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什么?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生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主意识、多元选择意识、目标现实意识。

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是其重要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功能:

1、支配个体的行为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反映。每个人的心中对自己都有一个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自我介绍时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也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特点来处事。

例如,一个同学觉得自己非常矮,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特别留意那些海拔较高的同学,不断与他们作比较,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决定个体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过程原因的分析。不同的个体可以有相同的行为经历,但每个个体对这种经历的归因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归因便取决于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

例如,自我意识积极的同学会把期末考试的失利归因为自身复习不够认真,会不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而自我意识消极的同学则会把失利归因为自己能力不济,不断否定自己,愈加消极。

事实上,当个体消极自我意识占主导时,任何行为或经历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关联;相反,积极的自我意识占主导时,所有的经历都会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3]

从形式上分类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来看,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如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我是一个幽默的人等等。[3]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3]

(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控制是个体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制力的优劣决定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自制力强的人,在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在任何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主动而有节制,有责任感,遇事沉着冷静,果断而坚毅,决不半途而废。自制力差的人,往往目标不清,易受暗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缺乏控制能力,凡事都难以坚持到底。[3]

总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3]

从内容上分类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3]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3]

(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3]

(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3]

从自我观念上分类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差距。差距越大,个体便越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三、自我意识包括哪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自我意识各要素中,自我评价能力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扩展资料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四、自我意识包括哪几方面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五、自我意识结构包括哪三部分 自我意识包括的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3、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