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戏曲的成语

关于戏曲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哀感顽艳】:顽:愚顽。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不瘟不火】: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撮科打哄】: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撮科打閧】: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閧,同“哄”,喧闹。

【打诨插科】:科:古曲戏曲中的表情动作。穿插在戏曲表演中的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

【大打出手】:打出手:戏曲中的一种武打技术,一出剧中的主要人物与多个对手相打,形成种种武打场面。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

【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欢喜冤家】:表示又爱又恨的意思。小说戏曲中多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

【即即世世】:诅咒人该死的话。旧时戏曲中常用。

【泾渭了然】:了然:清楚的样子。也指戏曲用韵清浊分明。同“泾渭分明”。

【宽袍大袖】:指旧时人们穿的各式肥大服装或传统戏曲服装。

【梨园子弟】:原指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后泛指戏曲演员。

【蟒袍玉带】: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奶油小生】:小生: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白白嫩嫩的男子,指没有阳刚之气的男人。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撒豆成兵】: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

【撒科打诨】:穿插在戏曲表演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言语、动作。

【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有板有眼】:板: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眼:戏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节拍。亦指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

【张筵设戏】:张筵:摆酒席。喝酒看戏曲。形容大摆排场,铺张浪费。

【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自报家门】:戏曲演员一出场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指作自我介绍。

二、跟“戏曲”有关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余韵绕梁、维妙维肖、声情并茂、唱腔圆润

1.粉墨登场

[ fěn mò dēng chǎng ]

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处:明·张岱《祭义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浑;观者绝倒;听者喷饭。”

2.字正腔圆

[ zì zhèng qiāng yuán ]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出处:倘若你唱《蝴蝶怀》里的“你子打列我的父”,由于缺乏~的基本功,把“父”字唱成了“夫”字,这样的演唱就不怎么完美了。

3.余韵绕梁

[ yú yùn rào liáng ]

韵:韵律。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

4.维妙维肖

[ wéi miào wéi xiào ]

维:语助词;妙:手艺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5.声情并茂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6.唱腔圆润

[ chàng qiāng yuán rùn ]

形容唱腔圆熟

参考资料

在线汉语词典:

三、与戏曲有关的二、三四字词语各一个?

二字:

叫板,开场,谢幕,垜头,二黄,西皮,昆曲

三字:回龙腔,急急风,慢三眼,打龙袍,二进宫,三岔口,女起解,捉放曹

四字: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南腔北调

四、戏曲相关的词语

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词语很多都是从戏曲里拿过来的,下面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戏曲词语与俗语: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8、打下手:担任助手。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9、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0、叫板:比喻故意对着干。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1、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12、铆劲:集中力气,一下子使出来。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13、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在戏曲中,大拿是京剧术语。指“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人员。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人员掌握大权,故俗称“大拿”。

14、海报: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15、挑大梁: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16、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17、圆场: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在戏曲中,圆场是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角色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速度有快有慢,统称为“跑圆场”或“走圆场”。

18、下不来:指在人前受窘。

从戏曲中来:由于需要上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演员往往要即兴增添台词或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所以这位演员就是“下不来台”了。京剧术语称之为“马后”。

19、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20、救场如救火:京剧演出是舞台艺术,如果某位演员因故不能按时到场或继续演出,本来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就必须及时救场,顶替演出,像消除火患一样消除演出危机。

21、一招鲜,吃遍天:戏谚。指演员掌握一两下绝招,就可以四方走得。如今看来,演员仅有几下拿手的绝活是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的,鼓励初学者刻苦训练基本功,用“一招鲜”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学好戏”,而不是“吃遍天”。

22、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讲戏曲观众对戏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对表演的要求各异。戏曲知识丰富的观众能观赏到表演内在的精妙之处,而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观众往往只注意到戏曲外表场面是否热闹。

23、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戏谚。指演员要多学、多练、多看、多演,懂得多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艺术创造就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无论演什么繁重的、难度大的戏都不会怯场,从而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

五、戏曲有关的词语

戏曲有关的词语:梨园弟子、粉墨登场、字正腔圆、余音绕梁、维妙维肖、声情并茂。

1、梨园弟子[líyuándìzǐ]意思是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译文: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椒房阿监青蛾老。

2、粉墨登场[fěn mò dēng chǎng]化装上台演 戏。今多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粉墨:化妆品,这里指化装。

出处:明·张岱《祭义伶文》:“汝生前;傅粉登场努眼张舌;喜笑鬼浑;观者绝倒;听者喷饭。”译文:你生前;扑粉登场瞪眼睛张舌;喜笑鬼浑;观众大笑;听的人喷饭。

3、字正腔圆[zìzhèngqiāngyuán](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地道的无锡话。”

4、余音绕梁[yúyīnràoliáng]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出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X;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译文:“已经离开了;而余音绕梁污;三日不停;左右的人把那人就走了。

5、维妙维肖[wéimiàowéixiào]也作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出处: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形容维妙维肖,仿佛《水经注》造语。”译文:形容维妙维像,仿佛《水经注》诗句。

6、声情并茂[shēngqíngbìngmào](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出处: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译文:我在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扩展资料:

字正腔圆成语辨析:

1、近义词:唱念做打  、余音绕梁

2、反义词:南腔北调

3、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指说话。

4、示例:他京剧唱的字正腔圆,让人由衷地佩服。 他的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人佩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字正腔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