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老保险里的139是什么意思

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95,55岁退休就是170,60岁退休是139

指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它的计算方法是:参保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其退休年龄所对应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每月领取养老金的总额。

二、社保计发139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发完就没了

不是发完了就没有了。

139个月,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与退休年龄有关,退休时年龄越大,这个月数就越小。139个月,正好是60岁退休时的计发月数,如果是61岁退休,计发月数就是132。

这个数值,与养老金的高低有关系,但是与发放时间没有关系,只要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领取养老金了,那就会一直领取到去世,即便是超了139个月,照样领取,不用担心。

三、新农保里养老金计算方式中有个数字139是啥意思 ?

139是我们国家当前计算养老金时60周岁退休的人员对应的计发月数,是根据我们国家人口平均寿命等因素测算确定的,意思就是说60周岁退休人员将其个人账户金额平均分为139份,每月发放一份。个人账户金额发放完后该部分金额全部由国家承担

例如55岁对应170个月、50岁对应190个月,其不是单纯的按年计算

祝好

四、养老金计发月数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养老金计发月数指的是养老金待遇计划发放的月数,目前我国60岁、55岁和50岁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分别为139个月、170个月和195个月。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计划发放月数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测寿命、退休年龄、基金投资收益率得出,此外,企业补充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险中也存在使用计发月数核定退休待遇的方法。计发月数为待遇发放期间的计划发放月数。待遇发放期间的计划发放月数。计发月数达到目标是:根据个人账户(年金账户)余额和计发月数核定月发待遇,在退休人员去世时,个人账户、年金账户(以下统称账户)余额正好发放完毕,即账户基金精算自平衡。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等养老保险支柱中,均存在使用计发月数核定退休待遇的方法。因此,合理确定计发月数就成为核定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保障基金精算平衡的关键问题。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二条 工人退休以后,每月按下列标准发给退休费,直至去世为止。

(一)符合第一条第(一)、(二)、(三)项条件,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九十发给。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革命工作,连续工龄满二十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连续工龄满十五年不满二十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七十发给;连续工龄满十年不满十五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发给。退休费低于二十五元的,按二十五元发给。(二)符合第一条第(四)项条件,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九十发给,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给一定数额的护理费,护理费标准,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饮食起居不需要人扶助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发给。同时具备两项以上的退休条件,应当按最高的标准发给。退休费低于三十五元的,按三十五元发给。

五、139个月的计发月数是什么意思?领完139个月后,养老金会变少吗?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退休养老金在计算的时候需要除以139这一数字,139个月实际上指的是在退休的时候老人的养老金账户的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代表着退休时所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在领完139个月之后,并不意味着养老金会变少,只是表示60岁的养老金的账户余额全部领取之后再重新进行计算。

个人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一开始都是按照120个月进行统一计算的,但是这一制度由于缺乏晚退晚得、多早多得等激励制度,因此相关部门便对养老金进行了重新计算。在现有的养老金的计算基础上增加了计发月数,其是按照退休年龄进行计算的,在40~70岁都有不同的计发月数,40岁的计发月数为233个月,60岁为139个月,70岁则只有56个月,这样的计发月数改善了退休问题上的各种比较麻烦的计算方式,也激励了很多人晚退休、多工作。

计发月数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计算养老金的,并不代表着计发月数发放的养老金月数,养老金的发放金额是终身,只有去世才会停止发放。其实大家也不用担心养老金会全部发放完毕,在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全部发放之后,会继续发放养老金。因为在缴纳养老金的时候,除了我们自己缴纳的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是由单位缴纳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金会变。

最后个人账户存放的养老金还会产生一定的利息,并且参保人员在去世之后,其账户余额还可以被子女继承。因此大家只需要按时缴纳保险费,并不需要担心养老金会变少或者被全部领完的问题。政策对养老金的计算是比较合乎规矩的,只要大家按时按额缴纳养老金,在退休之后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养老金可以领取了。

六、养老金计发月数,为什么是要除以139?是如何计算出这个数的?

很多人在了解养老金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个始终避不开的数字是 139 。不仅仅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使用这个数字,而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也使用这个数字。

139,实际上是人们60岁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为了和职工养老保险一致,因此也采用的是139这个数字。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是由国家2005年国发3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制定。当时国家发布了一张表,是从40岁一直到70岁,每一个年龄后面都对应着一个养老金计发月数。60岁对应的计发月数是139,50岁是195,55岁是170。

40岁以下的计发月数统一使用40岁的计发月数——233,70岁以后退休的计发月数使用70岁的计发月数——56。

虽然说法律规定没有40岁退休的情况,但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人员在40岁以前失去劳动能力。如果符合条件、按照有关规定实际上是可以办理退职手续的。退职待遇的计发模式,当时一般也是按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计算的。

70岁退休实际上也是特殊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确实有部分高级专家,退休年龄可以达到70岁甚至以上。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实际上指的是按照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计算出退休后每月个人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设立的目的,实际上是想当人们到达预期寿命时,能够恰好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领取完毕。

计发月数决定了领取养老金的高低,但是由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并不是不变的,因此真正领取完的时间并不一致。

当时在设计计发月数的时候,采用的数据是: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时新生儿的预期寿命75.21岁;预期投资收益率为4%。通过复杂的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的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数据真的也时过境迁了。20年来,新生儿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2019年已经达到了77.3岁。而且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年龄很不均衡,2015年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长5.79岁。60岁是男性的退休年龄,但是计发月数测算时则使用的是人均预期寿命。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首先是由各省市自行公布,一般在4%~4.5%左右,但是2016年开始有人社部统一公布,当年就高达8.31%。近年来一直在6%~8%以上,去年还是6.04%。说实话,如果是8.31%的利率,像女性5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余额是永远领不完的。

实际上,退休以后养老金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每年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增长情况年年调整。比如说,2002年我岳母退休时养老金只有390多元,现在基本养老金已经超过了3100元。实际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基本养老金的组成中,仍然只是退休时的100多元而已。

总体来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未来延迟退休的推动,有关养老金计发制度也会进行进一步变革的。但是不管怎样,随着我国的进步和发展,对于退休人员的待遇肯定会越变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