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咱们身份证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咱们的身份证是1984年开始有的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开始试行。1984年至1991年,中国颁发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1995年,启用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采用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换发。
扩展资料:
一、古代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
二、近代
最早的身份证:宁夏“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三、现代
1949年解放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
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身份证
二、中国古代就有身份证,古代的身份证是什么样的?
古代的身份证样式多种多样,例如: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牙牌、腰牌等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
三、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身份证的?当时的身份证是什么材质的?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身份证的?当时的身份证是什么材质的?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身份证是现代社会证明一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它就好似人们的名牌,告知他人我们是谁。那麼在历史上是哪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时候的“身份证”最开始又是什么时候、谁人创造发明的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会有接近身份证的“照身贴”出现。相信我们在历史课本上面学得过,商鞅在秦国阶段推行商鞅变法,在其中,“照身贴”就是他商鞅变法的产品之一。并不像大家目前的身份证那麼轻巧,“照身贴”是一块被打磨抛光光洁的竹片,上边也会刻着拥有人的头像和户籍所在地信息内容,这个是规定我国内的所有人都务必拥有的。
古时候的身份证分成岗位身份证、级别身份证、临时性身份证等类型,在其中,级别身份证最时兴。在中国历史时间的长流中,伴随着年代的更替,证明身份的物品也持续产生变化,下面我也简易详细介绍好多个古代人用于证明身份的“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根据看电视剧应当了解“虎符”这类物品。虎符是古时候阶段君王激发部队的证物,通常是用关键或黄铜做成伏虎的样子,将之砍成两截,君王可以将虎符的左半侧授于名将,另一半自己存着。当必须激发部队时,皇上就派大臣携另一半去与之相匹配,对应取得成功后才可出兵。
唐朝时期,用“鱼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它是李渊在隋唐的根基上创造发明而成。李渊建立唐代后,将元朝应用的“竹使符”改为“银兔符”,之后又改成“铜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左半侧符放到内庭,做为底根,右符由持有者自己拿着,做为身份证明。武侧天执政阶段,鱼符短暂性的被龟符所取代,中宗后又开始应用鱼符。
明清时期应用牙牌和腰牌当做“身份证”。牙牌是用河马牙手工雕刻而成,上边刻着姓名和官衔,大家会将它挂在裤带上。清朝时期的腰牌不会再限于手工雕刻持有者的身份信息内容,逐渐出现一些花鸟鱼虫等代表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图案设计。
四、古代人的身份证长什么样子呢?
现代社会,身份证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外用“标识”,其用途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外出的人来说,不带身份证几乎是寸步难行。其实,非但今人注重身份证,古人也是极其看重身份证的,只是那时的身份证与现时的身份证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身份证叫做“符”一这可不是江湖术士画的那种驱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鱼符”。这种“身份证”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 “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老百姓还没有这份待遇。“鱼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员的姓名、官职、任职衙门、官阶等。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亲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鱼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银质鱼符;六品以下的官员用的是铜质鱼符。为了方便官员们出门办事携带鱼符方便,朝廷还专门为官员们定做了一种装鱼符的“鱼袋”,而且要求是“符不离袋、袋不离符”。官员们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都得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然后才能为对方承认和接纳,所以当时曾有“附身鱼符者, 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俗话说:一个皇上一个令,一个和尚一个罄。皇帝换了,鱼符也跟着“变脸”。武则天当政时,“鱼符”换成了“龟符”,用途没变,只是外形和材质变了。后来,“龟符”又相继变成了“虎符”、“龙符”、 “麟符”。符的形状和材质都发生了变化,其“职能”也增加了:除了证明身份之外,还多了一项权限功能:亮一亮手中的“符”,便可以调动、指挥军队和任免官吏。归根结蒂,“符”还是身份的象征:身份高,权力就大。
明朝时,大概嫌金属符太重,携带不方便,也是为了体现改朝换代的新气象,官员们手中的金属符统统换成了“牙牌” 。牙牌的质地有象牙、兽骨、木材等。牙牌像笏板一样细长,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单位,其详细程度类似于今天的超大号名片了。2004年,考古学家在南京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就发现了疑似郑和的“身份证”一块“牙牌”,这是一块由朝廷特制,前宽后窄、轮廓浑圆的乌木牙牌,上面有孔,是用来挂系腰间的,所以也称“腰牌”。
近年的考古研究发现,从明代开始,“身份证”已经由官场向社会扩散推广了,社会上的一些显贵也开始视持有“牙牌”、“腰牌”为一种荣耀。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就有“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的记载。可以想见,当时,“牙牌”像今天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一样受到举国上下的推崇。
清代时,牙牌少了,腰牌多了,而且腰牌上的个人信息更全面了: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高级点的腰牌居然还刻有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一即使腰牌丢失被他人捡到,也无法冒用!其“防伪手段”之高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时,身份证制度发生了一次大的变革,从腰间提到了头顶一官员除了“腰牌”作为“身份证”之外,还发明了另一种“身份证”一顶子,也即帽珠。这当然和清代的服饰有关。顶子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阶层不同,帽珠的材质自然也不同:一品大员,帽珠为大红顶子;乡村秀才,帽珠为铜制顶子;普通老百姓无级无品,就用绸缎在脑袋上打个帽结。所以,人们在街上遇到了,一见对方头上的顶子,便知其“身份”了。为了抬高身份,一些富商便指钱使银“捐”个顶子,办个假“身份证”,于是一些影视作品中才有,了“红顶高人”“红顶乡绅”的称谓。
总结:身份证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身份证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我们不必对此惊讶,作为见证历史变迁的社会人,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去探索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