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两宜立焉出自哪里

出自《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在开辟之前。夫开辟之前作何形状,盖未可知。以人身之太极推之,是必为太极也明矣。若太极之前更有无极,愈不可知。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未尝言无极也。然则无极究何如者?人之有太极也,由于阴阳交感。其未经交感而散于阴阳者,无极也。天地浑沌之时,阴阳未分,岂有散于阴阳而待交感之无极乎?不知有后天之阴阳,即有先天之阴阳。开辟以后,后天之阴阳交,而成物之太极。开辟之前,先天之阴阳交,而成天之太极。则当先天阴阳之未交,其散而无纪者,即先天之无极也。无极二字,陆子疑之,朱子信而注之,特未详言其理耳。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者,何也?即浑沌也。例以人身之太极,父生母育之时,有一点灵光,明而且赤,与精俱下,以为一身之本。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谓不离乎气,不离乎气者是也。有主静之功者,于独坐时自能见之。东坡诗云:“中宵一点落黄庭。”盖有见乎此也。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极,当不异此。其论动静与汉张子远异。子远云“一动而生阴阳”,此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盖有对待之阴阳,有流行之阴阳。对待之阴阳,由动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动不能也。流行之阴阳,或生于静,或生于动,动静递嬗而阴阳不穷。譬如四时之运,冬而又春也。阴阳之流行,即至诚之无息。周子明言之,欲人从事于至诚也。动而生阳,其理易知。静而生阴,其理难知。今特详生阴之说。静也者,窈冥之谓也。一元之窈冥在戌亥两会,一年之窈冥在戌亥两月,一月之窈冥在末后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后两时。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能顺之,动而无动,而阳孕阴之机,静而无静,而阴发阳之用。即谓之动生阴,静生阳,亦无不可。盖动静互为其根,正周子之说也。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分乃阴阳自分,非分太极为两仪也。故阴阳虽分,太极自在。若太极变而为阴阳,则太极坏,天地又安得长存乎?以天地言之,乾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以人身言之,离为心,象取中女,阴也,心所藏者性也。坎为肾,象取中男,阳也,肾所藏者命也。昔人云:凡人未生以前,性命合一,本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见命,命不见性,于是凡而不圣,则阴阳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复同居,其家不败者,未之有也。观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予观《太极图》阴阳,而心初疑之,其阳动一边,两阳夹一阴,厥象为离,于《易》离为中女,阴也,而今反为阳。其阴静一边,两阴夹一阳,厥象为坎,于《易》坎为中男,阳也,而今反为阴。即朱子注,亦谓火阳水阴。夫《太极图说》所以明《易》理也,孔子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乃敢翻孔子《系辞》之案,果何说乎?不知阳变阴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学而能也。火阴水阳,乃常理耳。若有主静之功者,火非寻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开通脉络,是为真阳。水非寻常之水,其水由离火生,足以降伏薰蒸,是为真阴。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养木,木植火中而质不焦。金能生水,炼水以成金,金沈水底而形不化。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此所以颠倒阴阳圣功之水火者也。不然,阴本静也,何以静而无静。阳本动也,何以动而无动乎?至言五行,而曰顺布,盖举时序言之。在天为自然之元贞,在人为自然之终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此二句复说上文,而颠倒出之。初看甚无大意。不知是由博返约功夫,孔子所谓“一贯”者也。天下万事万物,莫非五行悉数之不能终也。敛事物而归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继由变通之妙。然使五行各居其所,而畛域终分,相生无以资不足,相克无以制有余,天地之间,生机必息。故必融五行为阴阳,而分者渐归于合。然《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指人道而言。若尽人合天,则太极是道,阴阳尤未尽其妙也。故必使阴阳还为太极。于是乎尽性,即于是乎立命,贤而近于圣,宜若可以止矣。噫!《诗》不云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太极无质而犹有形,终非其究竟也。明太极本无极,又加一层功夫。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则无痕,聚之亦无体,万古以来,微孔子其谁与归!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极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极。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极。五行之太极,不惟彼此皆同,并与先天之太极,亦无不同。太极即天命之性。《书》曰:“惟皇降衷,若有恒性。”曰恒者,明天下藩衍不齐之数,其性无所不同也。此云五行各具一性何欤?曰:五行亦有气质之性。试问五味入药,或温或凉,即各一其性之验也。非天命之性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上文言五行各性,不专指人身言也。就人身言之,五藏亦五行,而各有性,亦各有无极。但后天之无极,非先天之无极耳。先天之无极,即图中五行水火所缀之无极也。何者为真,即前所云“一点灵光,明而赤者”也。何谓二五,二者六二,居内卦之中,女之少者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之中,男之少者也。卦以二五为偶,是其定例。此以喻夫妇合而妙,妙而凝,于时无极与精俱泄,而生生化化,遂无穷期。地天之泰如是而已。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指父母,男女指小孩。夫无极之真,乾先至,而坤应之,则成男。坤先至,而乾应之,则成女。乾坤各有无极,即各有其真,而先入者为主,后来者不能争也。天地之产阴阳亦犹是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变化无穷,至诚无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文所言均是天道,而注多就人言。盖天道难通,就人身以指点,较为亲切,庶令阅者洞知也。此则专言人事也。秀而最灵者,何也?盖羽虫秉南方火德,介虫秉北方水德,鳞虫秉东方木德,毛虫秉西方金德。独人为倮虫之长,秉中央土德。左氏所谓受天地之中以生也。惟其受中,故兼日月五星之气,而无美不臻。虽圣凡有别,而其为灵则一也。形者气质也,神者天命也。五性兼天命、气质两端,故感动时有善恶也。苟其行所无事,如大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匪惟无恶,即善亦不留其迹,安得有事。而世人之善恶,皆是有心,即是多事,恶故有罪,善亦无功。万事之出,就使每事留神,而百孔千疮,终难弥补。则逐末忘本,扬汤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中正者,太极也。仁义者,阴阳也。以太极为体,以阴阳为用。明体达用之学,内圣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无憾矣。乃圣人不肯自满,而必尽主静之功也。夫“主静”二字,朱子易为“主敬”,后之尊朱子者,遂争言“静”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强,静本自然。静也者,浩浩其天,无心成化,并此主一无适之心,浑而忘之,圣不可知之谓神。而向之中正仁义,亦返虚入浑,而不留其迹。人之无极耶,天之无极耶,胡为乎而测。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无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时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顺乎性之自然,而毫无成见。惟圣人拾其全理,浑然泛然应之,未尝有心求合,而两间之大,不能出其范围。盖其体既立,其用自神,初无顾兹失彼之忧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圣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圣人初无吉凶之见,由博返约,洞烛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无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无所悖,所谓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虽有浅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过虽分轻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应之,通塞寿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此《易•系辞》之说也。阴阳、刚柔、仁义,谁不知之?所难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涣然,不著于欲,并不著于理,而阴阳、刚柔、仁义莫非此怡然涣然者,生生不穷,而左宜右有。谓其阴而又阳,谓其刚而又柔,谓其仁而又义,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观者分之,而在己并无容心也。敛之藏一心,放之弥六合,握中和之准,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与于斯!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有始即有终,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后,则不可知。其说若何?曰:观乎复而一阳动,即知生。观乎姤而一阴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观生时之作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机,观死时之情状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气即与命俱,理即与气俱。以理摄气而精完,以气壮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沈酣于人欲之中,而理久澌灭,其气虽不遽散,而无以为之主,断不久长。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间有能文之灵鬼,享福之庸鬼,衔冤之苦鬼,耿耿一灵,不肯消化,亦但如电光石火,疑有疑无,且难至数百年,况与天地同寿乎。因思三教皆名为道,而老氏符录,释氏经咒,儒氏诗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数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释氏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尽性以至命、孟子养性以立命。皆为性命双修,有利无害,岂非死生之说了然于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二、山水之外的山水一一周易蒙卦别解(三)

