塑造出你的产品雏形。
产品设计师经常被要求设想用户场景,是为了拟定开发计划,尽量减少浪费,要让用户设想合理,只要按照一般人在生活中的习惯来思考,并将生活场景拆分成多个可变因素,进行选择重组即可。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应用场景包括金融、生产、教育、媒体、娱乐、政府、零售商业、健康、医疗、供应链、保险、公用事业。那不是大吗?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场景,面对真正强大的区块链应用程序,这些场景不得不躲在角落和颤抖。
现在区块链真正活跃的应用场景是庞氏应用程序,通常被称为“庞氏骗局”。它是一种智能合约式的财富宝,是一种进出黄金的区块链游戏,是一种以交易为目的的ICO,是一个通用的养老平台。
用户场景包含哪些?
“用户场景的架构:用户行为、用户痛点、用户数据”
读《产品三观》 :
用户场景与用户需求相互依存
用户场景的构建:用户行为、用户痛点和用户数据。
用户行为:用户行为指的是需求在场景中的适应性体现。
用户痛点:用户痛点通常出现在用户场景中,而用户痛点就是场景迭代的基础。
场景创造应该从特定群体、特定场景入手,挖掘并解决这部分群体的真正痛点。
用户数据:未来,真实比虚拟更虚拟,虚拟比真实更真实。虚拟和现实完美存在,人和社会完美结合,我走到哪,世界在哪,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场景创造。
一、从用户行为中塑造场景
时间在变,行为在变:时代终究会抛弃落后的东西,这是一个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时间在变,用户的行为也在变。而这些改变,就创造了新的用户场景。
空间在变,行为在变:需求的本质不变,需求的行为在变,所以我们要能够从用户需求的行为中挖掘并抓住用户的需求本质,这样才能适应用户行为的改变,创造相应的用户场景。
用户不是决定产品多好,而是用户了产品自己变得更好
痛点在变,行为在变:痛点主要来自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来自人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痛点改变的核心逻辑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的痛点也在不断升级,由此,用户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从而诱发了新的用户场景。
技术在变,行为在变: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痛点的改变以及技术的改变,这四种改变,都能成就伟大的公司。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在这些改变中发现用户行为的变化,从而塑造相应的、有价值的用户场景,而察觉和掌握用户场景的改变趋势是最重要的创造源泉。
“新技术+新方式+旧业务=新商业机会”
二、用户场景的迭代和升维
用户场景一直在改变,也一直在迭代、升维。对于场景升维,我的理解是场景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能够表达文化性,越来越具有商业逻辑,越来越数字孪生。
场景美学: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 。
将美理解为人们的一种特定精神需求,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场景美学,是未来场景发展的大势所趋。
场景文化:任何时候,一个能够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都必然离不开特定思想和文化的表达。一个人物,一则新闻,一件事,甚至一句话都有可能让人们对一座城市、一个地点产生深刻印象,对其产生不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创意为用户场景升维注入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与方向,越来越多的场景创作者开始注重构建场景文化,打造场景IP。
场景商业:一个好的场景,除了能够传递美和文化,也一定包含商业逻辑,这是我们判断一个场景是否升维的重要依据之一
向生活中心、社交中心、服务中心转变,成为一个充满各种特色的商业化服务综合空间。
这类在常见场景中未被挖掘的用户需求,是场景升维的结果,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场景数字孪生:处在高维看低维问题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或者事物的全貌。场景升维也是如此,只有快速优于现实场景,才能更好地实现场景升维,而数字孪生,就是场景升维的基础。
场景数字孪生理解为现实场景的虚拟镜像。
借助数字镜像,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算法,对未来什么产品比较受用户欢迎进行智能化演算,从而得到一个更精准的设计策略和设计定位,而不是通过人的经验、主观感知去判断或决策。
未来的产品创新不再是单纯的基于对物理世界的有限描述,而是要结合数字世界,对未来人类行为进行更细微、更犀利的洞察,从而判断产品的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去引导、驱动产品进行更精准的升级迭代,使我们的创新和速度变得更快,消耗更少,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协同演进。
“从视觉、动效、交互等二维视觉变为三维世界加上动态感知智能化是吸纳V2.0升级V3.0,对原业务就是降维打击。”
三、挖掘场景和创造场景
细分场景需求:场景被分得越细,就越容易从中挖掘出新的用户场景。
持续深耕细分场景化需求,挖掘并创造出更多新场景下的专属服务,或将成为未来企业打开并占领市场的新突破口。
挖掘场景数据:有人的地方就有数据,数据可以对用户行为、用户需求进行准确的呈现和预测,因此数据的运营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户的经营
在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阶段,AIoT、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进行用户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更快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与全貌,从而更好地实现场景的挖掘和创造。
强化场景体验:在细分场景、挖掘场景数据之后,强化场景体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通过摄像头将烘焙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这段影音、这段内容变成了一个场景,一个被数字记录的场景,在使用和分享过程中,人和场景发生了互动,从而产生了共创的新内容
