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爷”是一个什么官职?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幕僚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

请问师爷是什么意思?

师爷相当于现在的顾问或者是律师,是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

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一、师爷与秘书的区别

古代的师爷不能和现在的领导秘书等同。古代的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而我们现在的领导秘书,属于政府部门人员,属于财政编制。

二、师爷的起源与分工

我国古代秘书(也就是师爷)工作起源甚早,历史源远流长。《世本》载:“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最早的秘书人员称为“史”。

而黄帝的这些专职秘书人员已有明确分工,显然在黄帝之前已存在秘书和秘书工作。

最早出现的秘书机构,为商周的太史寮(liáo古同“僚”,官。)。

周代时趋于完备,“五史”分工,各司其职。初创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主要有公文制作制度(如《论语•宪问》记郑国文书制作就经由草创、讨论、修饰和润色等环节)、文书签名及正副本制度、官文书归档贮存制度、“泥封”加印等保密制度、“采风”观政和调查的制度。

三、师爷的职务与薪资

师爷不是官,是官员私下聘用的僚属,俸禄也不由朝廷出,而由聘用他的主官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因而一旦退休,一般再无收入,也无退休工资。

惟一的例外是宋朝太祖赵匡胤在建国后,出于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曾规定各级衙门的幕僚人员均由朝廷委派,以防止衙门实际决策权落到不良幕僚手中,但即便如此,师爷也无品极,非官。

除聘用关系,衙门中还有一种实习性质的幕僚,这类人身份较为体面,与主官属于师生关系,一旦学成出师,就能得到主官的保举走上仕途,例如清末著名的汉臣左宗棠。

四、师爷的种类与编制

师爷也叫幕僚。一般有很多种师爷,钱谷师爷,刑名师爷等等。在电视上看到大堂上站在县太爷身边的就是刑名师爷。

级别高一点的官会有奏章师爷。师爷没有级别,不是朝廷的正式编制人员。也就是说不是吃财政的人员,不属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编制,工资由雇佣他们的上司发放,而不是由财政局统一发放。

师爷是什么意思

师爷,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传统的师爷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兴的洋务运动就对师爷体制形成了致命打击,肇始者就是洋务运动的著名领袖张之洞。张之洞督鄂以后,第一项改革,就是不聘刑名师爷,在署中只设立刑名总文案,全督府中可以称呼“老夫子”的仅仅是教读先生。

这一改革影响了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它们都纷纷效仿,改设刑名师爷为科长,幕友制度由此逐渐走向终结。从历史角度看,清末幕友制度的终止,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师爷职业,只不过是师爷职责从体制外又回到了体制内,从幕友角色又重新回到了幕僚角色,这是历史本身具有的往复力量。

香港地区的“师爷”怎么翻译???

“师爷”这个名字,在广州话里是代表老师的老师。是师傅,或者说:祖师爷,即:奠基人。

师爷-------学者晚辈对老师的一种称呼,有一定的名气才称得上“师爷”。

师--------si1,读第一声。同音字:思, 师, 司, 施, 斯, 丝, 诗, 私,

爷--------je4,读第四声。同音字:揶, 椰

语粤的发音,请参考:

给你一个《粤语在线发声字典》,打开网页后,在右边的工具兰中,你可以输入你要读的单词(繁体字),或者输入对应和音标,你自己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