我们再看《蒙》卦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发,意为启发,打开。发蒙,就是开启蒙昧的意思。刑人,指犯了罪受刑的人;说,通“脱”。桎梏,木制的刑具。戴在手上的叫桎,戴在脚上的叫梏。

坎卦的形象如一个人戴了刑具,艮为手,所以蒙卦让人想到有一双手伸向戴刑具的犯人。如果把初六爻看作刑具的关锁,可以想象有一双手在帮助那个犯人打开手脚上的桎梏。

这句话如果用教育儿童来解释,显然相当勉强。把儿童的启蒙教育与解脱桎梏联系起来,无论怎么说都让人觉得小题大做。但如果从灵性修行的角度讲,则如合符契。意思是说一个想修行的人刚找到灵性导师,老师指点他走上觉悟人生的正道,教给他正确的修行方法。刑人,就是(修)行人;但行人也是刑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众生在未觉悟之前,如同披枷戴锁的囚犯,他的贪瞋无明就是枷锁,走到哪里都不离身。“利用刑人,用说桎梏”,是说一个灵性导师通过指导学生修行觉悟,帮助他从贪瞋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往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修行不觉悟,戴着那些无形的心灵枷锁前行,随时都会有麻烦、危险。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这是象辞对初六爻的一个解释,意思是说,被贪瞋痴所苦的人(刑人),想寻求解脱之道,所以走上修行之路,这些人不辞辛苦到处求师访道(行人),要利益他们,唯有教导他们修持正法。

象辞的这个解释,进一步印证了从灵修的角度诠释蒙卦,符合古圣的原意。

再看九二爻辞: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爻辞的字面意思,有人翻译说:九二:教育包容,这是吉兆。娶迎妻子,吉利。男女能相配成家。

《象辞》的字面意思是:这个男子可以成家了,因为阴阳交会了。

这样翻译,看起来没什么不对,可是与卦辞和初爻爻辞合起来看,就显得怪气突兀,莫名其妙。

那么该如何理解呢?

