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蜗牛一样没有蜗牛壳的是什么虫
鼻涕虫(蛞蝓科陆生软体动物) 即 蛞蝓 (一种软体动物) 。
蛞蝓,又称水蜒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中国古代也称蜗牛为蛞蝓,是中国画的题材之一。
扩展资料
野蛞蝓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有的个体有浅的和不明显的暗带纹或斑点。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
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具有钝的尾嵴。
有一种很像蜗牛的软体动物,但是没有壳,有触角,那是什么,大概五厘米
学名叫蛞蝓,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食物有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芹菜、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有一种软体动物像蜗牛但没有壳,它的名字叫什么?
蛞蝓。
蛞蝓(学名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动物的统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的确有用。
生活习性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那种很像蜗牛没有壳的生物叫什么?
叫蜒蚰,又称蛞蝓、水蜒蚰,俗称鼻涕虫,腹足纲(Gastropoda)软体动物,壳退化为一体内片状结构,成一列颗粒,或完全消失。
与部分蜗牛组成柄眼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无壳蜗牛,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
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对农作物有害。中医入药,有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等效用。
蜒蚰喜欢在夜晚和阴天时出来觅食,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这种不带壳的“蜗牛”在18-20℃时最为活跃,土壤湿度在60%-90%时有利于其繁殖,并且黏土地、低洼地较多。
防治:
一般可以选择四聚乙醛(如斗蜗螺)颗粒剂,在傍晚时均匀撒在蔬菜植株的周围,因为四聚乙醛具有胃毒和触杀的双重功效,蛞蝓在爬行时接触药剂就会因为接触而使其死亡,并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防治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在用药剂后不能立即进行浇水,以防将药剂冲散,影响使用效果。
扩展资料:
蜒蚰大概有2500种。它们长达3/8至39英寸1厘米至1米,色彩明亮。大多数有两对触须头须正好位于嘴后面;嗅角呼吸器官位于头稍后一点。
是雌雄同体的每个个体都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大多数的裸鳃亚目动物的背上都有色彩灿烂的、指状的凸出物叫做露鳃这些发散物是呼吸器官。不成熟的裸鳃亚目动物有脆弱的外壳,成年时就会脱掉。
裸鳃亚目动物是肉食动物,以诸如海绵、海葵、藻类和鱼卵之类的东西为食。蚰蜒长着薄的内壳以及比那些裸鳃亚目动物更突出的嗅角。蜒蚰看起来像没有壳的蜗牛,其实它们本来就是这样。
事实上,大多数蜒蚰不用壳度过一生。这对于移动如此缓慢的动物来说也许看起来比较危险。但涕虫有真正起作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多陆地生和海洋生的蜒蚰的体色,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使掠夺者很难发现它们。
其它的有蜒蚰明亮的色彩警告捕食者离远点。它们明亮的色彩让敌人知道它们尝起来味道不好。蜒蚰也有窍门逃脱它们的敌人。有些能简单地游走。其余的释放出一种通常能使敌人不愿靠太近的污秽的气味。
参考资料:蜒蚰-百度百科
长得像蜗牛但又没有壳的虫是什么?
长得像蜗牛但又没有壳的虫是蛞蝓,可将食盐洒在蛞蝓身上将其消灭。
蛞蝓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
蛞蝓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其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遇见时可将食盐或白砂糖洒在蛞蝓身上,数分钟之后会因身体大量脱水而导致死亡。
扩展资料
蛞蝓的种类很多,其中澳洲有一种粉红色的巨大蛞蝓。由于没有天敌,仅存在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死火山的巨大粉红蛞蝓,最大可长到20厘米长。然而这种生物却日益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或因山上的气温过高而灭绝。
据报道,这种粉红色的巨大蛞蝓仅存在于悉尼西北部500公里的卡帕塔山(MountKaputar),它们或因赖以生存的潮湿环境被高温吞噬而面临灭绝的困境。
据了解,这种巨大粉红蛞蝓在2013年被新州科学委员会列入濒危生物保护名册,其起源可追溯到距今1.8亿年前的冈瓦那大陆时期。它们白天隐藏在树叶下,晚上觅食,以树上的苔藓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