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叫做什么效应?

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叫做俄狄浦斯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就变成了真的。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把这种“预测本身可以影响被预测事件”的现象,称之为“俄狄浦斯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实验:

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博士与Jacobson博士做的实验。

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

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因此,他们智商不见得比其余学生还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俄狄浦斯效应是什么?

俄狄浦斯效应是一个对于现实的错误认知会导致新的行为发生,从而促使原来的错误设想成真。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娥卡斯忒得到一个神谕,说他俩的儿子将来是要杀父娶母的。卡尔·波普的政治思想基础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其中核心论据就是对历史预测可能引发“俄狄浦斯”效应。

卡尔·波普在思想界被尊称为“开放社会之父”,他的政治思想基础以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为基础。其中,他认为人类的历史进程之所以不可预测,不仅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会重复的,不存在规律,而且还有关于“俄狄浦斯效应”的论断。

因为预测本身可以影响被预测的事件,这种影响或者会引起被预测事件,或者会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卡尔·波普把这种影响称为“俄狄浦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