包蒙,从卦象说,九二是下卦坎中的阳爻,被两个阴爻夹在其中,象征阳刚的能量被阴质蒙蔽,不得显现。坎卦的一个意涵就是“隐伏”,所以把九二叫“包蒙”。但这个九二到底是什么东西?从未有人明说。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老祖宗就有关于伏羲的不少传说,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传说是伏羲画了八卦。伏羲画卦最开始画的是一横画,那叫一画开天。这一横画就代表阳。也代表天。伏羲也叫庖义,或庖牺。有传说他是龙的形状。在周易里,乾卦的六爻被比作六龙,最下面那条龙好比还在地下潜伏着,所以说“潜龙勿用”。龙会潜伏在哪里呢?水里。九二不是在坎水中吗?但是当这条龙出来以后,他就会大展宏图,所以乾卦的九二爻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利见大人”意思不是说去拜见某个大官,而是说这是向转凡成圣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九二为坎中一阳,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这句话意味深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古代西方有一个古老的教派,叫艾赛尼派,他们的经典中高度赞美三位天使,一个就是活水天使,另外两个是阳光天使和空气天使。八卦中的坎水十分重要,这个水就是活水。我们可以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想到“天水一色”,思考天与水的关系,再从源远流长的黄河长江,思考水对大地对人的意义。

对应人体五脏的话,可以从坎想到肾,因为中医告诉我们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说卦》告诉我们坎又为耳,正好中医又说肾开窍于耳。那么坎中一阳究为何物?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这都值得我们三思。

古代道家特别重视“先无一炁”,所谓“先天一炁”直白说就是吾人与生俱来的无形能量。道家还认为肾中所藏的先天能量(一炁),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意思是这个能量向下走就物化,成为男精女血,可以繁殖后代;如果逆向上行则气化,成为精气(炁),所谓“逆行”是修炼的结果,“喝令黄河水倒流”,不是神话,是寓言。道家的核心修炼叫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但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永远找不到真相。这些方法自古只是口耳相传。所谓“传统文化”,是有一个不断传承的道统在,如同奥运圣火一样。

从包蒙,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题外话。但或许可以启发大家一些思考。

“包蒙吉”的一个意思是,行人开始了灵性修行的历程,即将打开内在的宝藏,见到原来隐而不显的自性,这很吉利。

要不是很吉利,估计老子就不会说“上善若水”这句话了。

“纳妇吉”怎么理解呢?从卦象说,九二是阳爻,好比是儿子,男大当婚,要给他娶个媳妇才好。好消息是这个未来的媳妇已经准备好出嫁了,又是在很有教养的门第。上卦中的阴爻六五便是。因为这一对新人很般配,所以说很吉祥。

“子克家”,意思是说这个儿子是个人才,他能担起成家立业的责任。从卦象说,九二居下卦之中,又是互卦震下面的那个阳爻,震为龙,为长子,所以有大丈夫气概,足以和六五匹配,承担家业。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在说九二。他太不一般了。

在《滕王阁序》中有句话,叫“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的意思是说这个东西是万物中的精华,是来自上天的至宝。

《西游记》里说孙悟空到了龙宫,拿到了定海神针。从此以后有了降魔的法器。禅宗有一句话叫“见性成佛”。子克家也可以理解为,当行人开启内在宝藏,就有了歇脚处,可以安身立命。这时候,“止于至善”才成为可能。

《象辞》说:子克家,刚柔接也。说明“子克家”的意思是阴阳双方已经接上头,碰过面了。

在这里我们应当重温一下《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都知道心猿意马的比喻,我们人生遭遇的种种烦恼种种苦难都与心的骚动扰攘有关,众生有永无止尽的渴望,贪欲,似乎永无满足之时;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真理是,放下贪欲渴爱才能离苦,而儒家的先圣告诉我们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止于至善。说来说去都是说修心的重要。只有我们的心猿意马安稳了,我们的人生才能自在,消停。可是怎样让心安稳呢?不是我们想叫它安稳它就会安稳,好多时候,它根本不听我们的,好像一头野牛,难以驯服。怎么办呢?答案是:得按规律办事。按什么规律?就是《周易》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比如说,一个女孩子,十五六情窦初开,开始爱照镜子,爱打扮;十七八岁,二十岁,春心荡漾,开始悄悄与男朋友约会,这时候父母如果强行打压,不许她出门,会怎样?她会很痛苦,甚至很生气。甚至会有割腕跳楼之类的事发生。所以有句老人言,叫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明智的父母会想方设法给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才貌相当可以托付终生的女婿。女儿有了配偶,自己成了家,生儿育女,心就安了。

