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克拉通内的大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煤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含气量高;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可采性明显改善;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Ⅰ类资源占地质资源总量的近40%,Ⅱ类资源超过60%。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东依吕梁山,西靠六盘山,南抵秦岭,北接狼山—大青山。横跨陕、甘、宁、晋、内蒙古五省(区),面积37×104km2。除外围的河套、银川、巴彦浩特、六盘山、渭河等中新生代盆地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聚煤盆地,周缘煤矿区星罗棋布。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1995年间,联合国资源环境署与华北石油地质局合作,率先在盆地东缘中部的柳林杨家坪钻煤层气探井7口,并均获得2 000m3/d以上的煤层气产量,煤柳5井获得7 000m3/d的高产,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现了煤层气富集区,从而揭开了该盆地煤层气勘探的序幕。在1995年之后,中联公司、中国石油及美国阿莫科、阿科、菲利普斯等国外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和钻探,截止到2005年底,在盆地内共施工70多口煤层气井。总体上讲,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程度较高,其次是南缘,中部勘探程度低。
(二)煤层、煤岩和煤质特征
1.煤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纪含煤层系瓦窑堡组,仅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只分布在子长至蟠龙一带。上石炭统太原组沉积厚度50~100 m,含煤5~8层,各地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如河东煤田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为8、9、10号煤,平均总厚6.66m,往南至乡宁一带变薄,甚至不可采;下二叠统山西组厚60~100m,形成较厚的可采煤层,河东煤田4、5号煤层平均总厚为7.82m;侏罗纪含煤层系延安组,自下而上分为5、4、3、2、1煤组,主要可采煤层5~7层,可采煤层累计厚度一般15~20 m。主要可采煤层发育在盆地南部和北部,中部仅有煤线发育。
2.煤岩煤质特征
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在71%~90%之间,平均含量为79%。侏罗系延安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变化于19.4%~95.2%之间,平均值约为58.5%左右。
北部及东缘含煤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的灰分含量变化不大,基本都为中灰煤。中侏罗世煤在陕北含煤区以低灰煤为主,灰分一般小于10%,黄陇含煤区为低分—中低灰煤。陕北含煤区子长煤产地的晚三叠世煤为中灰煤。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主要为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不同地区煤级分布有较大差异。在盆地东部,煤层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从北向南,煤级逐渐增高。在盆地西缘,煤级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
侏罗系煤变质作用强度低于石炭—二叠系煤。侏罗系延安组煤的热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煤化程度具有在盆地周缘低、中间高的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41%~1.07%,煤阶相当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肥煤。
(三)含气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部的渭北煤田和西缘桌贺煤田是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分布区。煤田勘探和煤层气勘探中积累了大量的煤层含气量资料,如表6-9。由表可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量由北向南随煤级升高而增高,由图6-9可见,含气量随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受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影响,渭北煤田含气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韩城矿区为煤层气富集区。桌贺煤田,煤类全,含气量较高。
表6-9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层含气量
