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为什么历史上都喜欢迁都?

中国历史上有过十多次迁都,这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建立一个都城,迁都都不是简单的事,要耗费大批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劳师动众,但是统治者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有了是为了占据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所以才不得不采取迁都的手段。这十次迁都分别是,盘庚迁殷、平王东迁、晋室南迁、孝文迁都、海陵南迁、元迁大都、永乐北迁、清迁北京和国府迁渝。

一、晋室南迁使得南京成为一个重要的都城。

公元317年,东晋开始,都城南迁,搬到健康,就是今天的南京。这是南方首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这之后的两百余年,虽然北方一直征战,健康作为政治中心,一直是不曾动摇的。南京也就是从当时开始成为重要的城市,高科技人才南下,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难易。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汉人心目中“胡虏”的形象。

北魏的都城一开始是在平城,孝文帝把都城搬迁多了中原腹地,洛阳。鲜卑族人开始了一场汉化运动。他们深入汉族内部,学习汉族的礼仪知识,融入汉族生活,为隋朝的统一做好了准备,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永乐北迁,北京成为政治中心。

靖难之役发生之后,朱棣取代建文帝攻占南京城,但是不久,朱棣迁都北京,这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搬迁都城,由盛京搬到北京,开始了长达268年的统治。清朝的这一举措,也使得满清王朝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对整个清朝的历史影响都极其深远。直至现在北京仍然是全国政治中心。

二、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所以,在每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迁都,否则百姓就生存不下去。

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末世的商王朝被来自西方的周王朝所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到宪公时(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郿县);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之后秦朝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有“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迁都咸阳。

不止这些,其实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这一千多年,可以视为是中国都城的“东迁时代”,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以西的猃狁、犬戎;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东方淮夷的征服,肥沃而平坦的平原地带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随之也有东移的趋向。

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大乱,北上,西去,分别有东胡、鲜卑、匈奴和羌族的威胁,很多人在权衡之后,毅然选择了南下,这些人躲过了八王混战,“五胡乱华”的战乱。在东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南迁”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四、躲避外敌入侵

在从清代到建国前,清咸丰十年遁避热河,清光绪逃奔西安,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移都重庆。这几次都是为了躲避外敌而被迫迁都。

三、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迁都什么市?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告并正式迁都重庆。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国民党军队经过三个多月的作战相继丢失大部国土。同时对战时策略进行重新调整,于是在1937年10月中下旬提出迁都重庆并做长期抗战的准备。

1937年10月29日国民政府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郑重发表《迁都宣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全民族抗战事件。

扩展资料: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考量:

1、北方战事发展导致部分国土沦丧,使迁都洛阳已不可能。

2、迁都西安距陕甘宁边区过近,并且缺少拱卫的屏障。

3、四川(重庆)地区四面环山,一条大江直抵中原,若借助地势之利,便可抵御日军入侵。

4、四川(重庆)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可以支持长期抗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