修行人安心的原理也是这样。要想安心,先得给心找到一个合适的、般配的对象(所缘)。心的最佳所缘最佳配偶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佛号”,有人可能会说“呼吸”,还可能会有许多答案,但很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各人的观点不一样,这个要自己好好研究。好比女孩子找男朋友,她喜欢的人对她来说就是好,如果父母或别人说那个男孩不好,她会难过,甚至生气。“我找朋友,关你们什么事?”但父母常常会放心不下,说那个男孩子明明不靠谱,不成器,怎么你就看上他呢?但女孩子太年轻时多半还没有经验,不会看人,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高低优劣好坏。

对修行人来说,择法就如女孩子择偶。《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面五步,都与择法有关。佛法的七觉支中,念觉支后面紧跟着就是择法觉支。足见其重要。

但择法的难点在于,那个真正的正法可能你压根儿就不知道。或者你听过一个名字,可仅仅是凭主观想象认为它如何如何,实际上却根本不了解。好比一个女孩她从来就不知道有那么个优秀的男孩子,也没有人给她介绍,她身边只有同学啊同事啊,所以交往也只限于这些人。

假如一个人修行人对修什么怎么修还有疑惑,或者对于古代的一些重要经典还疑云重重,这时候,就应该提起警觉,可能自己的求道之旅还未结束。这时要对有关的新鲜资讯保持敏感,不要躺在信息茧房里睡觉。

再看六三爻辞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

有人解释为:不要娶那个女子,她见到有钱的男人,就不能自律,失去节操。娶了她没好处。

对《象辞》的一个解释是:六三爻居于九二之上,这是以柔乘刚之象,象征着以女虐男,这是悖逆不顺的。

从灵修的意义上看,“见金夫,不有躬”,真正的意思应该是说,修道者在禅修时,如果用心不当,就得不到利益。“见金夫”的那个“金夫”,以世间法说就是有钱人,但从灵性角度讲是性体,也可叫乾体。行人看到内在的性体是好事,但问题出在“不有躬”,“不有躬”意思就是失去正念,比如说打妄想走神,或进入昏沉状态,这样就得不到利益,所以说“无攸利”。“勿用娶女”就是告戒行人要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否则,你可能枉费功夫,得不到利益。修行人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很多。

象辞“行不顺”的意思是,本来应该阴随阳,心随性,夫唱妇随,现在阴凌驾于阳之上,弄反了。当心不再抱一守中,它就会到处乱跑,如同一个不守贞操小女子。这样的女子娶回家当然没好处。同样,一个收不住妄想心的修行人也很难进步。

看六四爻辞: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从卦象看,六四这一爻,它远离了九二和上九两个阳爻,不能与阳爻相合相应,所以说被困。

从灵性的角度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修行人在自己还未开悟时,就离开了师友,他的修行很容易陷于迷茫,失去信心,无法进步。更深的含义是,孤阴不生,修行人失去与自性的链接,心就无所依赖,修行就不得力。“独远实”就是阴与阳隔开了,就象一个女子虽然结婚了,但与丈夫两地分居,相隔很远,生活自然会困难。心为阴,性为阳,合则吉,分则吝。

看六五爻辞: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有人解释说:依附贵人、良师者百事顺遂,谋望可成。

灵性的意思是:六五,它是与九二匹配的,表示修行人的心已经有了归宿,因为找到了归宿,所以能安稳下来,变得越来越单纯、干净。虽然这个时候行人还在蒙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未开悟,但已经走在正道上,这是很可喜很吉祥的。

“顺以巽”,就是说行人能抱一守中,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正觉,不离自性,如同驯服的动物,时时跟随着主人。

这是最要紧的修行。

再看上九爻辞: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为什么讲到“击蒙”呢?因为上卦是艮卦,艮卦反过来看就是震卦,上九便成为震卦的那个阳爻。震为雷,为动,“击”也是震动。