图6-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含气量与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关系图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煤级低,含气量普遍低,在局部地区和煤层埋深较大的部位含气量较高。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煤含气量0.1~6.29m3/t,黄陵矿区、焦坪矿区少数煤层含气量达4~6m3/t。
(四)煤层气成藏条件
1.煤层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主要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沉降,煤变质程度逐渐加深,煤层气大量生成。东部地区大量热模拟实验资料表明,煤由褐煤演化至长焰煤阶段,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38~168m3/t,演化至肥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99~230m3/t,至瘦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257~287m3/t,因此本区全区的煤层生成气量均远远超出其自身的吸附能力。
2.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产出条件有利
本区煤岩以光亮型、半光亮型为主,镜质组含量高,以中变质的肥煤、焦煤为主,变质程度适当,故煤层割理发育,有利地区割理密集呈网状,连通较好。据不完全统计,煤层发育2组割理:一组为面割理,密度7~25条/5cm,裂口宽0.01~0.3m m;另一组为端割理,密度7~22条/5cm,裂口宽0.001~0.05m m。本区中生代以来在南北向扭应力及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了成排分布的压扭性断裂鼻状构造或断裂背斜构造,沿构造轴部出现少量张性断层,并在煤层中产生一组张裂隙。这些次生裂隙疏通了煤层的端割理和面割理,使煤层储集物性变好。
据煤显微组分观察,本区煤气孔特别发育,尤其基质镜质体中气孔密集,以煤化过程中气体逸出留下的生气孔为主,孔径一般为0.01~0.7m m。这些气孔不仅是煤层生气的直接标志之一,也是煤层吸附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3.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
本区成煤期后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断裂和褶皱作用很弱,含煤地层保存完整,煤层顶底不管是灰岩还是泥岩封盖层,钻井所取岩心都很少见构造裂缝。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单层厚度大(一般为5~10m),可对比性和连续性强,所取泥岩样品的孔隙度为1.17%~8.11%,而渗透率值均近于零,是本区具有较好封盖条件的区域盖层。
收集了鄂尔多斯盆地边缘17口井地下水特征的有关资料,三叠系含水层的自流量为0.5~4.191/s,矿化度值20~60g/L,水化学类型偏CaCl2型,局部含Na2SO4型。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的含水层自流量0.9~8.7L/s,矿化度10~250g/L,水型以过渡成因的NaH CO3为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的自流量28.5~61.05L/s,矿化度1~100g/L,水型为CaCl2型、M gCl2型占优。由此可见,这三套地层的地下水特征明显不同,水文地质特征具有独立性、封闭性,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五)煤层气资源量
鄂尔多斯盆地风化带下限至煤层埋深2 000m 以浅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资源丰度为0.91×108m3/km2,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其中中侏罗统延安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52 775.41×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53.51%;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45 858.86×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46.49%。
按区带统计,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4 332.66×108m3、23 419.10×108m3、34 174.08×108m3和6 708.4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4.81%、23.74%、34.65%和6.8%;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 121.18×108m3、5 167.39×108m3、3 026.78×108m3和1 555.24×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45.44%、28.92%、16.94%和8.70%。
按深度统计,煤层埋深1 000m以浅、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8 562.43×108m3、28 722.64×108m3和41 349.20×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28.96%、29.12%和41.92%;埋深1 000m以浅与1 000~1 500m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 200.59×108m3、8 670.00×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51.48%与48.52%。