创造场景连接:在创造场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用户潜在的生活场景,并建立适当的场景连接,赋予场景更多的商业属性,使场景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利用场景将产品、企业与用户连接到一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而且使营销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更快、更方便、更精准、更低成本,这是新时代中场景连接思维的四个主要特点。
如何创造场景连接:利用场景内容,引导用户直接下单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创造一个能够引发用户情感共鸣的场景,然后给用户一个方便快捷的购买链接,引导用户将这种情感共鸣即时转化为消费或使用行为。
量化场景价值:数据的真正价值,一定来自具体场景。
从场景中挖掘出大量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对场景价值进行可视化的展现,从而更为精准地掌握用户的需求,使反馈更加及时,帮助产品迅速迭代。
场景的挖掘和创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工程,需要完成细分场景需求、挖掘场景数据、强化场景体验、创造场景连接以及量化产品价值等一系列的工作。
用户使用场景怎么写
产品应用场景(或叫使用场景)可以这样写:还原使用发生的场景,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并且尽可能全面的描述出来有哪些场景。. 描述场景一般主要从 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心理 这5个方面去描述(描述心理状况是最能看清楚是否真实、合理的)。
比如某个地图App的使用场景如下:场景1:用户想去某个地方 。描述:早上8点,用户小明坐火车来到杭州东站,想去西湖旅游。但是第一次过来,人生地不熟。然后打开地图App,输入西湖风景区,并点击导航,发现坐公交过去很方便、也很便宜。于是按照公交路线的导航,达到了西湖。
什么是用户场景
在实际的测试过程当中,最常见的还是基于产品功能的测试,那基于用户使用场景的产品测试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一是后者的测试范围更小,忽略了一部分产品后台功能的测试或隐性的功能测试,即只是测试了表面操作性的过程,没有测试底层的功能;区别二是后者的测试是把产品功能转化成实际用户使用场景下来测试,这就要求测试人员要从普通用户的操作角度出发,而不能受开发人员的影响,以一个初次使用产品的用户角度,来验证产品的功能是否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提供正常的服务。
用户使用场景分析
应用场景分析在分析和描述用户需求时更接地气,更容易理解。
分析结构是在某某时间(when),某某地点(where),周围出现了某些事物(with what),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会通过何种手段(method)来满足该欲望。
1、使用场景分析的意义:产品经理知道这个新开发的功能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交互设计师可以从中获知这种使用场景的细节:“发生频率,需求强度,用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辅助工具”;其他合作伙伴了解该功能的价值会对其产生共鸣,激发干劲。
2、如何判断一个使用场景(需求)有价值?
两种衡量需求场景靠谱程度的方法:调查现阶段用户是否在凑活着使用某种产品,心里在骂娘,但还忍着用(如12306)。用最低廉的成本做出一个基本能用的解决方案,请目标用户试用,询问体验。
3、使用场景(需求)的描述方法和各部分必要性。各部分信息存在的意义如下:
when,where,with what
这几点信息其实统一地描述了需求产生的环境。从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分析出诱发需求的条件和需求产生时的环境条件。
例如,“在候机时,候机厅里,用户看到手机电量过低时,会想要充电”。
基于此,可以分析出,用户是在电量低的信息刺激下,想要充电。当时他所在的位置是候机厅,一个充满电器,但是没有插座开发给乘客的地方。
who
使用场景还需要分析是什么样类型的人有这种需求,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潜在地帮他实现目标。
继续前面的例子,坐飞机的手机用户都可能会有这种需求,因为他们下了飞机一般都会联系家人报平安,联系别人来接机。坐飞机的这些人一般都比较有钱,会带着现金或者信用卡。
desire
对需求的描述有一些注意事项,那就是某种需求背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某种需求,它只是这种需求的解决方案。
比如想给手机充电是一种需求。但背后的需求可能是打发无聊、给家人保平安、看目的地城市地图、联系旅行社等等。给手机充电只是这些背后需求用户自己能想到的一种解决方案。
不断一层一层分析需求可能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那么,一旦满足某种需求实在太难,满足它背后的需求也是可以的。比如,假设在候机大厅提供充电太难,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电视(打发无聊)、刷信用卡的公用电话(给家人保平安)、提供该航班目的地地图(看目的地城市地图)、代定酒店(联系旅行社)。
method
method是用户现有的解决方案。把现有解决方案清晰地描述出来可以帮助产品团队判断竞争对手是谁。这种竞品往往不局限于同行业,只要目标需求一样,就是竞争对手。
例如,针对获取地理信息这个需求,卫星地图的竞争对手可能是纸质地图,指南针和指路大妈。
有了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就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种用户需求是否存在,强度如何,我们的新方案有何优势,对方是否弱爆了。
最近对做产品的思考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对“场景”的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需求(的冲动),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产品更重要。”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关于“场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理解场景不是描述表面,而是追根溯源。
对于制作者来说,场景应用主要表现为简单、轻、快制作、快体验;
对于访问者来讲,场景应用主要表现为具有某一特定情感诉求,有交互,有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