禅宗里面,有“当头棒喝”的教学方式,常用来对付那些硬头的学人。或者在举行禅七坐禅的时候,有人犯昏沉,这时主禅者会用香板击打。一个以棒喝闻名的禅师叫德山,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棒喝这种规矩怎么来的?很可能就来自周易蒙卦的“击蒙”。击蒙是强刺激的教育手段,但目的是为了把行人打醒,而不是为了攻击或惩罚他。寇,是盗贼,昏沉掉举,妄想烦恼,便是窃取行人自性珍宝的盗贼。御寇,是指排除这些障碍、干扰。为什么说到寇呢?因为坎的一个象是盗,还有一个象是隐伏。我们可以想象盗贼偷抢了财宝,悄悄藏起来。

象辞说“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是因为蒙卦中上互卦为坤卦,在周易中,坤为顺。上下顺表示一阳之在上,为主导,三个阴爻在下,为随从。这可以说是“率性之谓道”的形象表示。

到这里,我们对《蒙》卦已经有了比完整而贯通的理解,对(艮)山(坎)水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当完成这个过程,我们的心会从当初的兴奋与激动沉淀下来,回归平常。这时候,我们会淡淡的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但我们对古圣先哲的大智慧不能不生起深深的敬意,对他们利益后世的良苦用心也不能不从心底表示深深的感激。对群经之首的《周易》也或许会有刮目相看、相见恨晚之感。

最后,我们用陆游的两句诗来结束这次特殊的山水之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文完)

三、易经的有关问题

周易中的卦象有六爻,每爻分为阴阳两种情况。人们在用易经算卦的时候有一套演算的方法。演算称作“揲筮”,用的工具是蓍草的茎杆。据资料记载,蓍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生一茎,百年之后百茎丛生,才可用为算策,据说这样具有阅历才能灵应。说灵不灵应就比较玄了,算命这个东西信不得,你要是全信了,保证那天就把自己赔进去。我们将算命作为做决策的一种途径,辅助工具而已,关键还是靠自己的分析。如果找不到蓍草的茎杆,那笔杆子也是可以的。不过下面还是按照蓍草的来说,一种工具罢了。

算卦的时候总共要用五十根,《系辞》中记载,“大衍之数五十”。

首先,拿出一根来始终不用,放在一边,象征太极,“其用四十有九”。其实那一根不仅仅说是象征太极,把它拿出来,这也说明了,不管怎么算,都不可能算得穷尽,总有那么一点不在我们算的范围之内。算命的说他能百分之百算准,那是瞎话,因为算得不清楚的地方他含糊过去了。

将四十九根蓍草用两手随便一分,分别握于两手,象征两仪,“分而为二以象两”。

从右手抽出一根,象征三才,三才在以前我介绍过,这里抽出一根就是“挂一以象三”。

然后将左手的蓍草四个四个地数,象征四季,“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将剩下的余数(如果是四就余四)记下。再把右手的蓍草四个四个地数,记下余数。这里两个余数相加不是四就一定是八。加上抽出来的象征三才的那根,得到的数不是五就是九。这个五或九就叫作“过揲之数”,这个数要记下,最后用得到。

以上的过程分为“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也叫做“四营”。四营完成就叫一易,也叫一变。三变才能算出一爻。一卦六爻,也就是十八变。足以见算卦的复杂流程了。

刚才得到了五或九的过揲之数,将这五根或九根蓍草放在一旁,剩下四十或者四十四根。随意左右一分,再从右手抽出一根,左右手分别用四去数,按照第一易的方法,得到余数不是三就是七,加上从右手抽的一根,得到不是四就是八。这是第二易。

用剩下的蓍草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得到余数四或者八。完成第三易。

三易都完成之后,可以得到三个数,将四五作为少数,八九作为多数。总共有四种情况:

两多一少,为少阳,是不变的阳爻;

两少一多,为少阴,是不变的阴爻;

三个多数,为老阴,是变动的阴爻,在卦中会变为阳;

三个少数,为老阳,是变动的阳爻,在卦中会变为阴。

这样我们得到一爻的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来过,总共六遍,得到六爻,成为一卦。注意爻的顺序必须是由下到上的。卦中可能会有变爻,阴变为阳,阳变为阴,在变之前的卦称为“本卦”,变之后称为“之卦”。

下面的地址可以在线模拟上述过程:

参考资料:

四、周易之 八卦理、象、数,以及初见64卦

上篇有论,伏羲观天象,立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以及四季与方位之内容,《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要说,如何从四象生八卦的。

对于阴阳爻之说,非常多,我们这边只要知道“一画开天地”即可,一画分出了天与地,乾与坤。所以乾为太阳,故以三阳爻来表示。坤是太阴,以三条断阳即阴爻来表示。(因伏羲时期,还未出现文字,都是以符号来表示所观察之自然现象,阴阳、包括爻这类的词汇概念都是后天逐渐形成的,不在这里深究。能明白即可。)

