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成语解释?

鹬蚌相争:【基本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拼音读法】:yù bàng xiāng zhēng近义词组】: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使用方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的解释

1、鹬蚌相争释义: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2、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3、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的意思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表面意思就是鹬蚌两者相互争斗,结果渔翁却得了好处.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寓意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出处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 解释

鹬蚌相争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抵触,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将会。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翻译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啄它的肉,河蚌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有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抓住了。

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鹬蚌相争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战国策·燕策》。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扩展资料:

1、近义词:两败俱伤

【拼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

【释义】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

【原文】“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2、反义词:相辅相成

【拼音】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释义】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出处】明·张岱《历书眼序》。

【原文】“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译文】诹日与推命必须互相配合使用,这样两者的解释(结果)才能够没有缺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