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无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可分两个方面来解释:

1 总说:

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法门,代表慈悲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修习这个法门,开发自己的慈悲心。慈悲真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不求回报,发自真诚内心的大爱。同体,就是感同身受、人溺己溺,基于万物一体的恻隐之心。

2 分别说:

南无:尊称。读音、含义如lyfotuo所言。

大慈:用不求回报的大爱之心,给予一切生命快乐。

大悲:用感同身受的恻隐之心,救拔一切生命痛苦。

观音:普遍观察、听闻十方众生求救之音声,而立即加以拯救。

菩萨: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即修行境界仅次于佛的人。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西方三圣」之一,在阿弥陀佛左侧。佛经记载: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归命观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故民间拜观音者甚众。

二、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她到底如何成佛的?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神称是普度众生,不仅如此,而且观音菩萨所拥有的钱财,早已在世间见过普度众生的苦难,其实观音菩萨的故事是非常神秘的,根据传说,观音菩萨其实是另一种生活中的公主,作为一种公主,她不希望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过着贫苦的生活,所以公主一直在尽力帮助众生。因为公主的坚持感动了佛,公主成了佛。但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关于观音的中国小说。这种观点只存在于小说中,经不起推敲。

悲伤的观音经提供了说:阿弥陀佛轮王没有郑读在过去的生活中,他有一千个儿子,眴的长子,他发誓发誓在佛陀的宝藏面前,说,如果你有任何众生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如果他能我总记得,根据念我的名字,和担心免除这一切痛苦。宝佛给了他一个记录,并命名为观音。

在古印度,观音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在敦煌壁画中,观音也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的西域男子。武则天时代,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人们以她的脸为原型,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观音形象。此时,观音成为了今天的形象。但第二个问题也来了,那就是观音菩萨为什么有千只手和千只眼?在佛教学者看来,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其实是人们想象的,她的双手象征观音菩萨的庇护,使整个世界的所有穷人免于苦难,而她的千只眼睛则是用来观察整个世界正被人类苦难,苦难遍及整个世界,正因为如此,观音菩萨又被称为观音。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千手万眼的观音菩萨其实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它象征着佛祖保护众生和整个世界的心和心。此外,它还以另一种方式象征着佛教的隐喻意义,即拯救世界,拯救众生。毕竟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仁慈的象征。佛教也有这样一种拯救世界的慈悲信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佛教,为什么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原因之一。

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为什么

你好,因为在佛教里面菩萨都是表法的,比如: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

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五、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的意思是顶礼、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意思。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汉文的佛经,绝大部分是唐朝和唐以前翻译的,翻译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陕西一带。古都西安是唐朝的首都,那时西安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也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陕西话,而是客家话。 大慈大悲观世音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观世音三字名号的含意在佛经里多处有解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也有记载:“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见,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 观音以寻声救苦为度化众生的法门,但是世间众生无量,众生痛苦又无限,观音何以去面对、接引这芸芸众生的悲苦之声呢?显然,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佛教的说法,这是菩萨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两种功德的作用。 慈悲是一切菩萨的本怀,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萨为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意。觉有情是菩萨的任务,也是菩萨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当然,必须说明一点,佛教讲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化度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纵有大智也难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伟业。 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 他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危难之时称念他的名号,他听到后,即时寻声解救。观音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迫切心愿。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慈悲是观音济世的根本动力,而观音济世的功用则主要依赖于他宿世修得的渊深的智慧。据《楞严经》卷6说,观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六根大圆通智是佛教一个很深奥的名词。六根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他的六种感官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变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仅能见色,还能闻声、嗅香、尝味、感触、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摄互容、圆融无碍。 《涅盘经》载说:“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经》亦称:“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楞严经》说得更具体、清楚,所谓“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闻声”、“无身觉触”、“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观音正是具备了这种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遍观十方之音,接应无边众生。 菩萨梵语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