该含气盆地群Ⅰ类资源量为37 785.14×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8.31%,主要分布在东缘和南缘含气区带;Ⅱ类资源量为60 849.1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61.69%,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缘含气区带(表6-10、表6-11)。
表6-10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汇总表
表6-11 鄂尔多斯盆地各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类别表
中国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面积达25×104km2,在构造上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为一稳定沉降的多旋回矩形前陆盆地,沉积岩平均厚度5000m,在现今构造上表现为西低东高特点的大型单斜。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早研究盆地中心气的地区之一。现今仍是我国盆地中心气研究的典型实例之一。自1980年以来,中外有关专家先后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有希望首先发现盆地中心气的有利地区之一,目前已在该盆地就盆地中心气研究投入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认为该盆地与加拿大西部阿尔伯达盆地具有许多相似的地质特点,已在二叠系致密砂岩中找到一批气藏(张金川等,2005)。
(一)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条件
上古生界气源岩为一套广覆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煤系和泥岩,其次为灰岩,展布面积约18×104km2。其中的煤层厚度一般为5~20m,盆地西缘和东北部厚度可达25~30m,暗色泥岩的厚度全区平均为60m,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30%~5.24%之间,母质以腐殖型为主,Ro从盆地东北部的0.5%~1.0%变化到盆地南部的2.5%。在盆地东部广大地区发育的浅海相灰岩,平均有机碳含量达到1%,也为不容忽视的气源岩(张金川等,2005)。
在天然气生成方面,上古生界有机质曾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期达到生气高峰。至早白垩世末期,盆地抬升剥蚀,气源岩埋深变浅,一部分地区天然气生成的温度和压力条件降低,生气速度和强度明显降低,从盆地中心气成藏条件看,这无疑延长了盆地中心气藏的供气时间,有利于维持盆地中心气藏动态平衡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形成盆地中心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目前计算的总生气量在(319.45~871.21)×1012m3之间。其中,闵琪(1998)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气源岩的总产气量达到484×1012m3;冯汉强等(2001)提供的上古生界总生烃量数据为539.83×1012m3。
(二)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特殊的沉积、构造和成岩作用条件控制。碎屑岩中高含量的岩屑使压实和压溶作用易于进行,几乎使原生孔隙丧失殆尽;化学性质较稳定矿物(如石英等)的高含量和较不稳定矿物的低含量限制了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大量发育;在储层深埋过程中经受的高温高压作用又使残余的孔隙大量消亡,加之稳定的内陆克拉通条件又抑制了构造裂隙的规模发育。因此,碎屑岩储层的特征是一套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大部分上古生界砂岩的孔隙度小于12%,一般值为4%~8%,渗透率普遍小于1×10-3μm3。该套低孔渗型致密砂岩的累积厚度较大,其孔渗条件的区域性变化与构造倾斜配合,满足了盆地中心气成藏的储层条件(表5-5)。
表5-5鄂尔多斯盆地已发现气藏储集层特点表
(据文彩霞,2004)
(三)与阿尔伯达盆地类比
鄂尔多斯盆地和阿尔伯达盆地为两个大型的前陆盆地,均具有盆地中心气藏特点,但阿尔伯达盆地勘探程度较高,将两个盆地进行对比,有助于从地质特征上认识鄂尔多斯盆地的盆地中心气规律(张金川等,2005)。
(1)盆地构造格局:两盆地均位于古老结晶基底之上,在克拉通背景下具有前陆盆地特征,沉积盖层具有继承性发育特点。在它们的西侧为构造活动带或地槽区,向东为平缓抬升的斜坡并与稳定的地台或地盾相邻。两盆地的差异之处是阿尔伯达盆地后期构造稳定,而鄂尔多斯盆地在新生代时构造抬升,在周缘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两盆地形成后除在边缘有褶皱断裂发育外,盆地内部构造活动微弱,断层不发育,地层变形极轻。
(2)沉积盖层:两盆地均可划分为下部的海相碳酸盐岩和上部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两大层序,中间以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分隔。鄂尔多斯盆地的上部层系地层分布时代较广,从石炭系一直延续至第四系。地层分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C-P1)和陆相(P2-K)碎屑岩,陆相沉积比例较大;下部层系的海相碳酸盐岩时代较早,为寒武系至奥陶系,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大套地层缺失,包括志留系、泥盆系和部分石炭系,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了长期发育的风化壳。