伏羲发现北方即冬即太阴,一年中最冷,故用三阴来表示,名为坤,坤为地;

由北往南顺时针走,先到东北方,东北方因刚离北方最近(即距离太阴最近),阴气绝对的多于阳气,故两阴压一阳,名为震,震为雷(可以想象雷雨交加,也是不错的);

到了阴阳之中间点,东边即春即少阳(这些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寒冷被温暖融化,温暖包裹着寒冷),故时两阳包一阴,名为离,离为火,从寒冷逐渐到温暖,这种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反差对比鲜明,有一种火热之感。虽然不比三阳热;

而后更加靠近三阳,达到东南,此时处于春夏交替之时,但仍然以春为主导,古语云:“春寒料峭”,故春之寒气(阴)仍不少,以一阴配两阳来表示,名为兑,为泽,已经融化的大地,江湖河泽都活动了起来;

南方即夏即太阳(最热,故用三阳作为代表,名为乾,乾即为天,天下一片生机盎然);

自此,由南向北走,阳消阴长之过程,先到西南方,即夏季向秋季更迭,此时秋风扫落叶,故名为巽,巽为风,此时阳气绝对压倒阴气,故两阳压一阴;

后到达西方,即秋季,名为坎,坎为水(为好记,可以知道,中国的西方是三江之源头,水源之地。又秋高气爽之时,易干燥,多喝汤水润己也是必要的),坎为两阴夹一阳,此时也是秋寒来临,冷了起来;

而后是西北方,西北名为艮为山(这个也很好记,中国的西北方皆为高原,当然从当时的角度来说,伏羲兴许不知道国土之全貌,但现在为大家好记来说此),此时因为十分接近北方了,所以阴多阳少,故一阳抗两阴。如此再到达北方,周而复始。上一节已经明晰,这种东南西北是以北斗星之勺柄在不同的季节指向不同,并结合冷暖等总结的,可以结合上一篇去综合理解。

此时的伏羲还未停止对于那个终极奥秘的追求,他发现在不同的地域哪怕是同一个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天气,故而他思考到一个空间的概念,将空间与时间相结合,在他看来才可以完整诠释世界之万物万象。从而,八卦与八卦相叠加,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含义,发展出了64卦。

64卦的叠加变化,也是以自然现象之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八卦之更迭中就能够十分的明晰。

南环瑾先生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有提到:《易经》有三个基本的要点:

一、变易:《易》所说明的宇宙事物,是必变的,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但这个变,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易》是否定突变的,因为一切突变的事情,实际上,内部的变化已由来久矣。

二、不易:在一切的必变之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在西方的宗教呼之为上帝,佛教称之为佛,老子无以名之称它为道,也有人叫它为“一团漆黑”。不论其名如何,所代表的是不变的本体。

三、简易:《易》是归纳法,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

又云:“《易经》有三个内涵:理、象、数。”而伏羲八卦之数就要从河图中获得。

真河图是古河图与洛书之间的过渡,也从真河图中找到八卦之数,对应下图,河图中:

北1+南4=中5 东3+西2=中5

北1+南9=中10 东8+西2=中10

其他组同理。

再者,每组中任取一数,与中数相加必得本组之数。

北1+中5=北6

北1+中10=北11

北6+中5=北11

北6+中10=北16

因10中数亦是最大之数,故到此出为止,其他组也是相同。

东、南、西、北,与河图之间的配比,可以看出阴阳之数之和谐美。

还如上图之推算亦可说明此点。

而后在每一组各加阴爻和阳爻,可得到完整的先天八卦。

从而,明晰了八卦之数,可得知: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那么64卦之图及数可得,八卦之两两组合而成,这种组合还有其自然之缘由,后文再详述,只叹,周易之玄妙真是玄中有玄,犹如做了一道环环相扣之数学题,一环解开一环再来,再解,如此其乐无穷。下图是八八六十四卦之组合,外圆内方,预示着天圆地方,包罗万事万象。

(注)图中11不是所谓的第11卦,而是乾与乾组合为乾卦。

五、中医学中的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中医 的肾 在八卦中 是 坎卦【两阴夹一阳】,,坎 五行为水。。肾主水,,但是水中有 真火,,就是我们说的 肾阳 ,,命门之火,,元阳之火。。阴中求阳 说的是 补阳,,一定要补 真阳,,那就是 补肾阳。。长用中药有::肉桂,,附子,,肉苁蓉 等等。。同理 心 是八卦的 离卦,,五行为火,,心主火【两阳夹一阴】,,阳中求阴 ,,滋阴 就是要 滋补心阴。。 决对不是 补阳药里面加一点滋阴药,,滋阴药里面加一点补阳药。。补阳就补阳,,滋阴就滋阴。。

求采纳

六、陈抟《观空篇》

陈抟《观空篇》:易之枢机,三教眼目

空有五境,你见几层?

