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蚕只吃桑叶吗?
蚕除吃桑叶外,还能吃榆树叶、莴苣叶、生菜叶等几十种食物;但它最喜欢吃桑叶,这是因为它世代以桑叶为食,逐渐形成了这种食性,而且变成遗传性了。
有位化学家曾把桑叶经过132-157℃干馏,从试管中得到一种油状物。这种物质有像薄荷一类的气味,把它滴到纸上,蚕在30厘米远的地方也能嗅到,并很快爬过来寻食。可见这是蚕最熟悉的信号气息。
桑蚕靠嗅觉和味觉器官辨别气味,如果这些器官被破坏,它就无法辨别气味了。那么它就不再挑剔,而随便吃些其他植物的叶子。
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认桑叶的气味的,只要破坏了这种器官,它就无法辨别气味了,就不挑食,什么都吃了,它们不但可以吃莴苣叶,还可以吃柘叶、榆叶、无花果叶、莴柳叶、蒲公英叶、生菜叶、雅葱叶、婆罗门参叶等。但因为蚕子子孙孙都繁殖在桑树上,所以便养成了只吃桑叶的这个坏习惯。
二、蚕就只吃桑叶么?
你养的是什么蚕,桑蚕只吃桑叶,柞蚕吃柞树叶,樟蚕吃樟树叶和枫树叶,我是浙江省加兴市的,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养蚕,按桑叶周期算,我们这里每年要养蚕5次(春蚕约4月30日来种,夏蚕6月20日来种,早秋蚕7月30日来种,中秋蚕8月22日来种,晚秋蚕9月26日来种)。蚕卵由专业的育种基地提供蚕卵。我们这里养的是桑蚕,桑树我们这边房前屋后都有,桑叶淘宝上有卖的,我也在上面卖,掌柜名字叫“双宫茧”
蚕蚁要用嫩一点的桑叶喂,温度在27度左右10天左右眠3次(1-3龄),3龄后再过4天左右眠第四次(4龄),再过8天左右蚕就吐丝结茧了,
桑叶要用打湿的棉布或纱布盖在上面,但要把水拧干,不能有水点滴下来。这样可以延长桑叶的保鲜期,
三、蚕是不是只吃桑叶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蚕业生产链中,栽桑和养蚕密不可分,因为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食物来源。为什么“蚕宝宝”只爱吃桑叶?日前,这个千百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团队研究发现一个苦味受体基因可以决定家蚕的桑叶专食性。相关研究2月28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在线发表。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谭安江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昆虫的取食偏好和对食物的选择具有高度多样性,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主要是由其化学感受体系(嗅觉和味觉)决定的。数量众多的“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基因在植食性昆虫的宿主植物定位及可食性鉴别等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嗅觉受体”的研究,“味觉受体”的作用机理复杂,其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功能得到鉴定的“味觉受体”数量也非常少。谭安江坦言:“虽然存在家蚕的一些突变体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叶片,但决定家蚕桑叶专食性的分子基础及相关的基因一直没有得到揭示和鉴定。”
家蚕有76个“味觉受体”基因,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上。研究人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线索,针对位于三号染色体上的唯一“味觉受体”基因GR66开展了功能分析,并利用转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手段获得了其纯合突变体。
研究发现,苦味受体基因GR66在家蚕食物选择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正常饲养条件下,GR66突变体的生长发育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其食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蚕宝宝”开始出现“味盲”现象,除了桑叶以外,还爱吃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零食”了,而对照组野生型(wild type)“蚕宝宝”只吃桑叶或含有桑叶成分的人工饲料。基于以上实验依据,研究人员判断,GR66是“蚕宝宝”的一个取食抑制因子,突变后抑制作用消失,导致“蚕宝宝”可以无差别地取食桑叶及其它食物。
该研究为昆虫食性以及植物-昆虫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审稿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案例,实验设计策略值得称道,为未来在其他昆虫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有利于进一步对单食性或者寡食性的食草动物的适应机制进行研究。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季节性的影响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叶的供应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和工厂化养蚕的重要因素。谈及研究的应用价值,谭安江说:“我们的研究或许能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思路。”他进一步解释:“冬季没有新鲜的桑叶,很多厂家用含有桑叶粉的人工饲料喂养,成本高。如果今后能‘去桑叶化’养蚕,开发规模化的人工饲料,那么成本将会降低。”他表示,为培育适合工厂化饲养的家蚕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也是研究团队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蚕只吃桑叶吗?
家蚕饲养指南。家蚕的饲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家蚕幼虫阶段的饲养。因为只有这个时期,家蚕才会不停地取食桑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每天供应桑叶,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养蚕最繁忙的时期。
家蚕为什么如此挑食,只喜欢吃桑叶?原来我们的蚕宝宝拥有很好的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它们可以帮助蚕宝宝去辨别桑叶中独特的气味,吸引蚕宝宝进食。并且相比较于其他植物,只有桑叶可以为蚕宝宝提供更好的营养物质,满足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除了有很好的嗅觉和味觉,家蚕有没有眼睛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与我们的眼睛不同,它们是单眼,这样的结构不能使物体在网膜细胞上成像,也就不能看到物体。那眼睛岂不是白长了?完全不是,它们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光感受器,可以帮助蚕宝宝感受外界光线的强与弱。
家蚕是怎么出生的呢?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蚕女》中写道:“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这首诗很好地描述了蚕宝宝的出生和生长条件。蚕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形态非常小,颜色呈浓黑色或赤褐色,体表还覆盖有众多刚毛,因其外形酷似蚂蚁,所以称其为蚁蚕或蚕蚁。家蚕要想快速长大,除了不断取食桑叶外,还需要舒适的环境——即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那问题来了,我们的蚕宝宝需要怎样的温度和湿度呢?简单来说,蚕宝宝小的时候,所需要的温、湿度较高,温度为26~28℃,湿度保持在80%以上,随着蚕宝宝的长大,需要的温、湿度也逐渐降低,可以调整温度至23~25℃,湿度为70%~80%。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诗中描述的养蚕女的担忧,唯恐蚕宝宝受冷之缘故。
实际上,家蚕饲养除了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需要有很好的防病防害措施。所谓生老病死,家蚕也一样,它们较易感染疾病。因此古时养蚕的设施常需要用石灰粉进行涂抹,以达到杀灭饲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目的,保证蚕宝宝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
清人朱奕曾在《蚕妇谣》中写养蚕“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养蚕人需对蚕宝宝百般呵护,不仅白天要防止蚕宝宝不挨饿,晚上还要防止老鼠对蚕宝宝的伤害,犹如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一刻也不能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