阿尔伯达盆地的上、下层系分界为侏罗系不整合面,上部层系为侏罗系至新近系和古近系,延续时代较短,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其中以海相占优势;下部层系发育时代较长,从寒武纪一直延续至三叠纪末,其中包括了泥盆系和石炭系的海相碳酸盐岩层,志留系虽大面积缺失但在盆地边缘仍有分布。内华达运动使上下层系之间形成了不整合关系。
两盆地的盆地中心气储层均为上部层系的碎屑岩储层(致密砂岩)。但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物性普遍不如阿尔伯达盆地。
(3)油气源岩:两盆地均发育了三套烃源岩,以暗色泥岩和煤系地层作为主要的气源供应,但三套源岩又有较大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气源岩分别是中生界煤系和湖相暗色泥岩、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煤层和暗色湖相泥页岩以及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灰岩和泥页岩。阿尔伯达盆地三套气源岩则分别是下白垩统海相暗色泥岩、海陆交互相煤层以及上泥盆统海相灰岩和泥页岩。
(4)前人的类比结果(李振铎,2001;陈孟晋等,2001)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与阿尔伯达盆地在盆地中心气成藏条件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特征(表5-6)。
表5-6鄂尔多斯与阿尔伯达盆地盆地中心气成藏地质条件类比表
(据张金川,2005)
(四)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盆地中心气藏特征
(1)盆地含气面积大、层位多。盆地内现今仍能生烃的面积达到18×104km2,钱凯等(2001)推测,盆地中心气含气面积在8×104km2左右,约占盆地面积的1/3。在盆地中部地区,每口井平均钻遇2~5个或更多个含气层;而在盆地东部(图5-27),每口井平均钻遇8~10个含气层,最多达到13层(张金川等,2005)。
(2)地层压力异常。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已发现的16个气层中,地层压力的变化趋势呈多样化,压力系数变化于0.78~1.2之间,一般为0.9~1.1,压力系数大于1者占75%,小于等于1者占25%,表明不同的位置分别出现了高异常、低异常和正常压力(图5-28)。
图5-27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气区下石盒子8段七层分布示意图 (据冯汉强等,2001)
(3)无底水和边水。盆地内储层的基本构造格架为简单的西倾单斜,呈区域性向东抬升。除伊盟隆起和西缘逆冲带以外,在盆地中部大面积含气区内基本上没有发现构造,但绝大多数探井钻遇气层,也没有发现气藏的底水或边水。同时,位于储层上倾方向的盆地东部露头区出现油苗显示,可推断为天然气上倾方向的泄漏区,构成了完整的气水倒置关系。据刘孝汉,王欣(1998)资料,盆地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储层含气普遍,气层、含气层、气显示共占复查总层数的58.2%,纯干层占32.8%,水层和气水层占9%。气、水层分布与构造关系构成“气水倒置”,尤其在南北向上更为明显。
(4)气水分布。上古生界源岩的主要生烃期为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所生成的天然气受构造轮廓控制由低部位向高部位运移和聚集,在平面上表现为由南向北,使盆地中部和伊盟斜坡普遍含气,更向北的伊盟北部则普遍含水(图5-29和图5-30)。早白垩世末,盆地东部抬升,使东西方向上的气水分布进行了调整,由东向西从构造高部位向构造低部位依次出现了晋西一带的产水区、陕北斜坡东部的气水同出和斜坡中部的产气区,故从平面上看,含气区、气水过渡区和含水区分带明显。这些气、水、干层在纵向地层剖面上也表现出了由下向上的分布规律。最下部的太原组以干层为主,局部为水层;中部的山西组干层和水层较少而以含气为主;上覆的下石盒子组下部普遍以含气为主,上部含水层逐渐增多。此外,气、水层的分布还与沉积相带关系密切,在南北剖面上,河流三角洲体系中的主河道、河侵平原和冲积扇北端靠近物源区储层物性较好的部位以含水为主;向南在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较差的相带则普遍含气,形成了区域上的气水倒置关系。
图5-28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分区图 (据张金亮,2002)
(5)老井重新求产后天然气产量大幅度增长,在36口被复查的老井中,最高的产气量达到了过去的5~7倍,最低的产幅增加也达到了原来的20%(李振铎,2001),为盆地中心气产出特征的一种表现。
(6)在盆地中心气藏发育有利区范围内,依照盆地构造、源岩特征以及钻井等资料(闵琪等,1998;刘孝汉等,1998)所揭示的气水界面综合确定,盆地中心气藏顶面埋深在1000~3000m之间。根据闵琪等(1998)的资料估算,上古生界在盆地中心气藏发育有利区内的平均厚度为700m,平均埋深2300m,盆地中心气藏有利区范围主要依照盆地构造、气源岩特征以及气水分布关系确定,含气总面积达到102500km2。
图5-29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南北向气水关系示意图 (据闵琪等,2001)
图5-30鄂尔多斯盆地盆地中心气分布模式图(东西向) (据张金亮,2002)
鄂尔多斯盆地在哪里?