第一境,曰“顽空”。说白了就是空执,其内涵有内外两层。外层便是脑中有着一个实在的空之概念,实际是识的产物而背离了性,其实是与你相对待的有而不是自性本具的空,也会去对抗有而不是化解和承载有,所以不但非真而且是障碍。那些一见言说便说着相,以不可说为万能公式,暗自标榜着坚实自我、背后凭借是顽固空见的佛油子,就属此类。内层便是抱着这种虚妄修证时会遇到的状况,是刻意压制排斥之下而形成的死寂之境,依旧在识之鬼窟里沉沦。陈抟所说顽空即是如此,所谓“虚而不化,滞而不通,阴沉胚浑”,是修鬼胎而不是修仙胎;所以“清气埋藏而不发,阴虚质朴而不止”,内障蔽真空外一遇境缘便妄想不止鬼相尽现。这样的人,“其为至愚者也”。

第二境,曰“性空”。到了这一步,“虚而不受,静而能清”,是不受一切而不是断灭一切,是觉离之而随他去,如此方得真虚。真虚方有正静,正静只是能清,所谓清,顽空是刻意,清方是自然,庄子所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是自然沉淀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修行人能到这一步的已是难得,但仍有问题,便是“惟任乎离中之虚,而不知坎中之满”。离卦两阳夹一阴为离中虚,坎卦两阴夹一阳为坎中满,离中虚便是得本,坎中满便是生用,体用为阴阳,须一体一如才是圆融太极。也就是到了这一步,虽然开始逼近本体但还没有生起妙用,是禅宗所谓的“死水不藏龙”。这是不彻,大彻之体与全体之用本来是一,本性彻必定全体得,全体得必定本性彻。所以陈抟说“扃其众妙,守乎孤阴,终为杳冥之鬼”,“扃”便是关闭,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此时只得阴而未得阳,依旧是鬼境而不是仙境。这样的人,“是为断见者也”。

第三境,曰“法空”。佛家分执为我执和法执,先破我执后破法执,因我执难破,法执更是难上加难,就像能接受无我的人还多一些,能接受无世间无万物的就凤毛麟角了。而无论我执法执其实都是我执,所以佛家称作人我执与法我执,这就是理会的关键,便是破我执便是无我见,破法执便是无法见,根本是在有没有这个见,见即是执。所谓无世间无万物,我无意无心、不分别分辨而如如观照者也。所以我执法执也都是法执,因我与法皆是法而已。如此之境,便是庄子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能照者空之体,所照者空之用,体无染而用无穷。所以陈抟说“动而不挠,静而能生”,是“块然勿用于潜龙,乾位初通于玄谷”,块然表独立之本体,其初始之貌便是乾卦初爻之潜龙勿用,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后面乾道变化直至飞龙在天的大用;这一步比之性空,要害就是能够起用。比较禅宗,此时方为明心见性,但彻悟须破三关,此时只是破了初关的本参。所以这样的人,“无事也、无为也,合于天道焉,在乎无色无形之中,是为得道之初者也”。

第四境,曰“真空”。在上一阶段,虽然开始圆融,但毕竟还有体用、动静之相,还有分别的痕迹在,所以只是开始和之初。也就是这还不是真空,一切痕迹抹去,方为真空。所以陈抟说真空之境“知色不色,知空不空”,即是《般若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进入了色空不二。在此境界下,“于是真空一变而生真道,真道一变而生真神,真神一变而物无不备矣”。真空生真道,即是易的“易有太极”、老子的“无中生有”,这是0与1、空无与道一的终极辩证,是终极阴阳、根本太极。伴随而生的,便是禅宗所说的“灵”,犹如天地的浑沌而孕育出开天的盘古,这又是物质与精神的终极辩证,此即是真道生真神。真空、真道、真神是一,实无差别,也没有一个前后的序列,这只是说其中因果,方便为之。三者同为本源,共成大彻之境,即是佛家如来藏,能生万法而万法归一,犹如盘古开出天地万物,这就是真神具而物无不备。这一阶段便是禅宗三关的破第二关重关,也是华严圆教的理事无碍之境。这样的人,“是为神仙者也”。

