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信号是什么东西

就是光,只不过光某个参数的变化与某种信息有关因为携带信息,称为信号。

二、什么是光信号

要想让在介质中传播的高强度光脉冲既不发散也不聚焦,是需要很好的技巧才能办到的。在今年七月十四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研究者们宣称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将激光脉冲穿过一系列薄玻璃板,这些玻璃板之间由空气层隔开,这样的布置使得光脉冲不断地交替收缩和扩张,并保持在传播的过程中平均直径不变。这个实验第一次验证了十年前提出来的想法,并有可能导致产生一系列光信号传输和转换的新技术。同样这个原理可以用来控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一种被保持在特定量子态的超冷原子云。

通过将光脉冲穿过一系列的玻璃平板,研究者们能够防止高强度的光脉冲过度聚焦。这个过程使得光束的大小发生振荡,就像呼吸时的肺一样。

通常而言,材料的折射率是确定的,决定光线进入及射出材料的时候应该如何偏折。但是,极高强度的光线会使得材料的折射率改变,如何改变取决于光线的强度大小,从而使得光线在均匀介质内部也会发生偏折和聚焦。对于普通的玻璃,要想产生这种所谓的非线性效应光线的强度需要达到每平方厘米1000太瓦(Terawatts)左右。这样强度的光线在玻璃中传播的时候会自动聚焦,这个过程会失控地急剧发生:光束越窄,强度越高,偏折得越厉害,形成正反馈。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Martin Centurion 解释说: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当光线的强度强到足以使物质电离(原子中的电子被剥离)的时候,就形成等离子体,这会阻止光束进一步地聚焦。

在过去的十年中,理论家们提出一些方案,通过操纵非线性效应来控制高强度光脉冲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系统——比如超冷原子气,即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对于光脉冲,非线性控制方案依赖于一系列交替放置的不同性质介质,从而能够让光束交替地发散和聚焦,而不至于过度聚焦从而产生等离子体。对于处于稳态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却会由于原子间非线性的吸引或是排斥力产生塌缩或是爆炸。非线性控制方案就是要对其施加交替变化的磁场,使得这些原子云团在膨胀和收缩之间交替变化,从而维持原子云的稳定。

虽然人们对于这些理论没有异议,但是没有人能够用实验证明非线性控制方案是可行的。为了用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enturion及其同事将平玻璃载片排成一列,每个只有一厘米厚,相邻的两块玻璃载片之间由一厘米厚的空气夹层隔开。通过这样的设置,研究者们可以传输功率超过百亿瓦特而直径不足50微米的激光束。当光脉冲通过玻璃片的时候就会显著地收缩,而当通过空气夹层的时候则发散开来,也就是说光脉冲的直径就像呼吸着的肺一样不停地张大缩小。

加州理工小组的成员Mason Porter告诉我们,光脉冲直径的振荡和他们的理论分析很好地符合。由于在玻璃和空气的交接面上光脉冲的能量会损失,在这些试验中光脉冲能够穿过九块玻璃载片,整个过程中光脉冲的功率会损失一半。

康乃尔大学的Frank Wise认为,虽然这个技术的验证十分令人兴奋,但是只有当后继的传播也能够一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要达到在玻璃和空气交界面上几乎没有能量损失,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Centurion回应说,他们现在的实验只是利用了现在能够获得的材料对这一效应作一简单的演示,实际上他们通过将玻璃片涂上非反射层(non-reflective coating)以减少能量损失,已经获得了更好的结果。他同时还表示,特别制作的材料能够将能量损失降到更低,并且能够在更低能量密度的时候工作。Centrurion希望这样的技术有一天能够使得操纵光弹(Light Bullet)成为现实,这将使得信号的传递和转换变得比电子技术更快。

三、国际求救信号是什么字母?

国际求救信号是SOS。日常中,SOS通常被理解为:“Save Our Ship”(拯救我们的船)“Save Our Souls”(拯救我们的灵魂)。 但当初制定规范时是没有意思的,纯粹因摩斯电码是全点及全横而方便记载。

其实,S.O.S.是国际莫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字的缩写。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

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 ...---...(三个圆点,三个破折号,然后再加三个圆点)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在1908年之前,国际公海海难求救信号为C.Q.D.。这三个字母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尽管很多人认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来,危险!)的首字母缩写。

虽然1908年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已经明确规定应用S.O.S.作为海难求救信号,但C.Q.D.仍然有人使用。