1.盆地概况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马人的酒壶里。鄂尔多斯盆地在哪里?在黄河那亲亲的怀抱里。
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包括陕西省大部,甘肃省东部,宁夏大部,以及内蒙古和山西的一部分。四面环山,南为秦岭山脉,北为阴山山脉,东为吕梁山脉,西为贺兰山、六盘山。南北长约700千米,东西宽约500千米。
滚滚黄河与鄂尔多斯有不解之缘,黄河从西边进入盆地后,沿着盆地的西边、北边、东边绕了一个大圈圈,然后在盆地东南角的潼关离开了,“鄂尔多斯”一词也与黄河有关。“鄂尔多斯”是蒙语,意为“河南之地”,指的是包头以南被黄河圈绕的这片土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沙漠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天然的大牧场,横穿沙漠也是新兴的旅行项目。南部是黄土高原,毛主席诗词中的“原驰腊象”就是说的黄土高原。南北分界大致是在北纬38°。
这条地质家称谓的三八线不但是地貌的分界线,也是地质构造的分界线,这条线以北主要是气田,以南主要是油田。这是否巧合?不得而知。大自然留给人们的悬念太多了。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盆地内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迹。鄂尔多斯盆地也是富含油、气、煤的地区,分布在陕甘宁的油田延绵数千里,北部的天然气远输北京,而神府煤田属世界八大煤田之列。
2.地质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在距今4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大量的生物灰岩,为日后的陕北天然气生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到3亿年前,海水逐渐向南退去,盆地成为内陆海,其间形成了一些生煤地层。到2亿年前的三叠纪,变成了与海隔绝的大湖,湖的中心在庆阳、志丹县一带,后来形成的石油多集中在当时的湖边三角洲一带,像如今的安塞油田就是。到1.5亿年前,湖盆消失,盆地内由大大小小的河流组成了河网体系,水量充分、气候温暖、阳光明媚、森林茂盛。现今在陕北的川道中能见到高大的古树化石,盆地内的煤矿主要是这时期的植物埋在地下后变成的。
在距今一千多万年的新生代时期,盆地内的大河变窄变浅,成为一片沼泽地,大量动物聚集繁殖。如今盆地内遍布着虎、象、马、牛、鹿、狗、羊、鼠等古动物化石,著名的黄河古象就是在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这里盛产中药材“龙骨”就是各类动物的骨头化石,“龙牙”就是动物的牙齿化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地逐渐抬升沼泽变成了平原,温湿的气候变成干旱的气候,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但直到百年前,盆地大部分仍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着,仍有虎豹等动物存在。现今,只有子午岭等少数地方还留存有茂密的森林植物。
3.人文史迹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不但是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古代的戍边要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迹。
盆地内有黄帝陵、周先王陵,南部有秦始皇陵、汉茂陵、唐昭陵(唐太宗墓)、乾陵(武则天墓),西部有西夏王陵,北部有成吉思汗陵。这些都反映着当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盆地自古多要塞,是守土戍边的重要地区。秦朝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镇守绥德。唐诗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无定河就位于绥德与榆林之间,向西是历史上的三边地区(靖边、安边、定边)。宋代名相范仲淹曾经略延安、庆阳一带,镇守在庆阳。沿平凉北上可经过杨六郎把守的三关口,再往北有传说中的穆桂英点将台。
盆地内更有革命圣地延安。当年毛主席率红军翻越六盘山进入陕北,与刘志丹胜利会师,这里成为党中央所在地,“东方红”的歌声就是从这里唱起来的。
鄂尔多斯盆地盆地概况是什么?
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
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以及下古生界的奥陶系。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鄂尔多斯盆地
想知道:中国 鄂尔多斯盆地在哪?
鄂尔多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边延黄河 北部相邻城市是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