第五境,曰“不空”。本体真空、一切圆融之境了无痕迹,这无痕迹却也是一种痕迹,也要消去,所以还不是最终。到底什么才是究竟?恰恰是个不空,此真是妙绝。所谓不空,你心中若真无一丝一毫挂碍,那么你之性便是这真空本身,便能天地来归、万物为体,这就叫不空。如同明镜无相,所照之万事万物却皆是其相。说白了,所谓不空就是佛家的如如,老子的自然,华严的事事无碍。到这里真的丝毫痕迹也没有了,却只是个本来现成、当下即是。可以看到,空悟之路越到后来越是差别细微,而越是细微越是难以辨别和破解,悟道便是深入精微,精微到真空不空的极处为止。禅宗三关最后一关为末后牢关,至此方为彻悟,何为末后牢关?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其实都在一个公案里:清平令遵禅师初参翠微无学禅师,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这问的就是那个究竟。翠微答:“待无人即向汝说”,这可是大密意。等人都走后,清平道没有人了,请和尚说。翠微于是下禅床,把清平带到竹园里,然后指着那些竹子对清平说:“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清平豁然有省。

所以陈抟说不空之境:“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如如自然,本来如是;法门同时也蕴含其中,便是高与清、静与宁、虚与无。“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有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和矣,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为本”,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关键是“得一”,一者虚无清静,虚静者空无道一,而为“太一”。由此而生神变,而成气化,一切皆出无中生有的神变,一切皆归万法归一的气化,天地人三才由此大成大行,而成大自然、大自在。

《观空篇》最后一句是说抵达了这个究竟彻底境界的人:“斯亢龙回首之高真者也。”易经以乾道为根本,乾道以用九爻为根本,用九为“见群龙无首,吉”,到底什么是群龙无首呢?陈抟之说可谓妙得其真意,便是亢龙回首。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之后紧接着便是第六爻亢龙有悔,妙就妙在这个悔字,就像人的后悔不都是来自往事、来自回首吗?所以亢龙有悔必要回首。回首地是什么?便是最初与初心,即是与本体最近的初爻潜龙勿用,马云说后悔创办了阿里巴巴,就颇有这个意思。如此首尾相接、圆通周流,而成生生不息,即是不空之境。亢龙有悔之后则紧接着是用九的群龙无首,用九乃一虚爻,其实是无这一爻的,而其根本意义也正是虚无,虚无即是真空。群龙无首而亢龙回首,便是真空不空,一而不二,乃成“神无方而易无体”而“生生之谓易”的易境。这就叫圆满,这就叫究竟,庄子言“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所以乃为高真。

最最妙的却不在这里,而是最究竟的境界是不空,最平凡的境界也是不空;最彻底的觉者所在的是不空之境,最庸常的凡夫所在的也是不空之境。这不空之境,对于圣凡了无差别,那么圣凡的差别究竟是在哪里?参!

禅宗讲“山河大地皆露法王身”、“天地万物皆是大善知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宇宙天地、万物万事、众生世间乃至我们的生活,这叫做道的“一手材料”。历代大德所言乃至佛圣所说,不过全都是二手材料。悟性越高的人,越善用一手材料,如庄子的“道在屎溺”;悟性越差的人,越迷恋二手材料,诸多对读书的推崇、对学问的敬仰,皆出自此种动机。我听过最霸气的话有两句,一句是古德所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一句便是六祖所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六祖不识字,所以最合禅宗旨意,最具祖师风范。这是一个大寓言,指向的便是善用一手材料。这个寓言所说,便是祖即道、道即祖,祖道、道祖尽在一手材料。故古德言:上上根器之人,一句佛号便可得往生;非要读遍藏经才能彻悟之人,往生已无指望。

这样的寓言何止禅宗有,易道何尝不是如此:“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画卦,正是观天地察万物而来,正是从一手材料得来。道为万物之源,万物为道之源。最深的玄机,就在这个寓言里。而羲王从一手材料里悟得与天地准的八卦之象,我们却只从一手材料里走出了鬼画符,这又是因为什么?再参!

天衣义怀禅师云:迷则迷于悟,悟则悟于迷。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秦昭襄王与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有一段关于兵法的对话:秦王来到白起家,见书架上一本兵书也无,感到非常惊奇:这样一位战神,竟然不看兵法的吗?问起,白起才从柜子里取出《孙子兵法》,然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当初看时,只觉得满眼皆是精粹,深感自身渺小粗浅……不是白起妄自尊大,年少时,白起便将这些兵书烂熟于心,只是怕会错其中之意,故将这些书简都藏了起来,力求身体力行,根据行兵征战之实情以应对,再比较这些书简,如此方能领会先人之真意。会其真意后,再将兵书藏起忘之,依旧视敌情应对破解。”

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的关系,已经都在这段话里了,便是不废二手,终归一手。也告诉我们,不只悟道如此,兵法也是如此,一切领域一切事无不是如此。只要想抵达封神的高度,靠的都是对一手材料的领悟和把握。所谓善用一手材料,便如用兵,哪里是你的疆场?生活;何处是你的征途?此生;什么是你的骏马长枪?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