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意思是什么?

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全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扩展资料: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什么意思

《秋夜将晓 出篱门 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作,全诗内容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该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后两句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诗人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意思:遥远的银河向西南方落下,邻居家的公鸡鸣叫不停。疾病把我的报国壮志几乎消磨殆尽了,出门以手搔白发,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悲伤。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原诗

宋代: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写作背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于公元1192年的秋天。当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诗人年年盼望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却年年失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心中的悲愤与愁绪,以及希望引起南宋当国者警觉的心情。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意思是:三万里(虚指)长的黄河水向东奔流而去汇入大海,五千仞(虚指)高的华山直耸云霄擎天而立。中原的遗民在北方胡人铁蹄的压迫下眼泪流尽,他们总是在向南盼望着王师北伐归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释: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