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物候现象包括:
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
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3000年前中国已出现物候历《夏小正》。《诗经》中“豳风•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逸周书•时训解》所载七十二候,是物候历编制的一个进步,至北魏,被载入国家历法。元代王桢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太平天国天历中还有“萌芽月令”。中国古农书、古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竺可桢为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于1934~1940年和1962年至今两次组织全国性物候观测网。
《物候学》及《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其在物候学方面的代表作。
中国的物候学研究已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现有的观测网于1962年建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约有60个观测点,并规定全国共同观测46种动植物(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资料以年报形式出版。近年国家气象局系统也进行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观测,以农业物候观测较有特色;
②出版物候学著作,推动了物候学的研究和物候知识的普及;
③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据其掌握采种和造林季节。在地理学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辅助指标。联邦德国、美、苏、日等国也很重视物候的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德国现有2700个观测点,6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
近年发展趋势和特点是:
①由偏重于农业气象研究发展为偏重于生态研究;
②观测精度有所提高,观测植物的物种都选用相同的无性系;
③把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用于观测和研究
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是指生物的生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动物的换毛等),也包括非生物的的现象(结冰,除霜等),物候是物候学的基础,与物候学关系紧密。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比如秋天果实成熟,冬天北雁南飞这些都是物候学研究的内容。
物候学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人们通过观察草木枯荣等现象,总结出了一套规律---24节气。24节气自古今来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因此我们形象地把物候学称作“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学是一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学科。研究物候学对于安排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