泰坦尼克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之所以没有能够及时组织施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过时的C.Q.D.求救信号。

扩展资料:

一、来历:

SOS第一次被采用在1905年4月1日,由德国政府规定于无线电的管理条例。并于1906年11月3日成为国际标准(之前使用CQD求救信号,但并未成为标准)。在1908年7月1日后被广泛采用。

之所以制订新遇难信号为SOS,是因为当时的抗干扰技术很差,之前常用的CQD信号,由于发送码长,而且电码的符号不一致,而S与O是摩斯电码中少有的连续码而且对操作员来说较易使用。而SOS在往后也成为一个易记,实用的求救方式。

由于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达,船舶与航天器越来越少使用摩斯电码通讯,因此除了业余无线电外,SOS已经逐渐停用,改为国际海事卫星电子通讯设备的国际呼救系统(GMDSS)。

二、相关案例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邮报》(2010年)2月3日报道,一名德国男性自然爱好者在北海迷失方向用相机闪光灯发求救信号,不可思议的是,远在350英里(约563公里)外的人看到他的信号,并救了他。

据报道,这名德国男子(下文中称其为“A先生”)在圣彼得·奥尔丁附近的冰封北海上观赏日落时,不幸迷失方向。

A先生使用照相机的闪光灯发送“SOS”求救信号,希望有和他一样正在观赏北海日落自然风景的其他爱好者看到。

幸运的是这组由照相机闪光灯发送的“SOS”求救信号被563公里外威斯特瓦尔德附近的另一名女性自然爱好者(下文中称其为B女士)发现。B女士在发现求救信号后立即报告当地警方,随后救生队将A先生救出。

当地警方发言人克里斯汀·斯蒂勒宣称:“A先生在进入北海茫茫雪原迷失方向后,可能会因为跌落冰窟或因时间过长而被冻死。

幸运的是A先生的求救信号被B女士发现。尽管寒冷的环境已对其造成轻微伤害,但A先生目前已无大碍。”据悉,A先生表示,在其恢复身体健康后一定会去向B女士道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求救信号SOS

四、烟火信号

7.2.1.1 狼烟信号

在荒郊野外最好的求救方法就是狼烟法。它利用烟雾向上飘的原理来实现通信的目的。

在随身携带的应急包中取出求救烟雾筒,释放出有色烟雾发出信号或者利用周边环境找些树枝杂草在空旷处烧把火,让浓浓的狼烟传递信号。也可以利用燃烧橡胶或化学纤维等物质来产生有色烟雾。

在白天,烟雾是最好的定位器。白天在野外遇到危险的话,可以找一些干树枝把树枝点燃,点燃之后在火堆上添加散发浓烟的材料,如青树枝、青草、动物粪便、橡胶、塑料等,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的浓烟,白天浓烟很容易被发现。其中,亮色浓烟在丛林中最为注目,而黑色浓烟是沙漠、雪地中最醒目的信号。但是在风力大的地方,烟雾容易被吹散,无法集中,难以升上高空,效果不大。

如果在野外晚上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直接把树枝点燃,然后多找点儿干树枝,不要让火苗熄灭,火苗越旺越好,这样通过火光可以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

注意:烟雾有助于救援飞机发现你,同时也显示了地表风向。燃放烟雾点应该在飞机着陆点或其他求援信号的下风方向,以便他们及时发现。

7.2.1.2 火光信号

(1)三角火堆

燃放三堆火焰是国际通行的求救信号,将三堆火摆成三角形,每堆之间距离相等最为理想。如果燃料稀缺,或者伤势严重无法做好三堆火,做一个火堆就足够了。火堆不必要整天都燃烧,但要做好随时点燃的准备。最好找一些干草、小树枝、桦树皮等易燃物引火。

火堆宜在开阔的空地或山脊等高处点燃,这样易引起注意。

注意:不要在树林中点火,这样做不但效果不大,而且易引发火灾,危及生命。

(2)锥形火

在醒目的地带竖起一个三角的支撑物(图7.5)。上面设置一个平台安放火种,平台可使火种与潮湿的地表隔开,也可以在底部放置更多的燃料。用颜色鲜艳的东西(如彩色帐篷)将锥形火种罩住,这样不仅可以使火种保持干燥易燃,在白天也更能引人注意。点火时可将覆盖物拿走。在开阔的地带,一个锥形火篷里点燃一小堆火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灯塔。帐篷的顶部要能散发烟和热量。

图7.5 锥形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